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已成为这个时代极为醒目的媒介景观。
短短几分钟甚至数十秒的视频,捕捉着日常色彩斑斓的瞬间,是市井烟火的一瞥,是人文风情的剪影,是社会百态的速览。在短视频叠加成的流动画卷中,世界正以光速展开。不分职业,无论长幼,只要手机在手,就有“停不下来”的乐趣。但火爆的另一面,不少人也正思考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质量、碎片式表达与知识连贯性、浅表化盛行与深思考退场等问题。
毫无疑问,短视频正深度参与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建构。从即日起,本版开设《短视频文化现象观察》栏目,梳理短视频流行的深层逻辑和媒介特质,分析“人人刷短视频”背后的网络用户情绪和大众文化心理,并尝试就正确打开短视频提出可行性建议。
作者:南帆(福建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许多人未曾料到,短视频可以如此之短。多数短视频由手机录制:几分钟甚至数十秒,一个完整的表述单位业已完成——主题也罢,人物也罢,小小的情节曲折也罢,必要的元素一应俱全。或许,人们可以重新认识影像符号的表现潜力:简短的影像编辑可能展示的意义远远超出预想。我们时常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被压缩成八九分钟的短视频介绍,故事的来龙去脉已然清晰浮现。
1
然而,轻松的浏览、无足轻重的主题、愈来愈快的生活节奏或者影像符号恰恰是许多人文知识分子诟病的内容。轻松的浏览只能吞咽那些缺乏营养的文化快餐。精神空间堆满劣质产品之后,经典文化不再有容身之地。令人担忧的是,轻松的浏览与无足轻重的主题正在训练一种浮浅的阅读方式。短小的篇幅,一目了然的内容,人们的眼睛和思想只能适应若干文化碎片。厚厚的文化典籍与深奥的辞句不堪重负,形式陌生的电影、音乐、绘画因为不知所云而遭到果断放弃。即便如此,人文知识分子也没有理由主张一个荒谬的前提:晦涩即是文化价值的表征。但是,他们担心一种思想能力的缺失。如果浮浅的阅读方式演变为精神常态,如果分析、研究、怀疑、批判一律视为无事生非的炫技,那么,民族的精神质量可能从经典文化设置的标高迅速下滑。当然,这种担心远远超出作品解读的范畴。思想能力无法胜任的时候,人们必将以各种自以为是的方式解释复杂的文化构造乃至历史现象。
对于浮浅的阅读方式追根溯源的时候,许多人文知识分子公然抵触现今的生活节奏。无论是生产体系的效率、经济与商品的周转速度还是交通体系、文化传播媒介,工业社会正在带动历史的巨大提速。从现世的财富增长、科学知识的迭代升级到感官接收的众多信息,人们可以在各个领域发现这种提速产生的深刻后果。但是,一批人文知识分子试图追问的根本问题是:加快了步伐的历史要到哪里去?可以看到,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公、灾难、贫富悬殊或者资源争夺并未减缓。人类正在自己的欲望鞭挞之下匆匆赶路。更快的生活节奏通常与更多的收入联系起来。可是,更多的钱财就是更大的幸福吗?
哲学家倡导过一过“沉思的生活”,他们用“过度活跃”形容这种烦躁不安的精神意识状态。不过,人文知识分子种种微弱的疑问不可能干扰技术逻辑的坚定进展。火车、轮船、喷气式飞机、卫星、手机、互联网,技术的爆发期正在产生接二连三的效应。对于“快”表示质疑显然落后于时代,包括精神意识领域的运转速度。工业社会发达的交通工具日行千里,迟钝的精神意识不得不跟上步伐。统计表明,20世纪以来的理论学派与新概念正在成倍地增加。人类大脑的计算速度有限,可以将快速运算转交给机器——据说目前最快的计算机每秒可以运算54902万亿次。“快”是一个不可抗拒的指令,不论是理论概念的生产、计算速度还是别的什么。
2
工业社会的提速很大程度依赖机器,而且,机器同时生产出新型的符号:影像。从1839年照相机的发明开始,影像符号开始进入生活。历经摄像机、放映机、各种附属的编辑与发射设备到互联网与手机的持续进化,影像符号终于发展为一个成熟的表意体系,并且以大面积的渗透不动声色地改变了社会文化结构。曾几何时,拍照是一个奢侈的待遇,只有富家子弟才可能拥有照相机并掌握这种时髦的艺术技能;后续而来的电影放映要求更为完善的社会条件,不可或缺的电影院与放映设备作为公共文化设施赢得社会财政的支持。电视机开始改变这种状况。尽管电视机也曾是一种文化奢侈品,但是,这种机器很快与电冰箱、微波炉、空调等共同作为庸常的家用电器潜入家庭。
3
短视频极大增添了人们的视觉经验。古代社会,人们的信息与知识绝大部分来自文字转述。简陋的交通工具限制了生活半径,亲眼所见的范围十分狭小,譬如,又有多少古人真正见识过浩瀚的大海或者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照相机或者电影放映开启了视觉经验的另一个窗口,电视机真正带来巨大的冲击。日复一日的电视节目上天入地,无奇不有,这时的人们已经可以修改一句古语:秀才不出门,什么看不到?相对于电视节目,短视频叙事更多注视人间百态。如果说,电视摄像机倾向于捕捉相对宏大、壮观、带有公共性质的景象,那么,录制短视频的手机则深入生活的各个平凡角落,收集种种人间的烟火气息。有图有真相,一个世俗的、喧闹嘈杂的世界开始活灵活现地还原于手机屏幕之间。
自从照相机问世以来,影像符号持续探索自身的表现特征及其修辞策略,镜头的推、拉、俯、仰以及分镜头的蒙太奇显示了影像符号的发展史。电影无疑是各种镜头语言的集大成。电影之所以可能承担曲折复杂的叙事,恰恰因为影像符号业已拥有一套可以与文字符号相提并论的表述能力。相对于电影一波三折的故事陈述,MTV镜头语言的内在逻辑是旋律与象征。如同文字符号之中的抒情诗,MTV力图制作出抒情性的影像符号组织。然而,这些探索与短视频的距离太远了。
如同日常生活的俚俗口语,短视频仅仅使用粗糙的镜头语言:要么调出手机软件进行一些简单的剪辑,要么一个镜头拍摄始终。电影周边构成一个单独的文化部落:大名鼎鼎的导演,身价居高不下的演员,令人咋舌的投资数额或者票房收益,精益求精的镜头语言是这个文化部落的事情;电视周边构成另一个文化部落:那些肩扛摄像机的电视记者负责拍摄各种严肃的新闻,他们的镜头语言权威、标准、端庄、明快。相形之下,五花八门的短视频记录各种民间活动,带有民间的欢快、生猛、泼辣、诙谐;大众既充当文化消费者,又充当文化生产者。流量带来的经济收益或许仅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然而,哪怕没有经济收益也不能阻止大众嗨起来。如同卡拉OK的自娱自乐不在乎演唱水平,短视频镜头语言的优劣也是无足轻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