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匠今天不跟大家聊传播学,也不聊新闻学,想要聊聊一门新的学科—甄学!
请大家完成如下试卷:
一、选择题
1、余莺儿指使()给甄嬛下毒?
A.佩儿B.玢儿C.花穗
2、年世兰最喜欢的点心是()?
A.蟹粉酥B.藕粉桂花糕C.栗子糕
3、沈眉庄最爱的饮品是()?
A.碧螺春B.牛乳茶C.绿茶
4、一丈红的板子参数是()?
A.两寸厚六尺长B.三寸厚五尺长C.两寸厚五尺长
5、淳常在在捡风筝时被()害死?
A.周宁海B.江福海C.小允子
6、安陵容的生母姓()?
A.李B.林C.邓
7、安陵容的孩子是保了()流掉的?
A.四个月B.五个月C.六个月
二、填空题
1、舒太妃的法号叫()。
2、祺嫔梦魇,甄嬛赏了她()。
3、宁贵人居住的宫殿叫()。
4、年世兰派()火烧碎玉轩。
5、端妃的名字叫()。
6、敬妃的名字叫()。
7、甄嬛离宫带走的乐器是()。
8、甄嬛最后一共喊了()遍“皇上,驾崩”。
三、台词默写
1、抱歉,(),终究是被我毁了。
2、紫禁城的风水养人,()。
3、要索命就索我的命,()。
四、简述题
论述《甄嬛传》里后宫的妃嫔制度及上限人数。
前言
如今,我们在互联网各个角落都能看到《甄嬛传》的二次创作,例如:
大学寝室版滴血验亲
核酸检测版表情包(图源:微博)
安陵容同人文《甄嬛传之安陵容重生》
播放量高达330万的唐僧×华妃拉郎配视频剪辑
(图源:B站截图)
对于住在互联网上的z世代青年选手来说,二次创作已经是见怪不怪的网络现象。不论是紧跟热点的表情包制作,还是洗脑出圈的流行乐剪辑,都可以成为网友二次创作的灵感源泉,而《甄嬛传》的二创,更是这一市场的精华资源库。
《甄嬛传》是导演郑晓龙在2011年执导的清装宫斗剧,该剧改编自吴雪岚(流潋紫)所著小说《后宫·甄嬛传》,讲述了女主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成长为一代善于权谋的太后的故事。
没人能想到,在2022年的今天,距《甄嬛传》首播已经过去了11年,该剧的热度仍然不减当年,甚至比当年在各大卫视播出时的场景更盛。
互联网上越来越多的二创作品(短视频、表情包、视频剪辑等)掀起了网友们对于《甄嬛传》的二次创作的群体狂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分析,在互联网时代,《甄嬛传》是如何以全新的二次创作形式出现在各大社交媒体,从而引发全民狂欢。
一内容与时代的弥合—《甄嬛传》经久不衰的关键
《甄嬛传》是一部制作精良的清廷情感大戏,其不论制作、内容、台词、选角,放在11年后的今天都不会过时。
本剧注重描写“后宫女人”的真实情感。剧中的甄嬛从一个天真单纯,“只求一人心”的少女,在经历了宫闱中的各种算计、争斗、离别后,逐渐成为一个擅于权谋、黑化狠辣的“大女主”。
早前陪伴90后成长起来的各种古装偶像剧、承载一代人青春记忆的台湾偶像剧,总会塑造一个集万千男配宠爱于一身、单纯无害的“傻白甜”女主,在与“霸道总裁”式的男主产生各种误会、争吵后总能冰释前嫌并陷入爱河。
然而由于玛丽苏电视剧剧情千篇一律、桥段老套雷同、人设脱离现实不讨喜,使观众逐渐产生审美疲劳,再加上近年来女性主义崛起,玛丽苏式电视剧在市场上的需求量也就逐渐遇冷。
人们开始被聪明独立、敢爱敢恨、事业有成的“大女主”所吸引,甄嬛就满足了观众对“大女主”的想象:一个单纯天真的富家千金,在后宫中经历了妃嫔之间的明争暗斗导致自己遭遇丧子之痛、好姐妹的背叛或离世、皇上的猜忌怀疑,朝堂争斗导致父母姊妹被流放边塞这些痛苦,逐渐黑化,杀伐决断,爱憎分明,巧用心计,直至成为太后。
甄嬛的身上,有其玲珑剔透、知书达理的古代女性特点,同时也有了敢爱敢恨,追求理想爱情的现代女性特点。
很多人说《甄嬛传》不只是一部宫斗剧,还是一部批判封建制度的电视剧,批判了封建落后的婚姻制度。
郑晓龙写关于电视剧《甄嬛传》的导演阐述手稿导读里有这样一段话:对于落后的封建制度,我们首先要认识它,其次是正确地批判它。我要在《后宫·甄嬛传》里揭示一个真相,就是要描绘一幅封建社会女性如何沦为制度牺牲品的悲惨画卷,描写锦衣玉食背后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真实宫廷生活。我希望观众从《后宫·甄嬛传》里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
