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强调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并提出在新的起点上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服务国家全局的使命担当,坚决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任,努力打造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是我国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抉择。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是四川从全国发展大局中认清自身战略定位,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切实担负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使命的必然要求与重大任务。
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建设有实践有底气
从四川看,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建设有实践、有底气。四川历来是国家战略腹地,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家三线建设核心区域,为捍卫国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有关方面统计,在1964—1978年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对四川基本建设投资300多亿元,约占整个三线13个省区投资的1/3。通过三线建设,四川建成了300多个以国防科技为主的企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形成了独立完整和门类齐全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从而成为我国内陆腹地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
改革开放后,四川锐意创新奋进,持续开拓发展新动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2023年全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首位。四川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其中电子信息、食品轻纺、能源化工产业规模均突破万亿元,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医药健康正加快向万亿级产业迈进。基础设施建设已将“蜀道难”变为“蜀道畅”,截至2023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9803公里,居全国第三。2023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5227元和19978元,均是1978年的100倍以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起势,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986.7亿元,占全国、西部地区GDP比重分别为6.5%、30.4%,四川正加快打造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从西部地区看,四川是西部大开发的排头兵,是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引领者。全省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动力设备制造基地、航空装备研制基地、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西部第一。四川是西部改革的发源地,曾示范带动了全国农村改革、国企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四川是西部开放合作的枢纽,2023年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近7500万人次,居全国第3位;中欧班列(成都)成为连接欧亚市场的重要经济纽带,开行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四川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9574.9亿元,位列全国第8、中西部第1;在川落户世界500强达到381家,居中西部第一位;在川领事机构达23个,成都被称为全国“领馆第三城”。四川是西部创新驱动的策源地,科教资源丰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攻坚,是西部地区创新能力最强的省份。四川是西部绿色发展的核心区,牢固树立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责任意识,全省产业绿色化发展加快推进,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
紧紧围绕“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建设
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四川要紧紧围绕“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建设,锚定“打造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这一目标,立足国家所需四川所能,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抓好重点环节锻长板、补短板工作,努力在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构筑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筑牢国家生态屏障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开创引领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打造西部创新高地。四川作为科教大省,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齐头并进,提升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为此,在核物理、空间动力学、轨道交通等领域,探索合作共建等方式,争取更多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在川落地,构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标准建设天府实验室,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争取将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上升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进一步支持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资金投入方式,缓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资金缺口;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策略,想方设法留住高层次科技人才。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国防科技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促进国防科技成果转化。
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坚持铁公水空全面发力,加快省域内、川渝间骨干交通网络建设,建强已有国际和全国交通枢纽,加快综合客运、货运枢纽布局建设,优化运营体系,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做好综合立体交通,提升四川西向开放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提升成都国家航空枢纽功能,恢复开通更多国际航线,构建以成都为中心连通亚洲、欧洲、南美洲等的骨干货运航线网络,打造11小时“亚欧空中货运走廊”和5小时“亚太空中货运圈”。实施出川大通道建设工程,加快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宜攀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中欧班列、空中丝路等综合运输通道能力。
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巩固清洁能源大省优势地位,科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支持成都实施一批以水、风、光等清洁能源为重点的碳达峰碳中和示范项目,增强全省主干的绿色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实施“天府粮仓”重大项目建设,坚决守住成都平原耕地资源,下大力气建好“天府粮仓”核心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加强对钒钛、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储存和保护,争取提高关键资源在川留存比例,增强地方重要初级产品储存、调配、生产加工和运输能力。
构筑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四川应依托中欧班列(成渝)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做大做优双向投资、对外贸易,积极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推动“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建设,打造面向欧亚的国际经贸枢纽。以园区为载体,通过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国际经贸合作示范区、境外产业园区等,积极承接国内国际产业转移。
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牢固树立上游责任意识,以长江、黄河干支流为重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探索流域上下游、左右岸联合治理机制。推进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等的改革创新,为生态治理保护提供制度保障。多措并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示范建设,建设绿色发展先行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先行区、美丽中国先行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