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对毛笔的要求就很高,制定了尖、齐、圆、健四项标准,称之为笔有四德。”罗儒供说。
尖——笔头尖,凝聚的笔锋要锋利。
齐——发笔后,笔毫长度内外一致,齐平划一,书写时笔画圆满,起倒自如。
圆——笔柱圆润饱满,成圆锥状,不可在某一弧面上有缺陷或凹槽。
健——笔毫要有弹性,落笔时笔毫铺开,提笔时笔毫恢复凝聚状。
雨过天晴,罗儒供将用于制作毛笔的羊毛料拿到室外晾晒。他仔细观察着每一簇羊毛的毛尖状态,再将它们一点点摊开,放置于阳光下。
图|整理毛笔
“好原料是制作好毛笔的基础,不仅要防止毛料受潮,还要避免生虫。”他说,“一只羊身上大约只有4两毛可用于制笔,受损的话就太可惜了。”
罗儒供的家乡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宾州镇大罗村制作毛笔历史悠久,早在约300年前就已是远近闻名的“毛笔之乡”。罗儒供创新地传承了老祖宗的精湛技艺,成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宾阳大罗毛笔制作技艺的第十三代传承人。
他说,一支毛笔,看起来平淡无奇,制作却需要大大小小100多道工序,每个步骤环环相扣。
精细功夫从拔毛学起
“昔日的荣光,历历在目。”今年已65岁的罗儒供感叹道。公元1720年,大罗村人的先辈在浙江学习了制作毛笔的技艺,回到家乡后,便将这门手艺传授给自己的子孙。大罗村人制作毛笔功夫精细。
上世纪50年代以前,毛笔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大罗村所在的宾州镇交通便捷,是广西八大商埠重镇之一。得天独厚的销售优势,让大罗村成了广西乃至长江以南的毛笔生产专业村,生意红火兴隆。60年代起,村里成立了大罗毛笔厂,产品除了在广西销售,还被销往广东、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和日本等国家。
罗儒供在毛笔制作手工业较为辉煌的时期进入这一行。
“为谋生计,我12岁那年就辍学了,学做毛笔。”罗儒供说,当时,有一个师傅正在制作小狼毫笔,需要用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制成中心笔柱,再用短细的鸡毛包笔头。“师傅安排给我的第一份工作便是从公鸡颈部拔出细嫩的短毛。”从拔鸡毛入门,罗儒供终于学会了毛笔制作的全部工艺。才十四五岁的他,也开始上街销售自制的毛笔。
千万毛中拣一毫
“做毛笔包括除脂、齐毛、改毛、翻毛、整毛、做笔头、包笔头、扎笔头、焊笔、胶笔、整笔嘴等大大小小的工序。”罗儒供娓娓道来。
除脂后便是去除绒毛。绒毛细而弯曲,不能成为毛料,因此,要用骨梳将绒毛一一清理出来,能除净是最好。
随后是齐毛、改毛。将毫毛的尖端整齐排列在一条线上,毫毛的另一端仍然长短不一,为使其一致,工艺人要将毛根切齐,让每根毫毛的长度一致。
图|齐毛
此后,根据毛笔所需的软硬度和大小等,工艺人要按照一定比例将几种动物的毛料搭配起来,混合均匀,这个步骤叫做翻毛。“一般而言,几种毫毛搭配制作的毛笔,比单一种类毫毛制作的毛笔品质要好。”罗儒供说,如何恰到好处地对不同毫毛进行配比并均匀混合,如何将不同毫毛放置在正确的位置,最为考验工艺人的智慧和功力。
下一步是整毛,也叫做清锋。工艺人把毫毛放入水盆中,用骨梳反复梳洗,将一些开叉、无锋、损伤或是弯曲的“差毛”挑出来,只留下完好的毫毛。整毛的难度有多大呢?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用“千万毛中拣一毫”来形容。罗儒供告诉记者,真正完好的毫毛圆润挺拔且拥有毛锋。这一道工序十分关键,要求工艺人拥有火眼金睛,“若是清锋时未能将有瑕疵的毫毛清除出去,就会直接影响毛笔的品质。”
图|整毛
整毛后,需要再次翻毛,使各种毛料分布均匀,此后就可以使用这些毛料来做笔头。根据笔杆的大小,工艺人将一定数量的毫毛卷成圆锥状,制成笔头,再将一层皮毛摊开摊薄,将笔头包裹起来,谓之包笔头。用来包笔头的这层毛料大多为柔软的单一毛料,起到保护笔头的作用。
图|包笔头
笔头做好后,要先晾干,再用线扎紧笔头。“笔头要完全干透,若带有水分,不仅会引起笔头缩小,还会导致胶水无法粘牢。”罗儒供解释道。
图|扎笔头
扎好的笔头在毛根处蘸上胶水,便可粘进笔杆,这一步骤被称为焊笔。此后,再用胶水将笔头收拢固定成圆锥状,晾干后对笔锋稍作修整,就可包装出厂了。
图|焊笔
特种毛笔打开天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圆珠笔、钢笔逐渐取代了毛笔,毛笔销量出现极大的滑坡。大罗人不得不停止了毛笔制作,转为生产市场所需的油漆刷。
为了维持生活,罗儒供也开始做毛刷销售。但做毛刷之余,他仍会抽空“练手”制作少量毛笔。罗儒供的“练手”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已经掌握的本领,而是更加深入地研究探索毛笔制作的工艺。“我对自己的要求是集百家之长,补自己之短,创造性地改良毛笔制作工艺。”
图|给笔杆打孔
经过多年的积累,罗儒供熟练掌握一些难度较大的工艺。近几年,他不仅制作出可以写作微楷的“超小”毛笔,还创造性地使用接毛技术,用50至60厘米长的马毛制作出笔锋长达95厘米、毛笔总长达2.9米的超大毛笔。用这种方法,他还可以制作出笔锋更长、口径更大的观赏性毛笔。(图片为王云娜摄)
图|在笔杆上刻字
对毛笔制作的执着,让罗儒供迎来了新的机遇。2012年,宾阳大罗毛笔制作技艺获得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他也成了该项技艺的传承人。同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宾阳县儒供毛笔生产有限公司应运而生,由他担任首席制笔大师,一些书家墨客慕名求笔。
然而,困境依然存在。毛笔利润低、销路窄,又需要纯手工制作,难度较大,年轻人都不愿学。公司目前只有6名传统手工艺人,每个人月收入不超过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