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浙商,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马云。一说到马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奇特的相貌,以及他自己调侃自己的那句话:“男人的才华一般跟他的长相成反比”。
天下浙商群星璀璨,马云光芒四射,但并没有遮住另外千万浙商的光彩。浙江少儿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杨轶清撰写的《中国梦·浙商情——最美浙商故事》一书,就聚焦了其中30位比马云“更美一点点”的浙商。这30位浙商的美,不在于他们的“颜值”高低(知名度和资产多寡),而是他们创业人生的故事性、激励性和启发性(以下是按姓氏笔画排序的故事摘要)。
丁磊:没有下文的辞职报告
公司创办三年即成功上市,上市三年后问鼎中国首富榜。32岁就登上财富之巅,并不是人生之路的最佳模式。丁磊需要承受比常人更多元和更长久的考验。
马云:闯到地球的外星人
这位高考三次才上榜,数学成绩个位数的创业英雄,在高中毕业之前,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个“问题少年”。马云的巨大成功,给了很多中国家长一个宽慰:考试成绩并不是成才和有没有未来的唯一标准。
王水福:西湖边的哲商
“责商”和“哲商”,应该成为很多浙商价值转型的方向。思想比资金更有竞争力,在商场上也不例外。
王均瑶:“胆大包天”第一人
王均瑶传奇在他38岁那年成为绝响,但均瑶集团继续稳健高飞。两位一起创业的同胞手足延续了均瑶事业,兄弟同心,不仅是伦理佳话,也是民营企业基业常青的保障。
王振滔:两把火和一把剪刀
为了让4个弟弟妹妹有机会读书,这位当了8年班长的尖子生在高一时主动辍学回家。责任心和担当精神的养成,也需要从小开始。
叶文贵:金乡小院里的破车壳
如果李书福是汽车“疯子”,那么叶文贵就是汽车“狂人”。1988年开始自主研发电动汽车并取得成功,比李书福造车早了整10年。因为太过超前,1994年叶文贵无奈“踩下了电动汽车梦的刹车”。很多时候,最后的成败并不是唯一标准,梦想和探索同样弥足珍贵。
冯根生:常青树根深何处?
76岁退休,担任国企“一把手”38年。这两项恐怕都是全国纪录。“高小毕业”的冯根生功德圆满,因为他终身在学习,而且深具智慧,重视人才和文化。
苏增福:人生70从头始
2011年70周岁的老人,手握几十亿现金。再一次从头开始创业,而且做的是制造业。这个时候成败已经不再重要,因为无论结果如何,给我们留下的都是财富和尊重。
李书福: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吉利收购沃尔沃是中国民企跨国并购影响力最大的一桩,吉利控股也是浙江省唯一的世界500强民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输不怕死”的创业精神,从白手起家开始到资产千亿,在李书福身上一直没有改变过。
李如成:不求风云,专心耕耘
创业近40年,雅戈尔仍然是宁波市第一大民企,2015年上市公司净利润44亿元。李如成的低调谦和稳健,与当初插队回来做小裁缝时并无二致。这也许就是传说中不变的“初心”吧!
