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懒惰心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四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1选题随意而宽泛
1.2实证性的论文比例少
1.3查阅和阅读文献资料较少
查阅文献和阅读文献是大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应该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始终,可是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却只有到写毕业论文时才开始尝试查阅文献和阅读文献,因此,不熟悉期刊和博硕论文数据库的使用,查到的资料不全面,不权威,查到论文也不知如何利用、如何取舍、如何选择等,因此也存在着大面积抄袭的现象。
1.4论文格式不规范,语言不专业
论文格式不规范表现为文献的引用、标点符号的使用、图表的绘制不符合标准,虽然学校有制定好的毕业论文撰写标准和格式,但学生由于平时这方面的训练少,所以意识淡薄,对此不够重视,导致许多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完成论文撰写工作,也使得指导老师不得不耗费很多的精力来修改论文中的格式问题,学生也要多次的修改,这不但增加了检查和修改的工作量,也使得对论文的内容、逻辑性、创新性等方面的指导无暇顾及或顾及的少。另外,一部分学生的论文语言不专业,口语话严重或抒情性语言较多,专业性术语运用的较少。这与平时所阅读的专业性资料较少有关。
2.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毕业论文所反映出的问题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系统的,它涉及到教学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鉴于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着以上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与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2.1提高认识、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是提高论文质量的前提,无论是学生还是对指导教师都应该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而毕业论文所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指导教师要对所指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包括选题、确定研究方向、推荐参考资料、开题、设计方案等等。同时指导教师要严格要求,杜绝“抄袭’‘拼凑’“买卖”论文等现象的发生。另外我们还针对论文选题所出现的问题,对论文选题有了一些具体要求,例如,针对学生不愿选特殊教育方面的论文问题,我们从04级起限制了非特殊教育论文比例。
2.2确立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度即由1名教师担任一个本科生班级的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科研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指导。我们专业则强调导师的专业学习指导作用,即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进行专业指导,如:在新生中进行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转化指导,使新生们能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对中年级学生进行文献查阅、阅读等方面的指导,并注重他们专业兴趣的培养,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有效地学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配合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进行联合指导。实践证明,这样一种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它保证了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都能够系统地接受科研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2.3加强实践环节的比例,在实践中发现可研究的课题
2.5增加经费投入
在加大毕业论文管理的同时,对毕业论文方面还应该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加强资料室、信息检索手段等教学基本建设,使学生有充分的阅读和查阅资料的空间,并有经费支持来进行广泛的调查和研究,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消除“恐惧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加强阅读指导力度,归类分条,培养阅读技巧
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并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三、以写作促阅读,互补互助,共同提高
阅读对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为写作积累材料,为克服写作困难做准备;写作又可以促进阅读,使阅读的目的更明确、方法更得当。多层次的阅读过程及经验,会触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甚或碰撞出学生写作的灵感来。如不少学生阅读了朱自清的散文《春》之后,就写出了许多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来,像《春的赞歌》、《春来了》、《我心中的春》等。读能促写,同样写也能促读,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结合口头作文训练,每教学一个单元,都紧扣课文设置一些切近学生生活,训练专项能力、针对性强的文题,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写作中的问题,在所学过的课文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人们常说:只读不写,眼高手低;只写不读,手高眼低,既写又读,眼高手高。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由仿写、改写、缩写、扩写入手,将写作与阅读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引导学生由“不自觉阅读”到“自觉阅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在语文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是我们吸取别人的思想精华进而转化为自身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大胆探索,积累经验,持之以恒,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阅读方面的“骄子”来。
[论文摘要]在大三护理专业学生中组建护理科研写作的团队小组,并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应用于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实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护理科研的实践与论文的写作,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提高护理科研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护理科研论文写作的能力。
本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使护理专业本科生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技能,即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知识、科研方法和科研技能,具备护理科研的初步能力。近年来,我们以课题《探索以社区为教学辅助背景的护理实践教育模式》研究为抓手,以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为中心,以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背景,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性思维。
一、合作学习的方法
1.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基于我们是以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教学辅助背景所进行的学生护理科研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主要以社区点实践小组为基础,每个小组配备1名社区医护人员和指导老师,并以这个小组为一个科研项目申报学校课题,科研立项的申报人就是该小组的负责人。
3.研究实施。(1)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目标。在社区见习和理论授课的基础上,结合老师提出的社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方向,小组成员带着问题,利用网络、图书馆、社区老师咨询、社区人群走访等各种资源获取所需要信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终选出一个题目作为自己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目标。(2)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在确定课题后,小组成员从针对课题立项申报到最后论文形成课题结题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工,每个小组成员对自己负责的阶段任务进行具体的策划,当课题研究进行到哪个阶段,那么该阶段负责的学生就是主要召集人,小组其他成员就听从该召集人的安排,完成布置的任务,达到既分工又协作的目的,彼此相互支持和配合,完成研究。(3)成果交流形成论文。当课题研究进行到最后时,要求各小组在集中讨论、汇合充实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幻灯片进行交流汇报,再由指导老师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师进行点评,然后,各小组再进行积极修改最后形成论文。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自2006年我们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应用于培养护理学生的科研与论文的写作能力的教学中,共有数百名大三护理学生受益。几年来参与的学生共协助社区卫生服务完成了学校所在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农村合作医疗就医状况、社区老年高血压认知误区的调查与干预、湖州地区更年期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等多项调查,完成调查问卷数千余份,形成调研报告十余篇,编写了社区多种常见病的家庭健康教育手册。在此基础上,同学们积累了资料和数据。许多同学完成了自己的论文选题,并在《解放军护理杂志》《护理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社区医学杂志》《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中外医疗》《全科护理》等省部级以上正规刊物上公开近百篇。
