解放战争时期(1945.9-1949.9)在1945年至1947解放战争的这段时期,我军的服装样式与抗日战争时期相同,只是不佩戴"八路军"、"新四军"臂章,服装材料有粗布也有细布,颜色以土黄色为主,中原军区部队仍着灰色军服。依靠人民政府的供给,军队工厂的生产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保证了物资供应,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在解放战争后期,我军军需工厂已初具规模,为全军统一服装样式、统一生产、统一供应提供了物质条件。1949年我军服装颜色确定为草绿色,材料为棉平布,胸前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布胸章,帽子改为解放帽,佩戴"八一"红五星金属帽徽。
八路军与新四军区别在臂章
50式男军服
元帅礼服
空军战士
[7]八五式从1981年开始,我军便着手新一轮军服改革工作。1984年1月,中央军委批准了改革方案,并于1985年装备部队,定名为85式军服。85式军服仍然沿用55式军服样式。仅解放帽改为大檐帽,佩带圆形“八一”红五星帽徽和军种肩领章。干部、战士增发了制式衬衣。团以上干部夏服为凡尔丁毛料,冬服为马裤呢毛料,大衣为大衣呢毛料;且军以上干部为纯毛料,师团干部为毛涤混纺,营以下干部和战斗服装用料为涤锦棉三元混纺布料。85式军服用料、服饰方面虽有一定的改善,但它仍是单一的军服体系。只有常服,没有礼服和作训服。不能满足部队作战、训练等不同要求。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军服有比较大的差距。85式帽徽
[8]八七式为提高军服水平,1984年1月,中央军委在批准“八五”式服装定型生产的同时,指示我军服装逐步实行礼服、常服、作训服系列。1985年初总后组织了服装改革小组,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军服研究人员收集分析了27个国家的军服样品,吸取我军历次服装改革的经验,对涉及经费开支,国家资源,经济水平,设备条件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论证。研究人员还分别对陆海空军等83个团以上单位一万五千名干部、战士的体形进行实地测量,对近百万个数据进行概率统计,制定出新的军服号型。与此同时,制作批量样品。在不同地区部队中进行了服装适应性、卫生性、保暖性试验广泛听取了部队的意见。1985年11月7日,在全军被装总体论证会上,对礼服、常服、作训服的样式,用料、颜色及冬服配套,供给标准和供应办法等提出了全面改革方案。1987年7月,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审查了服装样品。1987年8月中央军委批准定型,1988年10月1日起陆续装备部队。
(五)大衣
大衣分将、校官大衣,尉官、士官、士兵棉大衣、皮大衣,海勤呢大衣几种。1、将、校官大衣样式为开领,双排6粒扣,两个挖袋,有袋盖和后腰带,下摆后开衩。有活防寒衬层。用料,将军为纯毛马裤呢,校官为70/30毛涤马裤呢。颜色,陆、空军为棕绿色,海军为藏青色。礼服大衣,将官同常服大衣,校尉官同校官常服大衣。2、尉官、士官棉大衣样式为栽绒领短大衣,单排5粒扣,两个上斜挖袋,两个有袋盖的下贴袋,中腰有抽带和后腰带,面料为65/35涤棉卡其布,絮片作防寒层。颜色,陆、空军为草绿色,海军为藏蓝色。3、士兵棉大衣样式,男士兵为栽绒领短大衣,暗排5粒扣,两个上斜挖袋,两个下贴袋,有风帽、护膝,中腰有抽带;女士兵大衣样式与男士兵同。面料为65/35涤棉卡其布;颜色和防寒层与尉官棉大衣同。
(七)人武干部、预备役人员服装按中央[1986]5号文件规定精神,改归地方建制的县、市、人民武装部干部着现行陆军军官制式服装,按相应军官供给标准,由军队价拨供应,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开支。从1989年开始着87式军服,佩带专业符号。1989年经总参批准预编预备役人员在训练时也改着穿87式作训服,佩带现役军人的帽徽、军种符号和预备役人员专用臂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服,从红军服发展到今天的八七系列军服,历经多次大的变革。军服的变革,映衬了我军成长壮大的过程,倾注了军服研究人员的和军需工人的心血,溶进了祖国人民对子弟兵深沉的爱。随着我军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的建设步伐,我军军服必将在不远的将来迈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