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战场上的角逐,本质是敌我双方战斗力的生成释放角逐——
探寻战斗力生成释放科学路径
■吴思亮赵士夯
战斗力的生成释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反映军事理论、军事科技、军事人才、军事管理等的建设水准。进入信息时代,作战理论、作战样式深刻改变,战斗力生成释放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打赢未来战争必须要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探究信息时代战斗力生成释放特点规律,寻求战斗力生成释放科学路径。
坚持理技结合,让作战能力稳步提升
信息时代思想风雷激荡、知识海洋浩瀚无边,新理论不断涌现,军事技术持续创新。而在理论与技术之间,技术以理论为基础,理论靠技术去实践,两者日益表现出相互促进的关系。众所周知,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会引发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的深刻变革。但技术一旦脱离理论指导,亦将走向“死胡同”。如同坦克这一曾经的新型武器,德军因为有了“闪击战”理论支撑而使得其大放异彩,而率先将其用于实战的英军因为没有先进作战理论指导却乏善可陈。
要有机融合两者优势,既不能过分夸大理论的作用,也不能武断认为技术决定一切。科学的态度是要在理论和技术之间求得一种平衡,围绕指挥体制、武器装备、作战人才等搭建起贴近战争实际、适应作战样式的作战体系,实现两者螺旋式互促式发展,推进作战能力稳步提升。
坚持人装结合,让作战能量充分激发
能否抢占未来战争制高点,“人”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而“人”作用发挥的大小,某种程度又取决于能否做好“人装合一”。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迅速落败,虽然有其作战理念、作战方法滞后于时代的因素,但伊军人员整体素质偏弱、训练不足,不能发挥武器装备最大效能的因素同样不容否认。
纵观世界军事发展进程,人装结合历来是克敌制胜的基础性要素,要适应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就必须培养一支能够熟练驾驭技术和装备的军事人才队伍。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战斗力生成释放越趋复杂,相应地军事人才的培塑往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周期。“一万小时定律”,说的是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一个人从普通走向优秀的必要条件。军事人才尤其是军官培养,则更是艰巨的战争准备。可以说,各类军事人才只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艰辛的实践历练,才能具备过硬综合能力,才能应对未来战争严峻挑战。
信息技术发展越成熟、运用越广泛,武器装备科技含量越高,对作战人员的标准要求就越严。既要有忠诚的政治品格、强烈的联合意识、顽强的战斗精神,还要具备建立在熟练驾驭现代武器装备基础上的良好信息素养、过硬作战素养。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作战资源、力量的全面整合,才能为战斗力的生成释放提供可靠支持。唯有把握信息时代战斗力生成释放要素多样、过程复杂的特性,进一步突出军事人才的专业化训练,全力加强岗位实践历练,培养和提升其综合素养、尚武精神,方能不断适应未来战争对人才的要求。
坚持平战结合,让作战训练有机耦合
未来仗怎么打,今天兵就怎么练,只有坚持把战与训当成一个有机整体统筹把握,作战能力建设才能稳步推进。坚持平战结合,构建新时代战训耦合新格局,涉及多方因素,首要的是完成理念的转换。要清醒认识平战结合、战训耦合促进战训深度铰链、高度关联的重要意义,坚持用战的观念谋划训练、以战的模式组织训练、用战的标准检验训练,以此破解军事训练领域的顽瘴痼疾,真正实现以战领训、以训促战。只有坚持作战和训练一体化,搭起“战”“建”互通的桥梁,在高频率敌情处置、高强度应对行动、常态化博弈较量中,实现训练能力向战场能力转变提升,确保部队始终处于战备状态,才能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要全面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紧密对标对表与作战环境的契合度、对作战需求的支撑度。坚持用打仗牵引、用打仗倒逼、用打仗检验、用打仗促进,为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提供有力保证,在训练实践中有效提升遂行使命任务的能力。要恪守科学规律,遵循“使命任务—作战能力—军事训练”的逻辑链路,按照使命任务确定训练课题,按照作战行动确定训练内容,按照作战编组确定训练编组,按照战场环境确定训练环境,按照指挥方式确定训练模式,按照作战能力确定训练标准,以作战需求牵引军事训练,最大限度缩小训练与实战的差距。
坚持软硬结合,让作战力量充分融合
坚持软硬结合,实现力量融合、科学布势是赢得现代战争的关键环节。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催生的网络信息体系深刻影响着战斗力生成释放样式,信息技术的广泛介入也使得战场态势日益透明、物资保障运行有序,“看得清、联得上、打得准”已经成为获得战场主动的重要标志。战斗力效能的发挥不再是各要素单元效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信息力的链接下各要素单元相互作用、有机融合、优势互补上的整体发力。可以说,“软硬”力量的结合度决定了作战指挥系统、情报侦察系统、火力打击系统、综合保障系统等的融合水平,关乎战斗力生成释放效能和战局根本走向。
坚持军地结合,让作战潜力集约释放
实践业已表明,军民协作、军地协同在武器研制、人才培养、后装保障等方面地位显著,在战斗力生成释放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信息时代,军队作战能力的生成释放,涉及的资源几乎覆盖国家各方战略资源,军与民之间、军事装备与民用产品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交集越来越多。尤其是大数据、纳米技术、无人智能、激光动能等颠覆性技术的发展,更对武器装备、作战理念、作战样式等带来巨大冲击。军民技术上的渗透性、产品上的互通性、需求上的兼容性、标准上的通用性,使军民两大领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愈加明显。从这个角度看,只有以更加宽广开放的战略视野,军地携手,汇集军事专家、系统工程专家、技术专家、软件专家和作战人员的智慧,才能把准战争脉搏、占据作战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