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
1.小组合作学习精神的内涵及意义。小组合作精神是一个集体团结的象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护理学科多元文化护理的发展,其交叉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日益突出,各种知识领域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彼此交错、相融,一个人的专业知识面早已远远不能满足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当临床抢救生命,当我们进行护理科研,许多尖端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小组团队的攻关。为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因此,作为高校的护理教育工作者在对护理学生的培养中不但要求培养的个体具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娴熟的护理技术、科研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的工作能力,还要求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及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融入社会和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2.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护理研究的特征。小组目标一致,与知识、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合作进行护理研究的基本特征。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曾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工作,那么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小组团队研究的基本要件是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性。实际运作中,小组目标是核心,不否定和抹杀个人目标。当个人目标最大限度地与小组团队目标同步时,必会推进小组团队研究的进程。这样的一致需要对共同目标的忠实和坚持。知识和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研究内部知识互相传递和积累的过程。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激励措施达到知识和资源的共享,可以有效发挥团队成员个人的优势,达到团队内部的互助。在科学研究中护理一直是一个较弱的学科,为了实现护理学科科学研究的新突破,就必须发挥团队合作研究的优势,使团队智慧超过个人智慧的总和,实现“1+1>2”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霖,袁长蓉,陈晓英,等.浅析《护理科研》教学与提高护理人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
[2]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1构思
立论。选好题目以后,就是选取视角的问题了。题目定大了,不便于把握,不利于深入研究,不便于突破和创新。一般而言,小题大做是上乘之策。题目宜小,以便可以说深,说透彻。有人说,如果要合乎逻辑,就必须详尽透彻。反过来,如果不详尽透彻,也就谈不上合乎逻辑了。硕士论文无法处理很大的问题。把一个小的问题说清楚、说透彻就可以了。弄清一个问题,让读者和同行信服,就是成功。
总之,把握好以上的环节,就可以拟出一个基本上有新意、有创建、有学术价值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题目了。
2查阅资料
查阅资料的主要渠道有特别方便又特别现代化的网络,主要是学术期刊网以及专门的学术检①
索光盘,可以居斗室之内,云游各大图书馆。
对于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的研究生来说,所做学位论文,应站在国际学术前沿的起跑线上。一般而言,国内的研究,虽有中国的本土特征,但与其母语国相比,还是相对落后的。所以,做较高层次的学位、学术论文时,应以国际水平为基准。
3开题报告
在撰写开题报告以前,是阅读文献。阅读文献要仔细,要充分运用自己感悟、联想和贯通的能力,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这样才能得到启发,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边读文献要边做笔记,归类整理,注明出处。阅读文献是一个消化材料、形成观点的过程,非艰苦的劳动不能产生思想的硕果。
开题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文献综述。这一部分说明该研究有何价值或创新之处。最经典的成果必须包括在内。只有做此历时性的研究,才可能在共时性的数轴上找到理论的价值和意义。(2)说明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程度。应做横向的和纵向的比较,即历时性的与共时性的比较,表明自己所发之言,乃他人未发之言。(3)阐述论证的基本过程和逻辑结构,指出研究的理论或实践意义。是归纳也好,是分析也好;是正面论述也好,是反证法也好,应有一个基本清楚的思路和逻辑。(4)注释。需要特别说明,但又不便放在正文之内,那么,就必须以注释的形式,添加补充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给读者以完整感,才能真正说服读者。(5)参考书目。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写作该报告时所使用的书目。一是整个研究可能涉及到的参考书目。前者可以以注释的形式体现出来,后者可以专列一个部分,可称研究书目。此研究书目可以证明,作者是否能够把选题研究透彻,写出结构完整、逻辑清楚、思路正确而且令人信服的学位论文来。
4成文
论文应具有“三新”、“四性”。论文“三新”包括选题新、材料新、方法新。学界认为,外语学科科研的新,既包括从无到有的创造和发明的过程,也包括对旧东西的改造的过程。理论和实践从无到有,从旧到新,从次到优等过程皆可视为创新,其中所得则为新。创造、发明之新往往发生于自然科学和技术革命,而改造和完善旧东西的过程则往往存在于诸如外语学科的人文科学。要开垦一片自己的天地,是极其不容易的。一般而言,可以选取新的视角,对前人研究过的成果进行重新审视,这样也可以得出不同的、有学术意义的结论。在选题、材料或方法方面,只要有不同程度的新东西,即可以做出比以往学人所做工作新的事情来。新来自于对旧事物的继承。新的根本还是在于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②
论文第二性是深刻性。要有深刻性,就必须要有权威感。深刻的理论分析与权威的引证是相辅相成的。理论分析要深刻,要有权威的依据而这两点则主要依赖于阅读面的大小、理解程度的深浅、感悟能力的高低。
论文的第三性是论述的生动性。要生动必须同时要有新鲜感,即要避免老生常谈。这需要选取特别能打动人的例证,选取典型的事例,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也靠认真踏实地读书触类旁通,高度敏感的感悟能力。这一切都建立在博览群书又能够深刻领悟书中精华的基础之上。对于文学方向的学生来说,既要读好作品又要培养良好的理论修养。没有理论,就没有智慧,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文论、哲学、美学宗教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常识,是必备的工具性知识。所以,要论述生动,就得把书读好,找典型事例,巧妙运用理论的武器,再加上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底,还有认真求实的态度,自然可以说理生动、妙趣横生了。
论文第四性是论证的透彻性。所谓透彻,就是考虑周全,就是无懈可击。这跟逻辑思维的能力有关系,也跟知识面有关系。逻辑上要讲得通顺,不能有常识性的错误或漏洞,要经得起挑要穷尽一个话题或论题,要从实事和道理即理论两个方面,从多种角度说服读者。通常情况下要有纵向(历时)的穿插与横向(共时)的比较思想要充分展开,材料要用充分、贴切,这就要求阅读面要广,要能触类旁通。
语言。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因而,硕士论文也是用英语来操作的。用英语写作绝非易事,论文写作的成败跟语言有很大的关系。要把握好语言这一关,主要还要看平时的功底。但是,正确把握论文语言的基本规范也是非常必要的。论文的语言应该平稳、庄重、客观,除了语法、拼写正确无误以外,还应力求通畅达意。这些都需要反复推敲。
版式、格式和装订。版式和格式是有规矩和标准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采用的最权威、
最流行的格式是前文已经提到过的、由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制定的MLA论文写作规范。尤其重要的是,该书包含有论文写作的通行格式。怎么写注释,怎么写参考书目,怎么写引文出处等都有比较详细的说明。
5答辩
答辩是很重要的一关。答辩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1准备
5.2答辩礼仪
总的原则是庄重、平稳、整齐。当然,仅仅外在可人是很不够的。内在气质和品行相比之下更加重要。一般而言,应该遵循以下3个原则。即礼貌原则、谦逊原则和诚实原则。不清楚的问题,不要急忙回答,想一想再做回答不迟。确实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样显得诚实、有礼貌。明显错误的,要勇于承认错误,绝对不能狡辩或者抬杠,以免误了大事。
5.3语音问题
在做内容汇报(presentation)的时候,应注意把语音弄准确,拿不准的事先应查词典(如Jones的第15版《英语发音词典》)。
6结语
综上所述,学位论文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修炼品性的过程。踏实的劳动,扎实的功夫,都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当中也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本文经过陈才忆、邓亚雄二位副教授审阅,特此表示感谢。)
注释
①2000年6月,在北京大学英语系的一次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刘润清教授说过这样的话。原话是:Ifitshouldbelogical,itmustbeexhaustive;andsimilarly,ifitisnotexhaustive,itisnotlogical.
