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快来看,绿孔雀雏雀宝宝出巢亮相了!”
今年5月,SEE诺亚方舟项目的工作人员兴奋不已,赶紧招呼着同伴。
原来,在位于云南元江中上游绿孔雀栖息地布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6只绿孔雀雏雀在林中觅食的珍贵画面。
▲绿孔雀雏雀宝宝在林间觅食。
你可能会觉得,不就是孔雀吗,谁没见过啊,至于这么兴奋吗。
其实,让工作人员兴奋的孔雀,并不是大家经常看见的蓝孔雀,而是绿孔雀。
别看只有一字之差,二者差别可大呢!
蓝孔雀
绿孔雀
通过上图对比不难发现二者的区别:蓝孔雀脖子呈天蓝色,羽毛为丝状;绿孔雀最明显的特征是脖子上的毛呈鳞片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美丽的孔雀被喻为高贵和圣洁之物,在诗词、绘画等作品中多次出现,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鸟呢?
▲绿孔雀,SasiSmit/摄
真正的中国绿孔雀,纯正而稀缺
“
魂乎归来、恣志虑只。孔雀盈园、畜鸾皇只。
——屈原《楚辞》
一身金翠画不得,万里山川来者稀。
——唐代诗人李郢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
——
”
古诗词中对于绿孔雀的描述,更是让它家喻户晓,世代流传。
▲杏花孔雀图,(明)吕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清朝,孔雀更成为了权力的象征。不仅被用作官员宫袍的图案,官帽上也会连缀孔雀翎;孔雀翎上面的圆圈被称为眼,代表着不同的官级与荣耀。
▲清朝亲王策伯克多尔济,佩戴三眼孔雀翎。
然而,人们一边赞美着绿孔雀,一边又在不断捕猎它。几千年下来,它从长江以南退到了两广地区,又从两广退到了云南。
2009年,绿孔雀已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评为濒危物种。最新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绿孔雀野生种群目前仅有约555至600只。
所幸,有人已然起而行之,为了绿孔雀的未来而奔走。
绿孔雀“失踪”了
这一年,项目人员在监控里看到了15只绿孔雀宝宝,加上成体和亚成体大约31只,这让工作人员异常兴奋。
▲生活在云南的绿孔雀。
按照往常一样,项目人员依旧兴致勃勃地等待看到绿孔雀出现的那一刻。然而,意外总是来的这样突然。连续等待数天之后,这些绿孔雀并没有如约而至,它们竟然莫名的“失踪”了,这让项目人员慌了。
“为什么监测不到小孔雀身影了?”“它们遭遇了什么?”无数的问题,让项目人员和巡护员疑惑、沮丧。
吃不饱、喝不好,哪有力气去生养小宝宝呢,正是这些导致了绿孔雀的“消失”。
想要让绿孔雀回归,必须要让它们吃饱喝足。
▲巡护员对绿孔雀的食源植物和山间水源做调查。
▲巡护员发现的绿孔雀脚印。
绿孔雀寻回记
怎么才能保证绿孔雀能吃上食物呢?SEE诺亚方舟项目团队和巡护员们想了很多的办法。
01
点击查看结果
雪上加霜的是,刚出苗不久,就被羊群啃了个干净。
此方法失败。
02
每周一次到林子里给绿孔雀抛洒玉米、小麦、荞麦等食物。
但野猪群一来,补充的食物立马就被一扫而空。
▲野猪群的“到访”。
项目团队虽然屡败屡战,但却一直没有放弃。经过不断地尝试,他们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法——给绿孔雀搭了张“饭桌”。
▲巡护员们用竹子和木枝给绿孔雀搭的高架补食台。
由于足够高,其他动物无法“染指”,只有绿孔雀可以振翅而上。饮水点放在台下,让其他动物也可以享受。
终于,绿孔雀可以踏实吃饭了。
▲绿孔雀非常轻松地飞上了补食台。
除了食物,水也是关键。项目团队先在林子边缘设立一个2吨不锈钢水桶,然后从桶到每一个种群出没的中心点,拉3公里以上的PVC管子,在尽头用竹子做个接水槽,让水慢慢滴下来。
▲巡护员为绿孔雀开展补水工作。
“主角”绿孔雀退场时,“邻居”们也会来摆几个“pose”,蹭个镜头。
让我们先一起看看绿孔雀可爱的邻居都是谁吧!
一只调皮的猕猴端着红外相机进行了自拍,
像不像不小心打开手机前置摄像头的你。
麂子,南方沿海一带也称“黄猄”。
原鸡,家鸡的野生祖先。
白鹇,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白腹锦鸡,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在红外相机视频里,还出现了野猪、山羊、果子狸、中华斑羚、黄喉貂、豹猫等10余种动物,好似森林嘉年华一般!
小宝宝终于诞生了
2021年1-2月,雄性绿孔雀进入了求偶阶段。巡护员们加大了给绿孔雀的补给,因为他们知道雄孔雀求偶需要花很大的精力,而雌孔雀也需要储存足够的能量来孕育健康的下一代。
总之,吃饱喝好才能好好“谈恋爱”。
▲求偶期的绿孔雀。
到了3月下旬至5月上旬,雌孔雀进入了产卵和孵蛋期。这个时候,巡护员们会紧守在林子边,焦急地等待新生命的到来。
5月,项目人员从红外相机数据中,发现一个视频里同时出现了两窝(6只)小孔雀。
6月,两个绿孔雀管护区分别监测到新生小孔雀25只和6只。
截止到10月,已经持续监测到36只绿孔雀宝宝在活动。
▲绿孔雀妈妈带着刚出生的宝宝。
从最初建立栖息地到现在,一晃已四个年头。能有如此喜人的“收获”,这不是运气,而是巡护员每一天的坚持,是一年年积累的成果。
▲绿孔雀变得越来越多。
伴随着新生命的出现,我们更要进一步解决绿孔雀栖息地孤岛化的困境,改善栖息地生境质量和承载力不高的问题。
或许,我们已足够幸运,还可以看到濒临灭绝的绿孔雀;可是,我们的后代子孙,可能只能透过影视记录,去祭奠这些美丽的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