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规划中,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都被上升到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高度。为此,中国的城镇化进入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的新阶段,那就是以人为本。
城市群及都市圈的发展要远比30年前的人口红利机遇来得更猛烈,在新的世界格局下,内陆城市也迎来百年一遇的机会。比如,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未来,值得年轻人去赌一把。
中国城市化将持续进行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在大城市生活?理由虽然很多,本质在于城市能给予人更多的机会,很多人因城市改变了命运。因为城市是人类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兴起,冲破了行政区划对跨域城镇化发展的束缚,同城化的发展也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根据统计数据,1978年中国有9.6亿人口,其中农村近8亿,农村人均土地近2亩。现在人口14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60%以上人口是居民,全国近9亿人不再靠种地为生。
从国家管理体系上看:我国的城市分为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等。
中国现有直辖市4个,15座副省级市、含10个省会城市,近300个地级市,5个计划单列城市。
从发展空间与形态上看: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和结构。
国家级中心城市9个,国家中心城市是继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后又一个官方的概念,处于城镇规划体系中最顶层的城市。国家级城市群19个,城市群也称超级城市,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
目前,处于头部的城市群有5个: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
其中前三个定位为世界级城市群。五大群分布在东西南北中,可谓五子落定则天下可安。这五个城市群占国土面积的11%,却汇集了40%的人口和55%的经济总量。预计到2030年,五大城市群中的每一个都相当于日本量级。
近年来,城市竞争的焦点已经从国家中心城市转移到国家级都市圈建设,去年从南京都市圈批复开始,到今年,我国已经先后批复了6个国家级都市圈,感觉国家级都市圈已经进入批发模式。
根据估测,全国有30多个都市圈,这些都还算得上“国家”层面的。如果算上地方,都市圈几乎有泛滥之势,用“遍地开花”来形容都不为过。
但这些众多都市圈中,真正能够发起来应该是少数。因为就在近日:
因为都市圈的标准是:城市群内,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标准,都市圈范围大多是2万多平方公里。
所以说,都市圈取代强省会将成为主流,但也不能无限扩容。有些都市圈想把全省都规划进来,如果为圈而圈追求数量,那就失去了其本质意义,完全不符合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所以国家才出手。
比如,广东规划了5个,浙江规划了4个:江苏、山东、湖北各规划了3个。
还有,南京及杭州的都市圈都想把安徽的城市扩进来,这让人如何评价?
近日谈论的上海大都市圈,总规划的面积太大,跨越三个省份,这俨然就是城市群,而非都市圈!
目前来看,武汉都市圈范围的“收缩”,是全国第一个,但并非唯一。比如,广东已是第三版了,山东,河南等省的都市圈都在收缩及调整。
另外,从人口上来讲,第七次人口普查产生的超大、特大城市才有资格“拉群”,做都市圈的群主。
郑州、福州、济南、石家庄、南昌、大连和昆明这几个特大城市目前已全面放开落户。
▲新型国家发展空间布局
总体而言,我国未来经济战略布局及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群+都市圈!且从外向经济提升到内涵发展高度。
过去发展大城市,第一个动作就是扩容,把周边的小兄弟都扩进来。现在不行,都市圈要求你带动周围城市一起发展。
城市群和都市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过去的城市群是一个朋友圈的关系,但都市圈强调的是日通勤能力。
城市群的范围更广,可覆盖多个省市,是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一般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而都市圈,处于中心城市与城市群之间,着眼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在体量和层级上要低于城市群的概念。都市圈的发展并不是要改变行政区划,而是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
都市圈内的城市既直接承接核心中心城市的功能辐射,同时又是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圈内的各城市功能互补、经济联系密切的同城一体化,最终推动城市群整体的崛起与发展。
成渝两城为何能抢跑
在我国城市发展中,成都与重庆这两座城市都曾被定为计划单列市。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及十三五规划以来,两座城市的发展越来越有竞争力,之前也有三线建设的基础所在。
1997年之前,四川才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加之面积大及三峡工程等原因。推使重庆直辖后,四川盆地自此步入“双子星”时代。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重庆与成都晋升为超大城市,而全国只仅有7个。
重庆是我国第四个直辖市
成都即是省会又是副省级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有9个
成渝就占两个
成渝处于19个国家级城市群第一档
国家有19个国家级新区
成渝也占两个
国家已批复的6大国家级都市圈
成渝又是占两席
重庆都市圈还是跨省级的直辖市都市圈
无论从地理位置上,还是国家战略角度,以及经济总量、人口数量、消费市场、科教文卫等多方面看,两个都市圈的发展潜力最被看好,还有机场群的建设,电子信息产业等方面的发展。
很简单一点,为何国家要求其他城市收缩都市圈,而成渝两座城市早已被批复建设!
重庆都市圈VS成都都市圈
有人说,在四川重庆两地,既然已经有了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何又还要各自设立一个都市圈?这就说到点子上了,其实呢,这些设计并不冲突,而是相互配合的关系,且优势明显,具体来看看!
成都都市圈涵盖成都、德阳、眉州、资阳四个地市,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92万人,2021年GDP总量达2.5万亿,接近四川全省的半壁江山。重庆都市圈涵盖重庆21区及四川广安市,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49万人,2021年GDP总量为2.23万亿。
一、成都都市圈的优势:
成都的地铁已发挥其最大效应,现在城际铁路依然强劲,S3、S5线都已开工,S11成德线也将于今年动工。
从面积上讲,成都都市圈的面积2.6万平方公里,比标准的2万平方公里都还大了点。
这也说明了重庆都市圈的3.5万平方公里就更大了。以重庆中心城区的量级,有点带不动3.5万平方公里的范围。
二、重庆都市圈的优势
重庆都市圈虽比其他5个来得晚,但大概率会后来居上,率先建成。为什么呢?
首先这是我国第一个直辖市都市圈,地位高,意义重大。
其次,其他所有都市圈都是市与市之间的发展合作,比如南京都市圈,横跨两省,操作起来,难度系数很大,做任何事就需要不断的反复商讨。
而重庆是自身各区之间的合作,建设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毕竟都是自己各区之间的协同发展,更好统一及调动。
但为什么又要外加四川广安!这也使得广安成为全国唯一全域纳入跨省域都市圈的地级市。《规划》直接提到广安有56处,间接涉及82处。这让远离成都的广安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就看广安如何把握了!
广安市可加快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比如渝北至广安的铁路项目。其实川渝两地早有动作:
一是川渝高竹新区重点建设任务;二是合(川)广(安)长(寿)协同发展重点建设任务。
▲广安迎宾大道
其实,2021年广安市1417亿元的GDP,能够排在重庆38个区县的第5名,其实广安也是粮仓。
此外,广安接受重庆辐射态势非常明显,广安50%工业配套重庆、60%游客来自重庆、70%以上农副产品销往重庆,每年有大量人员在重庆购房、上学、就医等。
总体而言,重庆在工业,消费及物流领域等方面都有领先优势!但重庆的高新技术企业却落后于成都!
在“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上,重庆都市圈已力压成都都市圈,而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上,成都都市圈则更胜一筹。目前,成都都市圈内已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产业的产值分别步入万亿与千亿级别台阶。成都都市圈总GDP比重庆都市圈高出约2139亿元,但重庆都市圈的人均GDP比成都都市圈高出约9994元。
从长远来看,都市圈将在国家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需要都市圈内的城市通力合作,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
是不是真正的都市圈或者将来发展成为有竞争力的都市圈,不仅停留在口号和规划上,不要为圈而圈,关键看能否实现同城化,而这一切的落脚点都要体现在居民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