1.1完善教学大纲
1.2深化教学内容
2课堂教学
2.1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彰显各自优势所在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理论的巩固需要实践的检验,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因此,我专业深知实践教学对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性,从10年开设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之日起,就已经积极的在筹备本科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期间也到哈尔滨工程大学省重点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进行调研,同时根据课程需要采购了海流计、水色计[3]、温盐深仪、平台模型等试验仪器,但因波浪水槽的建设需要足够大的场地,因此目前正在协调校方给予资助成立专业实验室,以确保有足够的空间设立试验水槽,并保证能容纳本专业的学生正常上实验课,相信不久的将来,就能够实现这一愿望。带领学生做实验的同时,教师也能够从中受益,丰富理论教学。由于学校区域的限制,属于内陆地带,所以还未成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但也已开始筹划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实习基地,突出海洋特色,力求通过教师介绍,学生动手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学以致用。
2.3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增强互动性
3课下教学
3.1创建网络信息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3.2分组完成课下作业,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结语
[论文摘要]“浸入式”教学法作为一种第二语言习得教学方法在国外语言教学领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并得以推广和普及。本文通过对加拿大语言浸入式教学法的介绍,结合目前高校教学的困难,对浸入式教学模式在中国高校中的发展进行讨论。在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将该方法应用于一些专业学科的双语教学当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浸入式”教学法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被应用于高级英语教学的改革当中。
一、“浸入式”教学法及其原则
“浸入式”教学法(Immersion)是加拿大法语区首先开创的一种全新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不仅在教学课堂中使用,而且在平时活动中也要得到很好的应用。而浸入式教学法实现了向自觉自主学习的转变,使得学生能在更为地道的目的语的环境中学习。同时在运用浸入式教学法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原则:
(一)全英语教学原则
由于母语的正负迁移的作用,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总会将自己的语言习惯、意义、方法及形式应用到英语学习当中,对英语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全英语浸泡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目的语输入频率和机会。而目的语的输入是把第二语言尽可能地转化为内在输出的过程,这一转化的完成标志着学生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以英语作为载体进行教学。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全英语氛围,其中涉及一些常见的课堂活动,如英语演讲等等,让学生能够养成一定用英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英语就会和母语一样运用自如。
(二)互动原则
正如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S.Vygotsky)所说,人的学习需要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成长为其中一员。实践证明,教师参与学生活动,能更有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效果要比学生自己组织活动而老师只作为一个旁观者或审判者要好的多。在整个互动过程中,老师讲解和学生提问交叉进行。除了教师的参与性,还应当注意教师此过程中的鼓励作用,经常鼓励学生能极大地克服学生的羞怯心理和紧张情绪,完全转变教学模式,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环境。那么学生们就会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支持和指导,并在学习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中国到底适不适用呢?进一步讲,这种模式可不可以应用于高年级的专业英语学习中呢?本文就这一问题做出探讨。
二、高级英语教学现状
(一)受教材制约
高级英语的特色在于题材经典,用词地道,文化背景充实。但目前本教材存在的问题是所选择的版本仍然是老版的(张汉熙,1995年出版,迄今已经重复印刷了30多次),并无与时俱进的东西,这就让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不能真正体会高级英语中的奥妙。可是,目前又很难找到和国内学生水平相匹配的教材。
(二)受语境环境制约
语言是一种工具,是基于环境变化和交流需要的产物。和新加坡、印度等国不同,我国是非英语国家,官方语言只有汉语,即便是在我国最发达的城市,课堂上也很难做到用目的语交流,课堂之外使用频率更是不多。换言之,除了在高级英语课堂短短的45分钟之外,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英语环境。(三)受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能力制约
即使是对高年级学生也很难为其提供全英语语境。由于受到之前学习理论的影响,还是注重语法讲解和语句分析,往往学生无法读懂一个长句子,再谈理解或交流就毫无意义了。目前的高级英语课堂往往是汉英交替使用,教学媒体主要是英语板书和PPT课件。以全英语授课,即“全部浸入”(totalimmersion)教学方法的实现,将会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浸入式教学对高级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级英语教学模式基本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以教师为中心、以语法讲解为重点的传统守旧教学法阶段;从本世纪80年代后开始出现以交际法理论原则为基础的互动教学模式阶段;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与交际法原则提出的合作教学理论阶段;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学模式以及在由上而下的阅读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语篇分析教学法阶段(丁小蕾,2008)。综合高级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每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设计都是基于不同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针对以上讨论的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困难,我们可以借鉴加拿大浸入式教学法的成功经验提高对教学的认识,把高级英语教学开展得更好更扎实。
(一)保证良好的师资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辅材料
高级英语教学需要循序渐进,同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范围。目前不适合在一些诗歌散文课程开展浸入式教学,应考虑一些通用性、可比性强的课文,如高级英语第一册lesson5InauguralAddress。此外,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选择难度适中、语言规范的教辅材料,上课时再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反馈在教学上做出调整。对于教辅材料的选择也要有一定的规定,可以给出课文的翻译、句型分析、解释和课后答案等等,用于课下预习和复习,这样可以进一步杜绝学生懒惰的现象,进一步提高高级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Swain,M.ThreeFunctionsofOutputinSecondLanguageLearning[C].InG.Cook&B.Seidlhofer(eds.),Principles&PracticeinAppliedLinguistics.OUP,1995,125-144.
[2]熊寅谷.加拿大的法语浸入式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3.