别看她的大女主剧情表面,宫里哪个贵人娘娘不可怜,而一切的起源不就是走进了深宫,成为了皇帝的妃子吗,“修成玉颜色,卖与帝王家。”这句话就说尽了反帝权反封建了。
《甄嬛传》剧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每一段对话都经得起反复推敲,正是这样用心的内容制作,加上女性主义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造就了《甄嬛传》无可替代的成功。
反观如今的电视剧,武打场面全靠特效,眼泪全靠眼药水,演员台词功底不足,服化道千篇一律全无特色,剧情桥段逻辑不通,甚至出现了剧未播热搜先行的宣传方式,一部剧在收视方面反响平平甚至低分不断,然而每天热搜霸榜,“绝了哥”“永远可以相信XX的演技”之类的词条比比皆是。
常有人调侃:郑晓龙看到大家对《甄嬛传》都快盘到包浆了,诚心发问:“你们是没有新电视剧能看了么?”
可是,就凭现在市场上大部分电视剧的质量,可不就是没有其他可看的了吗?
二《甄嬛传》的意义阐释与时代背景—以观众对“果子狸”的情感变迁为例
对于二刷及以上的甄学家来说,甘露寺“风流王爷俏尼姑”的桥段是一定会跳过的几集。在甄嬛离宫时的弹幕上,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相约55集回宫”的弹幕。可是在《甄嬛传》刚播出的时候,果郡王的人设是非常受人喜爱的,相比皇上,更为年轻帅气且温柔的果郡王是众多女性观众的理想型。
然而,随着整个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观众们对于果郡王的态度逐渐变得负面消极,果郡王的深情也逐渐变成了埋在甄嬛身边的炸弹,随时能将甄嬛置于死地。
早期观众对于果郡王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果郡王的帅气多才,以及他对甄嬛的感情。在甄嬛被宫里其他嫔妃刁难甚至流产时,是果郡王不顾宫规将甄嬛抱走,也是果郡王在甄嬛离宫来到甘露寺被各种折磨时,用自己的方式一直守护甄嬛,并在甄嬛回宫后一直不离不弃,甚至最后换掉甄嬛的毒酒,以自己的命换甄嬛平安。
观众被果郡王的深情所打动,也顺应了当时女性观众对于男性角色的期望。女主在后宫不断“打怪升级”,背后总有一个眼里只有她,时时救她于危难中且不求回报的男性角色,而恰好,果郡王这一角色就满足了女性观众对于爱情的各种向往。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家眼中的果郡王逐渐从暖男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央空调”。
当浣碧被皇上嘲笑红配绿俗气而低落地在一旁哭泣是,果郡王主动上前搭讪,花言巧语安慰浣碧,并赢得芳心;驯马女叶澜依生命垂危之时,身为王爷的果郡王为其找来太医诊治,也让叶澜依从此钟情于果郡王,甚至连叶澜依都知道果郡王送给甄嬛的珊瑚手钏一般是不给别人看的。而果郡王与甄嬛初识调侃其赤裸玉足,也从最开始的情难自禁变成了现在的轻浮。
观众对于果郡王一角的情感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变化,有很大原因是因为女性主义的崛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导演、演员吃到了女性主义的红利,各种大女主剧层出不穷。观众摒弃从前的灰姑娘、玛丽苏式的浪漫爱情桥段,转而推崇一心搞事业,不受情爱束缚的大女主。
这也是为什么甄学家不爱看甘露寺那段剧情,观众不希望女主沉溺于爱情中,只想看钮祜禄甄嬛回宫,用各种权谋心机叱咤后宫,最终成为事业王者。
而果郡王却总是在甄嬛回宫后处处作死,私会甄嬛,装作不经意在皇上面前掉出装有甄嬛小像的荷包,多次陷甄嬛于不义,甚至带来杀身之祸,阻碍甄嬛事业之路,这也就导致果郡王这一角色从播出到现在逐渐从大家都欣赏的角色变得备受争议,口碑两极分化。
