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8日,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务处通识教育中心、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联合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韩国建国大学、日本九州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越南顺化师范大学、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共同主办的“‘2023文学伦理学批评’大学生国际领航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功举办。
来自浙江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英国利物浦大学、韩国建国大学、韩国檀国大学、日本九州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越南顺化师范大学、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等近110所高校的大学生及特邀嘉宾参与论坛。本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用中英两种语言讨论交流。
分组讨论环节共设置34个小组,参会代表围绕文学伦理学批评基础理论与文本分析、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体系探讨、科学选择与科幻文学、伦理教诲与儿童文学、中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英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美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日韩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菲律宾的文学研究与文学伦理学批评、马来西亚的文学研究与文学伦理学批评、中外戏剧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翻译伦理与文学伦理学批评、族裔文学的伦理视角、跨学科与跨媒介研究等14个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第5组由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王昕彤、宁波大学本科生王亿萌共同主持,苏州科技大学副教授郭雯评议。本组对伦理选择、后人类身份认同、科技伦理等问题展开了讨论。辛晓晨从鲍曼后现代性思想的三个维度解构了《克拉拉与太阳》的后现代科技伦理观。刘馥蓉针对《三体》中的悲观情绪从中西方历史和文化差异等角度加以伦理解读。吕鑫通过《狩猎愉快》揭示了伦理人接受科学选择的历史可能性与科学重建生命伦理的实现路径。汤舒雯以《我这样的机器》为研究对象剖析了后伦理时代的家庭伦理与人机关系。万盛佳探析了《别让我走》中克隆人的伦理选择与自我伦理身份定位之间的关联。王昕彤通过王晋康小说对后人类身体、记忆、情感的思考,指出了后人类获得身份认同的困境与实现路径。王亿萌解读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视域下清末民初科学小说国族寓言的焦虑与困境。徐韶雪聚焦《我这样的机器》分析了科学选择阶段的人机伦理关系。闫静探析了《别让我走》中克隆人的伦理身份,伦理冲突与伦理选择。余文菁就《天使时代》探讨了基因编辑技术引发的“科技伦理”、“生存伦理”以及宗教与政治伦理问题。陈思颖以《莫失莫忘》、《克拉拉与太阳》为考察对象,探讨了前沿科技对人类主体性的僭越。
第7组由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生孙天娇主持、苏州大学硕士生黄秀云共同主持,江南大学吕洪波老师评议。本组对儿童文学中的伦理观变迁、伦理身份与空间伦理的建构、伦理价值与伦理教诲实现路径等问题展开了探讨。巴玉倩梳理了“五四”至新时期儿童伦理观变迁,探究其背后伦理意蕴的生成。曾创从内容、形式和意义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绘本如何传达生态伦理意识。卿翼帆从“生命张力”“生命诗学”“生态生命”三方面出发,探寻儿童文学中老年形象的多样生命诗学内涵。任思璇解读了黑塞艺术童话,力图探究其中的伦理困境与伦理自觉。吴铃通过对冰心30年代儿童小说的伦理观察,发现其所塑造的突破代际、超越阶级的儿童形象。韩芸泽探究了新美南吉“狐狸变形童话”中的伦理价值。黄秀云以文学绘图为视域,探究了《混沌漫步》三部曲中空间表征与人物成长困境之间的联系。林颖以《木偶奇遇记》为例,探讨了伦理预设与伦理接受。刘庆来研究了内斯比特《铁路边的孩子们》中的空间伦理。马昊煜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对《小花旦》进行解读。马萍讨论了《非法智慧》中的科技伦理与人性成长。张煦探讨了《淘气包埃米尔》中的伦理叙事与共同体想象。