关键词:动物喻人成语比较
一、引言
二、动物喻人成语的分类
动物喻人成语既有隐喻类型,也有转喻类型。隐喻类型主要建立在动物的外部形态、动作方式上,转喻类型主要以动物的习性、性格特点为参照,转喻具有相同或相似习性或性格特征的人。
(一)由隐喻形成的动物喻人成语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由隐喻形成的动物喻人成语,主要表现为通过动物的外形、动作等来隐喻人的外貌、状态、行为活动。
1.以动物喻人的外貌
动物的外形、声音等外在形态特征投射到人身上,可以隐喻人的外貌外形、声音等特征,其隐喻的喻义分人的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两类。
表1: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外貌的成语
形象喻义成语举例
正面相貌美丽英俊、仪表出众;身材修长、高大、魁梧;声音好听、洪亮沉鱼落雁、龙眉凤目、龙章凤姿、鹤势螂形、牛高马大、虎背熊腰、人高马大
负面相貌凶狠、威猛、丑陋、猥琐;身材枯瘦;秃顶;声音难听獐头鼠目、鹰鼻鹞眼、燕颔虎头、鸢肩豺目、鸟面鹄形、牛山濯濯、鬼哭狼嚎
表2: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外貌的成语
正面――――
负面身形消瘦(像吃了针的狗,喻骨瘦如柴)
从上表可以看出,汉语以动物喻人外貌的成语比维吾尔语丰富,在隐喻的喻义方面也多一些,并且形象直观,活泼生动。
2.以动物喻人的状态
动物的外在神态、行为状态,与人的某些状态、心理行为十分相似,因此可以隐喻人的某种状态或心理。这些喻人的状态有积极倾向的,也有消极倾向的。
表3: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状态的成语
积极倾向精神抖擞、充满活力;威武雄壮、老实、飘逸奔放的样子;眷恋、疼爱的心理情感等鹤发童颜、虎头虎脑、龙骧虎步、生龙活虎、龙飞凤舞、华亭鹤唳、舐犊情深
消极倾向衰老、贪婪可恶、鬼鬼祟祟的样子;惊恐惧怕、悔恨、悲凉等心理状态鹤发鸡皮、鸱视狼顾、虎视眈眈、贼眉鼠眼、呆若木鸡、鸟惊鱼骇、亢龙有悔、猿惊鹤怨
表4: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状态的成语
积极倾向欣喜、满意、惊讶、豁达的心态(老牛喜欢刀子)(受到像宰了头骆驼款待客人一样的礼遇)(猫吃皮牙子般感到惊讶)(乌鸦聒噪,自得其乐)
消极倾向狼狈窘迫的样子;担心、自大、幸灾乐祸的心态(像掉进水里的猫)(猫挠肚子,心里忐忑)(斑鸠仰天飞,得意洋洋)(幸灾乐祸)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都含有以动物的状态喻人的成语,并且都包含积极倾向和消极倾向两种精神状态。汉语中多以“龙、虎、鹤、鼠”等动物的神态来隐喻人的精神状态,维吾尔语中则多以“牛、猫、骆驼、斑鸠”等动物来隐喻人的精神状态。
(3)以动物喻人的行为活动
动物的行为方式、活动方式等,投射到人的领域,可以隐喻人的行为活动。有些行为活动是人们所喜爱的具有褒义倾向的行为,有些则是为人们所不喜欢的含贬义倾向的行为。
表5: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行为活动的成语
感彩喻义成语举例
褒义倾向信守承若、关心爱护、施展才华、选贤任能、思念亲人、关系和睦、战胜困难、勇猛善战、强大力量、雄心不老……范张鸡黍、犬马恋主、犬马相报、犬马之养、老牛舐犊、蛟龙得水、腾蛟起凤、打龙捞凤、素丝良马、走马上任、走马换将、见鞍思马、乘鸾跨凤、鸾凤和谐、鱼水相投、降龙伏虎、驽马十驾、横戈跃马、匹马当先、兵强马壮、老骥嘶风、老马为驹
贬义倾向偷窃、侵吞、欺压、逃窜、助纣为虐、阿谀奉承、警告恐吓、勾结、不务正业、争夺、见识短、受限制、分离、逝世……鸡鸣狗盗、鼠窃狗偷、鲸吞虎噬、鹤轩虎冠、老马恋栈、狗仗人势、抱头鼠窜、狗急跳墙、割肉饲虎、引狼入室、攀龙附凤、吹牛拍马、使羊将狼、杀鸡儆猴、指鸡骂狗、狼狈为奸、狐假虎威、狗彘之行、鸡鹜争食、鼠目寸光、鸟入樊笼、离鸾别凤、龙驭上宾
表6: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行为活动的成语
褒义倾向落叶归根、互相忍让、一箭双雕、安分守己、赏罚分明、努力勤奋、分工明确、知恩图报、果敢坚持……(马走千里,终回槽头)(相互忍让)(和气生财)(一箭双雕,一石二鸟)(不招谁惹谁)(胡达明明白白:给毛驴没赏赐双角,给青蛙没赏赐尾巴)(笨鸭子,笨鸟先飞)(毛拉念着吃,乌鸦啄着吃)(狗不咬主人)
贬义倾向懒惰、争名夺利、忘恩负义、强人所难、糊涂、侵占、陷入危险、袖手旁观、消失、挑拨离间……(狗支猫,猫支尾巴,大懒支小懒)(狗坐轿子――不识抬举;狗头上不了金盘子)(与狗争凉席,与猫争上席)(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牛犊再跑,离不开麦草房,不过尔尔)(毛拉多了羊暴死,龙多不治水)(晕头转向,昏头昏脑)(把羊托付给狼)(才脱狼穴,又入虎口)(强人所难,赶鸭子上架)(挑拨离间)
通过以上归纳,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和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成语非常丰富,其隐喻的喻体(即源域)和本体(即目标域)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喻指意义也很生动形象。
(二)由转喻形成的动物喻人成语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通过转喻形成的动物喻人成语,主要以动物的内在习性、性格特征等为源域,来转喻具有某种特征的人、人的性格品质等内容。
1.以动物喻人的类型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都有以动物的习性、性格特征转喻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的人的成语。
表7: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类型的成语
人的类型成语举例
优秀、杰出、高贵之人龙驹凤雏、人中骐骥、凤雏麟子、祥麟威凤、泛驾之马、熊虎之士、白龙鱼服、龙种凤台、龙子龙孙、真龙天子、鹤鸣之士、南鹞北鹰、吞舟之鱼、朝阳鸣凤、云中白鹤
平庸、卑微、一般之人不舞之鹤、寒蝉仗马、笼中之鸟、牛蹄之鱼、枯鱼病鹤、饭牛屠狗、孤雏腐鼠、牛童马走、迷途羔羊、脱缰之马、首鼠之士、河鱼天雁、漏网之鱼、无名鼠辈、瓮里醯鸡、瓮中之鳖
各型各色的坏人豺狼虎豹、饿虎饥鹰、驽马铅刀、害群之马、城狐社鼠、牛鬼蛇神、牛头马面、牛首阿房、过街老鼠、稷蜂社鼠、丧家之狗、一丘之貉
表8: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类型的成语
泛指人(花牛生花犊)(七个老爷八个兵)
未婚女子(黄花闺女,贞童玉女)
首领、带头之人(鸡为畜禽之首)
坏人(一丘之貉)
在汉语和维吾尔语以动物喻人的类型的成语中,不论是成语数量方面,还是喻体、喻义方面,汉语成语要明显比维吾尔语成语更丰富。
2.以动物喻人的品性
动物的内在习性、性格特征不仅可以转喻某类人,还可以喻指人的性格品质。
表9: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品性的成语
人的品性成语举例
超凡脱俗、正直廉洁、勤劳勤恳鹤骨松姿、鹤立鸡群、素丝羔羊、鸡鸣而起、鸡鸣@耕
小气、徒有其表、志短、不耻、贪婪、歹毒鼠肚鸡肠、马牛襟裾、马瘦毛长、豺狼成性、狗彘不如、佛口蛇心、鸟声兽心、蛇蝎心肠、狼心狗肺
表10: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品性的成语
品行纯洁、性格机灵(女子品性纯洁)(机灵,警觉)(非常机警的)
嘴馋、贪小便宜、吝啬、胆小、歹毒(馋猫似的)(贪小便宜,小气)(胆小如鼠)(一毛不拔)(蛇的外表光滑,内里歹毒)
在动物喻人的品性方面,汉语动物喻人成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都不是很多,而两者在喻体选择上呈现出较大差异。汉语成语中多用“鹤、羊”的习性特征来转喻人良好的品性,用“马、狗、蛇、狼”等动物的习性特征来转喻人不好的品性。维吾尔语中除了用“鸡、蛇”来转喻人的劣性外,还会用“苍蝇、蛇”的某一习性来转喻人性格中较好的一面。
三、动物喻人成语比较分析
(一)动物喻人成语的共性
(2)在汉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中,许多动物词语都可以成为两种语言形式的共同喻体。这些喻体有些喻指正面意义,有些喻指负面意义,有些喻体则蕴含褒贬双重喻指意义。在人与动物相处的过程中,人们逐渐熟知动物的各种习性、行为及外在特征,并且由于动物与人的利益发生关联,人们会对其进行主观评价,从而引起人们或喜或恶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动物喻人的成语中蕴含着具有一定倾向的感彩。
(3)在汉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中,以动物的行为方式来喻指人的行为活动的成语非常丰富。这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运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整个世界都是运动着的,所以不论是人还是动物,运动贯穿其生命的始终。运动的显性体现形式就是动作行为,不同的动作行为蕴含着不同的意义,反映在人类语言中则展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意义。
(二)动物喻人成语的差异性