三百花齐放、优势互补—《甄嬛传》在各社交媒体的不同表现形式
(一)弹幕——以优酷平台为代表
例如皇上让甄嬛用毒酒杀死果郡王时,弹幕是这样的:
安陵容进宫前借住甄嬛家,两人成为姐妹,弹幕是这样的:
甄嬛怀上果郡王双生子,为了给两个孩子“上户口”决定回宫之时,弹幕是这样的:
弹幕作为互联网时代新的言论载体,天生携带吐槽文化的基因。
弹幕
弹幕的匿名性特质使离场的个体被抽象为符号而存在——网络ID仿若一面屏风,将现实社会的种种规则约束短暂隔绝于外。在“没人知道我是谁”的心理暗示下,人们恣意表达观点、宣泄情绪,甚至放飞自我以致脱轨。现实权威在网络的狂欢广场上亦遭消解,吐槽和被吐槽皆为常态。
网友们的弹幕表现出了自己对于特定剧情的观点,在匿名化的互联网上放飞自我并寻求认同感,最终形成狂欢之势。这样的弹幕一方面对剧情和台词进行了现代化的意义阐释。
譬如皇上接甄嬛回宫被消费者处理为“上户口”,另一方面,他们也积极地与剧情甚至片头曲进行互动,最典型的莫过于当片头曲唱到最后的“谁能过情关”时,弹幕齐刷刷地打出“我能”来进行互动。
相较早期的表情符,近年来表情包生产的一个主要变化在于,大量表情包是随社会热点而产生,也因此成为社会热点的一种记录方式。热点事件、话题转换。成了表情包中的视觉符号,表情包也不再仅仅用于个人的“表情”,也在一个侧面反映着社会的“表情”。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中的群体不再囿于具体的空间,更多的群体是跨越空间的具有相同文化趣味与追求的“文化共同体”。这些新型共同体的形成,建立在群体认同基础上。
早期的网络社区主要是通过社区空间的边界来设置群体边界,但今天的一些网络群体,特别是某些具有文化共通性的族群,已经无法通过社区空间来圈定,这就需要一些新的边界。
表情包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交流符号,可以简单明了地识别,作为一种边界设定方式,也就具有可行性。
《甄嬛传》角色的表情包反映出了《甄嬛传》在如今社会的热度仍然处于一个较高的状态,众网友通过对剧中角色的表情包制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状态。
而这样的表情包流通,又是在一定的群体中进行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共通的意义空间。传受双方都能够理解表情包所表达的含义,这才使得《甄嬛传》系列表情包成为看过这部剧的网友之间的社交货币,也使表情包的作用能够发挥到最大。
有趣的是,我们可以发现,网友们使用《甄嬛传》系列表情包早已从最开始单纯的剧情讨论发展到了反映现实社会背景的情绪表达。
而在这样一个符号化的过程中,借助表情包这种戏谑、平民化的方式,普通网民就获得了进一步介入公共讨论的权利。
例如当代“打工人”对通宵后的矛盾心情:
对凡尔赛文学的嘲讽:
可以用在各种生活场景中的熹贵妃表情包:
熬夜学习依旧挂科的我:
被工作折磨的当代社畜:
(三)短视频——以抖音平台为代表
短视频在诙谐的气氛中带动了一批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将他们聚集起来,并赋予对特定文化的认同、对自我的认同以及对圈子内其他人的认同,从而获得精神满足。
例如网友对“甄嬛抱娃”一幕的模仿:
以及对各种经典剧情的简单翻拍、进阶翻拍(疫情版、大学封校版等):
(图源:抖音截图)
这些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用户被联系在一起,赋予了对《甄嬛传》的文化认同,对自我的认同以及对同圈子内其他人的认同,以此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也就是新传理论中经典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这一概念在传播学家伊莱休·卡兹于1974年发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被提出,即把受众看做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可以看出,受众在抖音上的模仿或翻拍以及观看,满足了当代网友在互联网上特定的娱乐需求和社交需求。