第8组由兰州大学博士生徐佳慧、浙江大学本科生金悠美共同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树福评议。本组聚焦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文本分析及解读。陈舒遥分析郑文光科幻文学作品中关于建设火星事业的人类未来想象。邓铭观照《三体》系列小说所建构的后人类宇宙伦理观。金悠美从《近思录》的生存伦理观、责任伦理观出发分析儒家先贤的伦理选择。李珍珍以叶广苓儿童小说为例解读作家伦理选择与书写意图的关系。梅雨荷提出陈子昂《感遇》中的生态美主要体现在原始生态系统的自然美与中和协调的和谐美两个层面。冉晓欣探讨陈忠实《白鹿原》包含的伦理因素及宗法制压迫下人物的命运史。商梦圆从空间建构、对照关系、空间叙事等层面分析中国民间家庭故事中的伦理表达。熊永祯分析《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对话模式及由此表现的伦理价值取向。徐佳慧探究李梦阳传书写者的叙事意图、叙事伦理与时代伦理道德观的关系。钟昱彬认为汉代郊庙歌辞继承了诗乐舞结合的演绎传统,承担了禳灾表达的功能。
第9组由浙江大学博士生黄梦琴、浙江大学硕士生卢冰共同主持,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李敏锐评议。本组聚焦英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探讨了现当代英国作家作品中的伦理问题。黄梦琴以卡特的《马戏团之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的“飞翔”女性与身体伦理。李雅鑫解读麦克尤恩《甜牙》中的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探索作家的伦理观。刘诗豫探析《遇见你之前》中疾病叙事下生命伦理与法律体系的兼容性。卢冰阐述《野草在歌唱》中伦理身份对个人发展的指引作用。任婕解读《蝇王》中的听觉符号的生态伦理,揭示西方现代性下生态与政治、生态与科技双重不可调和性。佘然然阐释《达洛维夫人》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展示空间叙事视域下自然与两性的命运共同体构建。吴俣聚焦《终结的感觉》中的身份失焦,研究主体与责任之间的涣散问题。许拓颖探析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中人性与道德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作家的伦理诉求。赵洪素主要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个方面入手,挖掘《达洛卫夫人》中的伦理思想。赵诗佳着眼于《远大前程》中人物的身体清洁与道德的关系,从具身道德的视角解读作者的道德观。
第11组由浙江大学硕士生刘扬、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生刘涛共同主持,浙江大学副教授苏忱评议。本组对亲缘代际关系、道德共同体、底层叙事等问题展开了探讨。张莹雪探讨了《好人难寻》与《善良的乡下人》中的母亲与子女的关系问题。傅娆以道德共同体视阈分析了《上层林冠》中个人与整体的联结。姜海天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探索了“关上最后一扇门”中主人公的精神崩溃。刘玉洋探索了《黄色墙纸》中的女性在当时社会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刘扬探讨了《宣叙》中的底层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揭露了莫里森对底层追求主体性的呼吁与思考。罗东方探讨了《钢穴》中人机命运共同体下的伦理反思与伦理构建。杨沐阳分析了《美国牧歌》中的身份秩序与道德禁忌。叶庭旭分析了《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中的伦理身份追寻与“双重主体”反抗。余祖洁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分析了《红字》中海丝特·白兰的形象。袁欣坪分析了《洛丽塔》中的悲剧。张艾为分析了《伊甸之东》中的家庭伦理。