1.从数量上看,汉语动物喻人成语要比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丰富。不论是动物喻人成语的总体数量,还是动物喻体的类型数量,或者是动物喻指人的范围,汉语成语都要比维吾尔语成语丰富。这与两种语言的语言体系、历史源流有密切关系。
2.从隐喻转喻的内容来看,因两民族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历史背景等不同,动物喻人成语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二,在动物喻人成语中某类喻体出现空缺现象,即汉语中有的喻体,维吾尔语中没有;或维吾尔语中有的喻体在汉语中没有,这主要是由文化空缺引起的。如“龙、凤”这两种动物,是由汉民族创造出来的汉族独有的动物,在汉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因此,在汉语动物喻人成语中“龙、凤”经常被赋予褒义色彩,象征着权威、尊贵、吉祥、幸福。如成语“飞龙在天、真龙天子、龙驹凤雏、龙章凤姿”等,都喻指人美好的一面,但在维吾尔语中则没有类似的成语。
第三,动物喻人成语用相同的喻体喻人时,体现出的感彩在褒贬程度上存在差异。在汉语成语中,“狼、狗”喻人时,被赋予贬义的情感色彩,常常喻指人阴暗的一面。而在维吾尔语中,其既含贬义色彩,也有褒义色彩,如成语“(狼有肉共享,乌鸦有肉独吞)”,以狼的行为喻指人能同甘共苦;“(狗不咬主人)”,以狗的行为喻指知恩图报。
四、结语
因人类认知事物有共同的规律,所以动物喻人成语在认知上存在着共性,都可以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喻指“人”。同时,由于不同民族在生产生活、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及文化因素等方面存在不同,两者在认知上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得到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41001]。)
参考文献:
[1]潘明霞.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赵倩.人动物隐喻[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房培.汉语动物成语问题探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卡依沙尔艾合买提.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研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2.
一、调查情况及统计
(一)样本数据及分析方法笔者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表,向不同行业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总监和财务经理,会计、税务审计事务所的项目经理和资深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江苏、浙江、安徽多所高等院校的财务会计与审计教师等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工作从2007年3月开始,2007年6月结束,采用直接发放纸张问卷和网上问卷两种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279份。问卷将高级会计人才需要的素质分为知识、智力、能力、沟通、道德与心理五个方面共19个问题,每种素质要求分为六个需求层次,0为不需要,5为需求程度最高。全部问卷由调查员核实后编码,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是描述性统计和用于比较均值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
(二)描述性统计结果将社会对高级会计人才所要求的素质分为知识、智力、能力、沟通、道德与心理五个方面19个指标,各指标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三)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收回的调查问卷中,教师问卷79份,企业财务人员与事务所注册会计师问卷200份。教师组与企业事务所组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决策能力方面高校教师组与企业和事务所组人员的观点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师组的均值低于企业事务所组。教师这种观点可能会渗入到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导致这些方面的培养可能达不到社会需要。在创新科研能力方面,教师组的评分显著高于企业事务所组。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我国已有100多个会计学硕士点,加上其他硕士点设置的会计学方向,很多院校有能力培养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笔者认为这些不同的院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一般性院校以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会计学方面具有重大影响的综合性院校及重点财经院校以分类培养为目标,既培养将来有潜力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从事会计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又培养综合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直接服务于各企事业单位。
(二)设置体现专业特色且兼顾多学科渗透的课程体系研究生课程体系是构建知识结构的关键,而创新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是研究生创新的基础,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首先要建设处于学科前沿的研究生核心课程,其次是规划好有利于自学的大量选修课程,再者要建立有利于创新的课程教学方式。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满足以本专业为主,同时尽量兼顾多学科渗透。通过对调查表中“知识需求内容”分析,反映出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对高级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不仅要求知识的深度,还要求知识的广度。这无论是在企业组还是在高校教师组都得到了共识,在“知识需求内容”项目中,将知识分为综合知识、经济与管理知识和财务知识与技能三个分项目,企业组的均值分别是4.08、3.98、4.37,教师组的均值分别是4.1、3.99、4.35,企业组和高校教师组的观点一致。为此,应加强综合知识及财务知识与技能课程设置,设置体现专业特色且兼顾多学科渗透的课程。
(三)增设训练存在显著性差异的素质和能力的课程与教学环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可知,在判断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决策能力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重要程度时,高校教师组与企业和事务所组人员的观点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师组的均值低于企业事务所组。为此,要增设训练这些能
力的课程和教学环节,以满足社会需求。
一是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培养。讨论培养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时,应了解成功的领导者所具备的一些重要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具有引导他人的愿望;热情以及将热情恰当传达出去,给人希望和鼓舞的能力;表里如一、自知、公正和成熟的人格;值得信赖,充满好奇心,愿意学习新事物,并敢于承担风险等。为培养这些能力,在研究生阶段应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培养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主持专题讨论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在任何讨论活动中不能总是听人讲,不发表意见,而应该学习公开表达自己的见解。二是语言、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善于与外界沟通和交流,能够在未来将自己的思想驾驭企业和市场,要求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高超的分析思考能力。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我意识强、与人沟通协调能力不足、文字水平不高等情况,要对学生加强“逻辑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写作”的教学,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贯穿在每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平时要求学生多写分主题的研究论文,最后交总结性论文及进行综合性考试等。
