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是一幅名为《试木屐》的泥塑。泥塑是一种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民间手工艺,或素或彩,俗称“泥玩”、“彩塑”。据说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泥塑甚得百姓喜爱,最著名的要数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近日在广州陈家祠拍摄到一组泥塑作品,描写的是昔日广州的市井风情,人物栩栩如生,内容幽默谐趣。西关少女、人力车夫、剃头师傅、茶楼伙计、唱粤曲、卖荔枝、卖鸡公榄……,好一幅充满市井趣味的南国风情画卷。略带夸张稚拙的手法藏雅于俗、寓美于丑,让人看后会心一笑。泥塑为艺人万兆泉所作。文人廖陵思配上充满岭南民间粤语口水歌味道的诗文,使谐趣的泥塑更为风趣。
Δ《阿香》:“十八正是好年华,脸搽胭脂头戴花。搔首弄姿真烦燥,只因未见心上人。”
评注:西关少女的青春躁动活灵活现。
Δ《量衣》:“容貌标致好身材,做件新衫揾人裁。尺寸一定要量准,件衫唔靓冇人爱。”
评注:广州早受西方文化和服饰影响,裁缝业十分兴旺。
Δ《鸡公榄》:“头戴红帽吹喇叭,纸扎鸡公身上挂。沿街吹响鸡公榄,孩子追叫顶呱呱。”
评注:鸡公榄是用上好的白榄经过复杂的工艺腌制加工而成,甜的是和顺榄,咸的是甘草榄,辣的是辣椒榄。入口清甜爽脆,回味无穷,深受老广州人的喜爱。卖榄人把一只色彩缤纷的纸扎大公鸡模型套在自己身上,再用一条过肩带把“彩鸡”提起来。把卖的榄放在“鸡腔”内,然后吹起唢呐模拟公鸡的叫声沿街叫卖,引得孩子们追卖。
Δ《肥水不流别人田》:“童子三急出如箭,快将粪桶捧上前。勤积肥料禾苗壮,肥水不流别人田。”
评注:那个岁月的心态尽在不言中。
Δ《顾此失彼》:“门前一张小板凳,放了肉菜又摆饭。引来鸡猫齐捣蛋,捧起饭碗肉菜翻。”
评注:小童之窘态让人忍俊不禁。
Δ《荔枝》:“岭南佳果靓荔枝,要数正宗糯米糍。阿姨张口试一试,爽甜肉滑又多汁。”
评注:荔枝是广东著名水果,其中挂绿、糯米糍、桂味等是名贵品种。
Δ《吮田螺》:“炒熟田螺两三斤,螺味传来香喷喷。吮着几碗唔知饱,食完又去做搬运。”
评注:你吮过田螺吗?那味道啊,让人回味无穷!
Δ《知音》:“难得老少成知音,我吹音韵你调琴。心思相通同乐趣,欢声笑语共唱吟。”
评注:广州民间说唱,老少相伴,唱吟曲艺。
Δ《一家之主》:“无怨无悔任操劳,洗衫又兼吹火筒。衣物食品全备好,孩儿仍在甜梦中。”
评注:粤语“一生儿女债”,千家万户的父母无不无怨无悔任操劳。
Δ《今年水仙开得好》:“正月初一乐未休,水仙盛放香满楼。才贺新居乔迁喜,又闻家乡大丰收。”
评注:广州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养殖水仙花。看这爷孙乐陶陶啊。
Δ《檐前滴水》:“牛耕田来马食谷,阿妈喂粥仔享福。好似檐前滴滴水,滴咗落地不回复。”
评注:广州民间俗语:“檐前滴水,点滴依旧痕”,喻循环往复之意。
Δ《一车走天涯----日求两餐》:“堂堂七尺好男儿,拉车谋生未稀奇。日求两餐凭力气,忠厚善良不投机。”
评注:旧时大板车是广州常见运输工具。车夫为每天两餐劳累奔波。
Δ《猫猫》:“猫咪咪,猫咪咪,到处搵你知不知。今日只猫走甩绳,下次一定绑紧啲。”
评注:旧时广州人家普遍养猫防鼠。阿婆正以猫食引猫。
Δ《伙记》:“揸煲茶水四围拎,虾饺烧卖送不停。从朝到晚腿跑断,又闻呼叫埋单声。”
评注:一盅两件虾饺烧卖是广州源远流长的早茶文化。埋单已取代结账成为全国通用词语。
Δ《三姑六婆》:“张家长来李家短,东家西家说不完。说了人家说自家,说与媳妇闹翻天》。”
评注:市井百态的重要一态。
Δ《留神烟》:“剃头师傅好手艺,刀下头颅无不低。只怕嘴上衔烟仔,跌了落来满头灰。”
评注:过去广州街头随处理发摊,剃头师傅常口衔香烟理发。
Δ《磨米》:“日复一日手推磨,口中轻吟催眠歌。快高长大求上进,珍惜岁月勿蹉跎。”
评注:母亲操劳育儿,一边磨米一边照顾幼儿。
Δ《箍盆》:“木盆漏水好心忧,盆箍松咗最难修。快啲搵个箍盆佬,箍好木盆唔再漏。”
评注:以前木盆由多块梯形木板用竹钉连接,再用铁环或竹环箍紧。
Δ《开局》:“阿爷拉琴阿婆唱,从前度日真凄凉。时过境迁逢好景,苦尽甘来有福享。”
评注:广州西关盛行粤剧爱好者的“私伙局”,自发开局弹唱,自娱自乐。
Δ《上学了——格外留神》:“之乎者也神倾注,摇头晃脑诵诗书。辫子背后随声荡,猫儿贪玩来回追。”
评注:令人忍俊不禁!
Δ《桥登情浓——骨落、骨落》:“从前啃骨唔使医,放碗上头舂筷子。骨落骨落叫不停,落与唔落自己知。”
评注:相传民间治疗骨头卡喉的方法,把饭碗置头顶,边用筷子舂边念“骨落”,骨头就会滑落。你信吗?
□文\图倪宝诚
至于《怪兽与怪牛》《骑怪兽的人》等泥塑,则运用幻想、象征的浪漫手法进行创造,充分彰显了淮楚大地的伏羲文化内涵,以及原始图腾艺术的魅力。正因为这种古朴和荒诞兼具的风格,淮阳泥塑在现代艺术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成为民俗文化中极为典型、罕见的艺术瑰宝。
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
雷台汉墓共出土了九十九件车马仪仗俑,是目前所见数量最多的东汉铜车马仪仗
在马若特雕塑艺术馆,听他挨个介绍作品
春节欢庆锣鼓喜洋洋
柴院也玲珑
信息时代
老井
纺车,一个时代的象征
毛驴驮粪的年代不再有
磨子、锅台,旧时代妇女一生的守候,用岁月磨平一生的苦难,那种生活,已成为永远的记忆。
参观马若特父子工作室——泥禅房,激动与震撼中,为谦和低调的大师拍照。
他说,这是一尊代表IT行业人物头像特点的泥塑,消瘦的脸庞、宽脑门儿,满脑子智慧。
马若特作品:生命的呐喊,当时正在创作中,这是泥坯,还没有经过烧制。
冬闲时节沐暖阳,这是马若特父亲的作品
如此美女
放在月台上的作品:丰收啦
这也是马若特父亲的作品,老师说,你看,懒里,懒成这样儿了。。。当时我就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