第13组由日本九州大学博士生陈丁飔飏、浙江大学本科生孙启恒共同主持,湖南科技学院教授张能泉评议。常玲子分析了村上春树《寻羊冒险记》中的伦理选择与理性反思。陈丁飔飏联系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探讨了芥川龙之介文学中的伦理观。崔丽红审视了角田光代的《空中庭园》中的空间叙事与家庭伦理。董润高远讨论了《竹取物语》的伦理教诲功能。焦雨菲研究了安部公房《箱男》中的伦理混乱。留晓佳探究了远藤周作《沉默》中的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孙冠群分析了《三代》叙事空间的伦理内核。孙启恒讨论了小林泰三的《醉步男》中科学选择下的伦理悲剧。胥杨研究了田山花袋的私小说《棉被》的伦理教诲价值。许诺运用精神分析批评探讨谷崎润一郎与《春琴抄》的关系。张思睿审视了《雪国》中的凝视现象。张玉凤考察了电影《薄荷糖》中主人公的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
第14组由浙江大学博士生曾玉玲、浙江大学硕士生韩承延共同主持,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教授玛丽亚·路易莎·托雷斯·雷耶斯(MariaLuisaTorresReyes)评议。本组聚焦菲律宾文学研究,就伦理身份、伦理困境和伦理危机等话题展开了讨论。HoneyletL.Alerta以ChuckberryPascual的BayanngmgaBangkay为研究对象,聚焦菲律宾民俗和社交媒体,探讨了新冠肺炎疫情如何改变了菲律宾人的当代民间文学,揭示了大流行病掩盖下的菲律宾社会真相。VaeAnnC.Dadia探讨了日本漫画家谏山创的《进击的巨人》中的身份危机和伦理困境,发掘了国家和个人冲突导致的道德危机。Ma.EloisaD.Sevilla-Perez以Gun-Dealers’Daughter、BeautyisaWound、GreenistheColor、ACandleortheSun四部小说为载体,探讨了东南亚地区经历的殖民群体创伤经历,从而框定了东南亚的历史和文化特性。曾玉玲剖析了《低地》中的家庭危机、伦理困境及伦理选择,并进一步挖掘了家庭责任和个人幸福的伦理冲突,从而指出作品传递出的“平衡”智慧。韩承延解读了《羚羊和秧鸡》中的伦理身份和伦理困境,分析了人性中的自然与非自然的界限,试图重新定义道德与不道德的认知。
第15组由浙江大学博士生楼昱主持,马来亚大学教授潘碧华和暨南大学教授肖淳端评议。本组聚焦马来西亚的文学研究,就诗歌、小说、散文等题材展开探讨。胡宁通过使用Python中文文本处理工具jieba,对马华五字辈诗人叶明的诗歌进行文本处理,分析其诗歌中的意象与主题。黄玉琴分析禤素莱的三部散文集《吉山河水去无声》《随军翻译》《战地情书》呈现的游历轨迹,探究作者生命中经历的伦理选择。林嘉燕解读宋子衡小说死亡书写的独特性,及其背后对人生与人性的思考和参悟,指出尊严至上是宋子衡对死亡的终极思考。王臻聚焦欧大旭《和谐丝庄》中的生态问题和生态意识,探讨作家对自然生态的关怀、社会生态的反思以及精神生态的探索,构建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许美薇剖析作为女性、作家和画家的朵拉对世界的观察何以化为其创作底蕴,进而影响其散文创作的美学观念和情感表述。曾宁韵分析李永平《雨雪霏霏》中的水元素,解读作者以水为象征追寻原乡的历程。楼昱以维多利亚女王逝世的1901年为历史背景,解读毛姆小说《英雄》中的小镇青年在世纪之交所经历的身份危机、婚姻危机和帝国危机。
第21组由兰州大学博士生贾登娉、山东大学硕士生祝宇燕共同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李纲评议。本组聚焦中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探讨了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伦理选择、伦理困境与伦理价值等问题。陈雨辰以《河岸》为对象,分析库文轩、库东亮父子的伦理身份及其伦理选择。郭静宜解析《红瓦黑瓦》的语言和情节,探究其伦理价值。海丽探究了《红楼梦》中造成秦可卿与尤氏姐妹悲剧命运的伦理根源。贾登娉探讨了《情爱画廊》中的伦理环境和伦理选择,并借此评析张抗抗的女性理想。李玥涵通过《孢子》中对于历史的断裂与人之连续的书写揭示其伦理价值。武佳杰探究《我是真的热爱你》中冷红、冷紫和张朝辉的伦理选择及伦理困境。张萌对鲁迅的死亡伦理观与余华《第七天》进行了比较研读。张谦益对《神仙传》中的“考验故事”进行了伦理学新释。赵炜婷解读《韦护》,探讨了革命主体的伦理生成。祝宇燕以《双面猎犬》和《混血豺王》为例,探究了沈石溪动物叙事中的伦理选择与伦理困境。