论文摘要:分析了现今高校公体教学的现状及弊端.提出了转变高校公体教学的思想、重构其教学模式、改革其考试办法的建议,这对健全素质结构人才的培养和高校及其它学段体育教学的改革有一定意义。
1现今高校的公体教学的现状及弊端
“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环,是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及体育综合素质发展与提高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丰富知识,聚蓄能力,形成习性的重要时期,其终身体育思想的构建和终身体育能力及锻炼习惯的形成,主要成熟于这一学段。现今我国高校的公体教学,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内容浅泛、方向飘忽不定,学生学练盲目顺从、目标不清,注重技术方法学练、疏于文化思想熏陶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学生运动技术不精,理论基础不厚,锻炼思想模糊,致使不少学子跨出大学校门后,就“西装革履”于家与办公室之间,不再与体育运动沾边这种老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不利于英才长远的健康利益,不利于社会对具有健全素质结构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
2现今高校公体课程改革的几点意见
2.1转变教学思想
受多年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公体的教学以学习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为目标,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归宿。这种教育思想,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曾起过巨大作用,对今后的体育教学也将产生深远影响但在现今高速发展、变革的社会,它具有一定片面性,忽略了健全素质结构的培育,那种“军体课,,式的教学,有碍于当今“健康第一”的思潮陶行知先生说:“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现今的全面素质教育观,更是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指针。社会的发展,也较之以前赋予了“健康”更深更广泛的涵义,它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层次。“身体健康”的获得和延续,必须以终身锻炼的习惯,适合个性锻炼的方法和兴趣盎然的锻炼内容为基础,否则,无法持续;而“心理健康”的形成和根植,又必须以优良的道德品质、厚实的文化素养和永固的劳动素质为条件,否则,无法获得。鉴于此,现今高校公体前教育观,要从“增强体质”转变到“健康第一”的思想上来,这样才能合于社会发展的节拍,与时俱进。
2.2重构教学模式
2.3改革考试办法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学生具备健康的身心,是社会的需要、教师的责任、家长的期望和个人的夙愿。社会教学的各构件对学生的干预,都要以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为落脚点,高校公体的教学也不例外,其一切教学模式、方法、考试手段都要以此为中心,围绕此目标展开工作。因此,现行的高校公体课程的改革,必须转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终身体育能力的轨道上来。重视以张扬学生个性,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为指针的高校公体课程改革,这对全面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对其它学段体育教学的改革,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教育思想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网络以其庞大、高效、便捷的信息传递模式赢得了大学生们的青睐,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新奇、乐趣和便利。同时,网络信息的混杂性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信息网络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已经给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
1.1“网络依赖”造成集体智力退化,诚信缺失
网络巨大而快捷的信息库,使大学生更愿意轻松点击鼠标来获取现有资源,而不屑于开动脑筋进行知识的更新和探索,忽视了计算机处理信息与人脑思维所具有明显的区别,导致大学生出现思维懒惰、网络抄袭、论文造假等不良现象频出。同时不良的信息、充斥其中,很多大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思想发生潜在的变化,长此以往,给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带来严重的污染和腐蚀。轻者学业荒芜,重者诚信缺失,道德沦陷,并酿成违法犯罪。
1.2“网络万能”导致现实感缺失,道德取向迷失
过量的信息造成信息超载和污染,使部分大学生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于网络游戏、聊天、网购和信息浏览中,在网络的虚拟世界无法自拔,正常的学习、生活严重受损,人际交往缺失,甚至出现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容易消解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造成他们责任观念淡漠、判断力缺乏,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取向迷失。
1.3“网络渗透”造成文化价值观冲突,思想意识混乱
随着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极力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导致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与碰撞日益加深。许多大学生深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不能正确的去粗取精,盲目崇洋,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迷失,出现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现象,部分大学生把追逐金钱和名利放在人生目标的首位,自私自利,贪图享乐。有悖于中华名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有悖于当代大学生奋发向上、踌躇满志的良好形象;有悖于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
当然,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也有弊。正确利用网络有利于大学生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和自律精神的塑造;可以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丰富多彩的精神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中积极因素的作用,抑制和减少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2网络化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1成立网络环境监管队伍
2.2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2.3提高学生应用和开发网络资源的能力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对信息进行搜集、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大网络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利用能力。把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引导到科技创新中去,在科技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利用网络实现学生的创业梦想,如:网上营销、电子商务;还可以通过网络提升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2.4创新网络思想政治类社团