(四)深度解说视频——以Bilibili为代表
Bilibili
B站在年轻群体中之所以这么火,与其高质量的原创视频有相当大的关系。B站UP主的视频创作能力整体水平之高是网民有目共睹的。
对于一个视频网站来说,内容输出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平台的发展前景,而原创内容更是其核心竞争力。在B站的所有内容中,专业用户自制内容(PUGC)占到了所有播放量的89%,其内容质量也是广受好评。
我们可以在B站上看到众多关于《甄嬛传》的深度解析视频:
B站的目标群体是“90后”和“00后”。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和互联网主流人群,“Z世代”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审美标准、知识储备、人文修养乃至表达能力是在互联网世界中塑造起来的。
随着“90后”逐渐成长、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他们需要从非主流的文化圈层融入主流文化,这一过程就是“破壁”“出圈”的过程。《甄嬛传》的主要观众群体正是80后、90后和00后,其年龄阶层覆盖范围较广,因此对于该剧的二次创作也就更能引发共鸣,从而引起群体狂欢。
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人们已经很难静下心来阅读一篇深度报道或者一个十几分钟的长视频,连追剧都离不开倍速的观众已经无法在看剧的过程中深究导演的深层用意。
《甄嬛传》深度解析视频的出现,让网友能够在表层情节的基础上,捕捉到导演编剧精心设计的细节。
例如安陵容得宠后的“逗鸟大会”,全程细节高能;全剧高能“滴血验亲”情节也是众多up主深度解析的对象。另外,网友的深度解析视频往往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前后剧情,从更加开阔的思路进行细节捕捉,给普通观众带来常看常新的观感。
我们可以看到,《甄嬛传》的长盛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其内容和立意的高质量,同时也得益于社交媒体的大力发展,让《甄嬛传》可以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根据其独有的特色来展示其丰富的文化魅力。
二创作品表现了剧粉对于该剧的喜爱,以脑洞大开的形式给《甄嬛传》剧情加上了原本没有的衍生文化作品,给这部11年前的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生活力,使其直到今天都依旧活跃在观众视野中。
可以说,《甄嬛传》的发展,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正因为如此,它可以自己生长,演员和角色之间的留白,为观众的想象提供了无限空间,而观众的二次创作,正是将无限想象力变为文化产品的过程。
参考文献
《走向大众化的弹幕:媒介功能及其实现方式》新闻记者王蕊、刘瑞一矫立斌徐静怡2019.05.28
《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彭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年01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1期(总153期)
《短视频的机制演进与社会创新》王晓红王宛艺新闻与写作2019
《“出圈”: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社群行为迁移》张华崔宝月青年记者20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