第24组由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生孙天娇、苏州大学硕士生黄秀云主持,江南大学吕洪波老师评议。本组通过对具体文本的解读,厘清了儿童文学中的伦理身份建构、伦理选择机制及伦理教诲路径等重要问题。陈萌分析了儿童幻想小说《玛蒂尔达》中的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崔骆灏探究了《记忆传授人》中记忆生成和回忆的机制,审视了集体记忆的呈现和恢复共享记忆的道德要求。戴梦静研究了安徒生童话中的身体伦理和惩罚策略。李凯悦以《走出森林的小红帽》为例,探究了经典童话改编绘本中的残障书写与伦理转变。李欣怡通过对《大林和小林》的解读来探索儿童文学中的伦理教诲。孙天娇以“格林童话”和“林兰童话”为例,分析了民间童话中的恐怖叙事与伦理困境。葸明远讨论了《酷蚁安特儿历险记》的伦理教诲书写。严思恬探究了《空想家》中的伦理教育。衣桐瑶分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青少年成长的伦理困境及其教诲价值。张径舟联系伦理观念探析了郑渊洁童话作品中的死亡书写。周莹瑶从视听双重感官体验讨论了柯岩幼儿文学的教育性。竺乐文研究了《小红帽》中的身体叙事。
第25组由兰州大学博士生徐佳慧、浙江大学本科生金悠美共同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树福评议。本组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出发,对伦理价值、伦理身份等问题展开探讨。孙丁凡以《东藏记》为例考察人物的伦理选择、当代中国文学的美学风格及其理论意义。汤天怡认为沈石溪的“动物叙事”是从共情联想、镜像呈现、人兽互动三个维度进行伦理建构。陀雅雯挖掘毕飞宇《彩虹》中传统家庭道德伦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变及其蕴含的伦理教诲价值。王秋实提出乡土文学具备询唤现代的伦理面向且影响着后世乡土书写的伦理重构。王贤君分析王韬《扶桑游记》中日本形象的成因以及他者镜像的自我分析。王馨对《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个人伦理、族群伦理、生态伦理进行意义解析和互文建构。王焱探究《北鸢》中的人类伦理道德情感及对社会产生的教诲功能。魏可航分析《海滨故人》对新女性伦理身份建构过程的艰难。吴月认为小说《红豆》展现出了伦理身份冲突、理性意志与自然意志矛盾造成的伦理困境。杨辰从《秦岭记》城乡空间入手思考个体如何在后现代的流动性空间中捍卫自身的主体理论。
第28组由浙江大学硕士生刘扬、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生刘涛共同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曾巍评议。本组对游戏伦理、记忆伦理、教育异化等问题展开了探讨。熊黎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警示世人在面对伦理选择时一定要以理性克制欲望。张思捷分析了《闪灵》中的伦理悲剧根源。赵欢分析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儿童游戏与游戏伦理。吴松分析了《海德格医生的实验》中道德训诫的生成。林达分析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伦理选择昭示的女性路径。郭丹阳分析了《贝拉罗莎暗道》中的叙述可靠性与记忆伦理。李真对《红字》中的齐灵沃斯进行伦理解读。刘双怡分析了《秀拉》中“疯女人”秀拉的真实形象。刘涛分析了《白噪音》中的教育异化与自我回归。陈贝分析了《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爱米丽的伦理悲剧,认为和平友爱的世界环境中人才能更好地定位自我身份。
第29组由浙江大学硕士生谭梦娇、青岛大学硕士生刘剑宇共同主持,浙江大学副教授姜磊评议。本组对生态伦理、族裔伦理、女性主义伦理等进行了讨论。谭梦娇分析了《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生态伦理环境与主人公的伦理选择。王喆指出索尔·贝娄中前期小说讴歌的是犹太伦理创造的真善美,推崇的是原始生命带来的价值观。杜婷婷从多重角度探究《上层林冠》所蕴含的前瞻性生态伦理意识及伦理启示。潘志明从原型批评视域下解读《汉尼拔崛起》中汉尼拔的身份嬗变。胡昕烨从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伦理选择、伦理意识四个方面解读福克纳《烧马棚》中萨蒂的成长过程。练冰分析了《灿烂千阳》中的“布卡”与“男性伦理”的关系。刘剑宇指出小说《反美阴谋》通过展示美国犹太社区被反犹主义所摧毁,可以进一步理解罗斯在美国生活中的“反美”倾向。邱梦霏分析了《飞越疯人院》中的托儿所伦理和疾病叙事。曾慎泽分析了爱伦·坡《黑猫》和《丽姬娅》中的道德叙述。陈丰筱探讨了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模糊进程与伦理悖论。