学生社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但是思想政治类社团由于活动形式相对单一、经费难以筹措等原因,一直难以维系。网络思政类社团可分为几大模块,如:历史伟人模块、爱国名人模块、创业先锋模块、道德礼仪模块、法律秩序模块等。此外还可以增设思想道德实践模块,可通过“雷锋之家”、“爱心实践基地”、“良心商店”等形式让学生切身体验道德的力量。使网络思政社团实现“从单一走向多面”“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新模式。
在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大学生拥有更多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这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同时也要求我们耐心引导学生,并积极营造出健康、积极、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这对学生素质发展和道德提升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正视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要建立一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多方协调一致的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
参考文献
一、袁珂的神话影响及其神话观
神话研究前辈专家中,最有影响的是袁珂先生。他从有志于“神话学”开始,毕其一生精研神话,先后撰写了《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山海经校注》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其中1996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袁珂神话论集》,是一部“与前不同,面目一新”的论集。它与1982年出版的袁珂《神话论文集》相衔接,比较全面地反映了50年来袁珂对神话的理论研究成果。
《袁珂神话论集》共收有论文48篇,分为4个单元。袁珂的诸多成果中最核心的是广义神话理论。他认为狭义的神话,专指上古神话,兴起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就逐渐衰竭了,但广义的神话却是生生未已,每个朝代,每个时期,天南地北,都有新的神话产生,所以广义神话是扩展后的神话。广义神话的概念使中国神话研究领域呈现出开放的局面,能够荟萃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神话,融会具有神话因素的仙话、传说、故事等于一炉。这就扩大了神话研究的视野,使神话从先前狭小的圈子里解放出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1.神话和迷信的本质区别是:神话往往对于世界的态度,富于人民性;而迷信则是消极的,往往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这种区别突出地表现在对待命运的态度上面。神话往往表现人们不肯屈服于命运。相反地,迷信则恰恰是宣传宿命论,宣传因果报应,让人们在命运面前低头。神话往往是敢于反抗神的权威的;迷信则是宣传人对神的无力,必须做神的奴隶和牺牲品。
2.神话和传说的区别是:神话渐渐演进,作为神话里主人公的神渐近于人性,叙述这渐近于人性的主人公神的事迹的,就是所谓传说。总而言之,传说和神话的不同,是传说已随着文明的进步,渐排斥去神话中过于朴野的成份,而代以较合理的人情味的构想与安排。从神话演进为传说,我们就可以看到人民是怎样把自己在政治上和生活上的愿望渗入神话中去的这一事实,同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人类是怎样从文化的较低阶段进入到文化的较高阶段的。
袁先生的神话观表明神话是始终给人以力量、信心和勇气的文学创造。它是朴野的,但是也是开放的;是属于过去万物有灵时代的,但是也是属于世世代代人民的。它是融会古今、生动活泼,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类杰作。
“广义神话论”的提出,曾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就对此展开过激烈的讨论,今天这场讨论仍在继续,然而从这几年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已有许多学者接受了这一观点。运用这一理论发掘和研究原始社会以后的神话论著逐年增多。可见袁珂“广义神话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在中国神话研究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神话还应具有三个规律性的特点,即迷雾思维、隐性力量、神话不“神”。
二、关于“迷雾思维”
袁珂先生指出神话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
原始社会随着人类的发展,“原始人开始在自己的想象中使周围世界布满了超自然的存在物,神力和魔力。他们对于大自然所发生的各种现象:例如风雨雷电的击搏,森林中大火的燃烧,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虹霓云霞的幻变……产生了惊奇的感觉。惊奇而得不到解释,于是以为他们都是有灵魂的东西,叫它们做神。……这就是所谓的万物有灵论。从这些蒙昧的观念中,产生了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1]
袁珂先生的这个认识恰恰说明了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对神话特点之一的总结——互渗律。在原始思维中,人与外在事物、主体与客体尚未区分开来,也不知道事物的因果关系,处于一种混沌不清的状态。布留尔把这一特征称为“互渗律”。在原始人眼里,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永远处于一种感性的神秘的互渗关系之中。例如,万物的肖像和它的原型对原始部落居民来说是不分的,肖像就是原型。于是,他们在岩壁上画一个人或一只动物,然后用长矛等武器猛刺这一肖像。因为在他们看来对肖像的攻击和直接攻击那个人或动物效果是同样的。他们还认为,吃一种食物就意味着同它互渗。吃老虎、野猪的肉,就会增强胆量和勇气;而吃了鸡、绵羊、乌龟,则会变得懒惰、虚弱和怯懦。
由以上的例子可知,在原始社会人们对世界万物的认知处于一团迷雾之中,混沌朦胧,学者遂命名为迷雾思维。这种叫法和布留尔的认识相近,但是更加接近中国的东方思维。如《庄子·应帝王》:“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注家西晋司马彪云:“徐徐,安稳貌。于于,无所知貌。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清朝宣颖注释道:“浑同自然,毫无物累,未始陷入于物之中。”这是原始先民物我混同思维方式的最好写照。唐代欧阳询等编《艺文类聚》记载“开天辟地”神话的第一句话就是“天地混沌如鸡子”。按照唯物主义思路,外在的混沌决定了人们思维的混沌,人类懵懵懂懂地来到世界,似乎置身于一团迷雾之中,不知方向,不分彼此。万物皆我,我即万物,物我不分。这表现在口头文学中,便是创造了神话。神话是由原始社会人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历史、心理等今人划分出的各类学科汇总,是后来各大文明在原始社会的混沌表现。
神话既是混沌时代的产物,也是迷雾世界的“心灵鸡汤”。袁珂先生对神话的看法确有卓见,真正的有生命力的神话始终给人以力量、信心和勇气。如果没有神话,人们不知道该如何平抚充满疑惑、担忧、惊恐的心,不知道如何面对比他们强大得多的自然,不知道该如何坚持生命的延续。神话出现后,人们可以在对人以外的有灵万物中寻求力量、精神依托和支持,于是用想象和幻想创造了一个神的世界。那里有他们认为的永恒世界的存在,以使他们可以坦然地面对死亡,丰富现世活着的意义;那里有从祖先、英雄神话中获得的不竭力量,以使人类拥有更加坚定的精神和恢复平衡的心理状态。
三、关于“隐性力量”
英国神话学家凯伦·阿姆斯特朗在其《神话简史》中问到:人作为精神动物,始终追索的意义何在?例如,狗并不因为它们身为犬类而烦恼,不会为生活在别处的犬族的生存状况而焦虑,更不会换一个角度来体察生命;但人类却很容易陷入绝望之中。因而从一开始我们就创造出各种故事,把自身放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背景之上,从而揭示出一种潜在的模式,让我们恍然觉得,在所有的绝望和无序背后,生命还有着另一重意义和价值。
神话能给人类提供这样的意义。因为人类需要在神话世界中直面现实,超越现实,寻求生的能量。神话赋予现实世界的直观性,使人们能够直接洞察一切。它们的重点既非描述神祇的言行举止,亦非出于无聊的好奇心或者娱乐之用,而是为了让人们得以模仿强大的祖先或者英雄,以及一切有能量的事物,实现精神的让渡体验,从而获得神话中的“神”性。于是有了战胜洪水的大禹、敢于射日的后羿、创造文字的仓颉等。他们的精神赋予现实人类“生”的力量。
阿姆斯特朗告诉我们,雷鸣、日食、月食、风暴、落日、彩虹、流星——它们在另一个无穷无尽的时空里上演着无休无止的剧情,恣意炫示着自己的生命力。人类感喟于这些力量的时候,正是他们认识到自然力、万事万物巨大力量的时候。他们希望自己能够获得这些“隐形的力量”,帮助自己走出畏惧。当早期人类注视一块石头时,他们看到的并非是一块了无生气、千年不移的石块。它有力、永恒、坚固,是另一种象征着绝对的生命式样,完全不同于当时显得风雨飘摇的人类生活。石头迥异于人类的“他性”,为它带来了神圣感。在远古时代,石头成为最常见的“显圣物”——神圣之物的自我显现。再例如,一棵树的死而复生,来年还春,原始人认为这棵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进行自我复生,将凡人无法拥有的奇妙生命力具象化,变为可见之物。同样,当我们目睹月亮的盈亏,又再度发现了一种“复活”的神圣力量:它既严酷又仁慈,既令人恐惧又给人安慰。
这样看来,树木、石头和天体本身并不值得敬拜,但却因为它们所显现出来的某种隐形力量而受到敬拜。神话事实上也成了“人”话,是人要借助这股隐形的力量。于是神话就在人们既恐惧和欢欣,又敬畏和害怕的心理背景下产生了。
四、关于“神话不‘神’”
关于“神话不‘神’”的特点,主要显现在史前史后的神话比较中。
1.史前神话:人神不分,神话即人话,乃因为物我人神合一。这是混沌世界造成的迷雾思维的必然结果。
2.史后神话:神话走向世俗,从混沌走向理性的分明,人开始从“众生平等”的角度走向万物之中心,不再以更广的万物之眼光,更深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视角来看待世界。
(3)史前神话是人们对现世的认识和理解。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那些“话”是“幼稚”的,但是这些“幼稚”也恰恰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客观实在”。其表现手法“幼稚”,但所述内容真实。
(4)史前神话以及史后神话或者叫传说的,虽然几经洗心革面,但是从研究的角度来讲,都真实地反映了历代人们的思想、心理和客观实在。通过研究神话传说的发展变化,可以探寻人们思想、心理发展的真实历程。
五、神话出现的意义和价值
史前神话中的英雄众多,如大禹、后羿、神农……神话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呢?如袁珂先生言——首先是给人以信心。英雄神话传说的存在揭开了人类心智运作的神秘一角,揭示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调节他们内心冲突,获得战胜困难信心的,并且鼓舞人类勇敢地战胜自然,让人们从英雄身上汲取力量,充满希望地生存下去。
其次,神话有益治疗,可以用以美化破碎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一种新的可能,于危险和苦难时给人们以方法的启迪,“如果……那么会发生什么?”“如果遇到危险,应该像英雄那样……”正如英国阿姆斯特朗《神话简史》中所说的“当人们口口相传地讲述部落的英雄故事时,他们并不只是想娱乐听众。神话的主旨是想告诉我们,如果想成为一个人格完整的个体,我们该如何行事。”[2]
再次,神话给人们以想象力的激发和鼓励。人类在早期充满着天生的想象潜能;而神话常常能满足人的童年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加,在想象力的驱使下,能将这种内心的动力、对生活和世界好奇的趣味性变成解决现实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如大禹出生是母亲吃了薏苡,还是神珠,还是石头而有孕的呢?这个出生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都对人们有很深的刺激,促成自我力量的反省。
最后,神话有利于人类精神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保持和发展。人类出生必须要明白为什么母亲可以生育子女,母亲的生育具有伟大功劳。这一点认知要从女娲而来。人呱呱坠地要吃东西,这食物是怎么来的——是神农教化人们过上了农耕定居的生活。夜晚的到来让黑暗吞噬了光明,人类的恐惧随着火焰的升起一起消失——光明的火种是燧人氏的杰作;洪灾的到来让人们长期陷于危险和绝望——是大禹给人们带来了地平天成的安居生活。历史在生活中绵亘。神话提供了人们对于自己和世界的来龙去脉及其规律以统一认知的视野与坐标。
注释:
[1]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1.前言
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体育价值观的改变,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体育消费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己经占了很重要的部分,而且有扩大的趋势。[1]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校园的冲击和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经济行为己是不可避免的。大学生作为未来体育消费的主流,其体育消费行为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人们体育消费行为的走向。[2-4]
2.研究对象
以许昌学院和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抽取5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许昌学院共300名,男生200名,女生100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200名,男生100名,女生100名。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
3.2问卷调查法
3.3数理统计法
测试所获得的数据均在计算机上通过Excel2003建立原始数据库,并用Excel软件中的统计函数对数据进行统计。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许昌市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动机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表1):许昌市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首要动机是(1)男生的是健身和实物;女生的是实物、健身、娱乐和信息,之所以娱乐在女生中的消费动机占首要位置,主要是因为女孩子生性娇柔,不喜欢剧烈运动,以及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4.2许昌市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结构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表2),选择10元以下的学生占有绝大多数,其中这个群体里面聚集的主要成员包括:缺乏锻炼或者由于懒惰所导致的肥胖学生、与体育接触很少的普系学生占大多数、以及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学生;选择10元至30元,这个部分里的主要人群是对于体育有一点兴趣的学生,或者只是喜欢体育运动项目中的某一项的学生;很显然选择30元至60元和60元至90元的群体所占的比例是很少的。
4.3许昌市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项目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表3),篮球,足球,乒乓球和健美操运动得到了不少学生的青睐,是由于实施起来对场地设施的要求标准不太高;而参与羽毛球运动的学生数很少,这是因为它对场地设施的要求特别高,并且受到有些收费球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参加排球、武术、体育舞蹈和台球的人数很少,这主要是因为,第一:这几个运动项目的体育教师缺乏;第二:学生对于这几个运动项目的兴趣点很低。
5.结论
5.1许昌市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动机是健身和消费。
5.2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学生月消费水平、月正常吃饭费用、月体育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许昌市各高校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消费能力。
6.建议
6.1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应响应国家的倡导,从实际出发,借助网络,充分利用学校的报刊、广播、宣传栏等措施,加强对体育消费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引导,强化大学生树立体育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健康、合理的进行体育消费。
6.2对月消费偏高的同学应给予正确指导,对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补助,同时也应鼓励他们进行适当的体育消费。
[1]李海冰.武汉地区普通高校人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1,(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