第30组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生王友梅、牡丹江师范学院硕士生王维箐共同主持,广州大学教授张连桥评议。本组聚焦中外戏剧与文学伦理学批评,探讨了伦理困境、伦理身份、伦理选择等问题。成凯探讨了《奥德赛》和《俄狄浦斯王》中有关神圣秩序与人类意志之间平衡与失衡的思考。宫艺轩探讨了《卖花女》中伊莉莎改变自我的动机及伦理身份困惑,揭示导致其伦理困境的根本原因。宫振宁着重分析《亨利四世》主人公亨利四世的伦理选择,阐明引导剧情发展的伦理线与伦理结。胡嘉卿分析了《哈姆雷特》与《雷雨》中主人公所处的艰难生存背景及人物悲剧。胡星怡探讨了《地狱之神》中的暴力书写,体现出谢泼德对抵御暴力循环的伦理反思。姜弘扬探究了《玩偶之家》中娜拉的伦理身份。李禹桥探究了《俄狄浦斯王》悲剧的多重成因。王维箐探讨了《进入黑夜的漫漫旅程》中的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王友梅探讨了《出狱》中女性的伦理困境。应真伊探讨了《天边外》中伦理困境的空间表征。张喜洋探讨了《四川好人》中沈黛黛的双重伦理身份及其所处的复杂伦理环境,揭示了伦理困境的深层原因。
第31组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生吴红萱、杭州师范大学本科生蔡清怡共同主持,浙江大学教授周露评议。本组对民间童话、儿童文学、民间故事、典籍翻译、科幻文学等问题展开了探讨。蔡清怡分析了严歌苓小说《扶桑》英译本中的改写与伦理选择及英语读者的伦理期待。方欣基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探讨了民间童话的教诲功能。冯叶从绘本创作与读者接受两方面考察了蒙古地区民间故事《苏和的白马》在日本的译传。李昊邦则从翻译伦理视阈探究李继宏《小王子》中译本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李欣燕以洪应明的《菜根谭》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日本的研译、传播与接受状况进行考察。陆美含聚焦张爱玲作品中比喻的德译处理方法,深入考察德语译者对张爱玲比喻的处理方式。吴红萱考察了各伦理模式在《荒潮》翻译中的体现、冲突和调和。张言对比分析《三体》英译本及其日译本,探讨高低语境对翻译方法产生的影响。周彰辉从创作缘起、绘本特征及读者接受三个方面对日语绘本《苏和的白马》进行研究。
“大学生领航论坛”是为文学研究领域的大学生群体打造的跨学科国际交流平台,旨在为学术积累和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学习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扩展国际学术视野以及培养创新性思维提供学术支持。论坛聚焦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探讨与跨学科研究方法实践,追求高端、一流、卓越和创新的学术路线,从不同学科和视域共同研讨基本理论与核心术语,追踪前沿话题,开展学术交流和互鉴。“大学生领航论坛”是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建设的一次改革创新,也是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高度重视本科生课程建设的具体举措之一。论坛着眼于大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素质、研究能力、语言表达、文化品格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本科生课程为依托,以古今中外文学经典作品为研究对象,把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在一起,推动大学本科教学改革。
本次论坛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西方伦理批评文献的整理、翻译与研究”【项目批号:19ZDA292】资助,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