步鑫生:一把剪刀“剪开”企业改革帷幕
步鑫生已于2015年6月作古,成为历史人物,海盐衬衫总厂的改革也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页。但步鑫生敢于打破陈规旧律的改革创新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邱继宝:“国宝”的飞跃之路
邱继宝本来就是风云人物,经过2009年金融危机冲击的生死考验,浴火重生的邱继宝,对创业的成败得失有了更深的体悟和感触,这也是全体浙商的共同财富。
汪力成:动物学家梦想破灭之后
汪力成曾经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中国第一商人”(按得票数),他小时候的梦想是做一个动物学家,痴迷于科学和技术。却在27岁时赶鸭子上架当上了厂长,“既然上了架,就要叫得顶呱呱”,虽然不是自己的规划和理想,但一样付出十分的热情和努力,一样可以做到十分的成功和精彩。
沈国军:不断挑战新高
他开发的北京银泰中心是长安街第一高楼。但内心感受可能还不如当年赚的第一笔100多万,全部交给家人时的喜悦。父母在穷苦中早逝,他即使赚再多的钱,也无法让爹娘享福。沈国军在公益慈善路上越走越远,初心也许正是为了让更多人少一些缺憾。
陈妙林:“伤心”的调令
陈妙林小时候的暑假,经常与哥哥一起上街卖棒冰挣学费,那时候一根棒冰3分钱,一根能赚半分钱。大热天有时候一天能卖出200多根,但兄弟俩自己硬是舍不得吃一根。
陈爱莲:女拖拉机手的出彩人生
从当年全县唯一的女拖拉机手,到中国汽车工业20强唯一的女性掌门人,到如今进入飞机制造航空领域的唯一浙商女杰。陈爱莲的人生之路,折射的是时代的进步和中国的脚步。
茅理翔:不断变换前进的跑道
年轻时曾经两次瘫痪在床的茅理翔事母极孝,当年快80岁的老母亲医院三次下达病危通知书,茅理翔坚决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经过100天的生死拉锯,把老母亲从阎王手里抢了回来,又多活了一年多。
周晓光:大山里走出来的“时尚女王”
周晓光在诸暨大山里的老家,当年要步行6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车站。周晓光16岁就跟着母亲出门闯世界,直至10年全国人大代表的风云浙商。而她40多口人同吃同住不分家的大家庭,成为这个时代难得一见的风景。
郑坚江:梦想是干出来的
宗庆后:中国首富的三次热泪
在浙商博物馆的宗庆后展示板块,娃哈哈创始人三张不同时期在公众场合热泪盈眶的照片,令人动容。43岁踩着三轮车起步,三次登顶中国富豪榜榜首。宗庆后的创业经历,告诉我们不怕起步太迟,也不怕起点太低,只怕没有起步。
胡柏藩:从“老师”到“老总”
新和成多次上榜绍兴市纳税第一名,公司里里外外依然习惯称呼董事长胡柏藩为“老师”。不仅称呼和形象上,留下了当年乡镇中学化学教师的痕迹。他的务实敬业低调谦和,也依然本色不改。
南存辉:鞋匠起步的创业人生
南存辉做什么事情都认真用心,从小就是这样。哪怕看起来没有出息的补鞋,也是如此。眉清目秀,白白净净的南存辉,看上去“气质儒雅,有书卷气”,实际上他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只有7年。但终身学习全天候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让南存辉始终在成长在进步。
徐文荣:中国“梦工厂”厂长
从穷乡僻壤到亚洲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70岁那年下决心投资数百亿1:1同比例复制北京圆明园。徐文荣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只在头脑和手脚之间。
徐冠巨:从家庭作坊到浙商领袖
从农家子弟到副省级高官,从白手起家到数百亿资产,企业经营、参政议政、社会责任、个人自律等各方面都堪称标杆广受尊重。徐冠巨和他父亲徐传化的创业精神,是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也是传递给社会的正能量。
郭广昌:寒门子弟的传奇人生
郭广昌带去学校的大米和霉干菜,不知道被哪位饿极了的同学吃得一干二净,他忍住没有声张。饥肠辘辘的他生生地扛了两天,好不容易熬到了周末,放学之后他急匆匆地往家赶。捧起饭碗就往肚里倒。这样的经历,现在的青少年不可能也没必要重复。但我们仍然相信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郭胜华:海外“青田村村长”
40年前21岁的郭胜华出国时与乡亲们约定,挣到10万块钱就回来当村长,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后来有4000多位青田老乡跟着他来到法属圭亚那,在万里之外当上了“青田村长”。郭胜华是一位“生而为国”的海外赤子,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付出,远远超出了对自己和家人的关心和呵护。
陶晓莺:中国“家政女王”是怎么炼成的
陶晓莺创办“三替”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多数人还缺乏“花钱买服务”的意识。如今,“三替”已成为生活服务领域第一品牌。别人觉得还不值得做的事情,也许是最好的商机。但对意志的考验,也更为严酷。
喻渭蛟:世界因我们而触手可得
圆通速递是第一家与淘宝全方位合作的签约配送服务商,圆通也因此站到了电商历史性“风口”的中心位置。当时淘宝业务量并不大,接受苛刻条件需要眼光和勇气。2015年是圆通创业第15年,喻渭蛟在西雅图签下了购买15架波音飞机的大单,成为中国邮政和顺丰之后,第三家拥有自备货机的快递企业。
鲁冠球:老鲁的“冠球之路”
鲁冠球开始创业的时候,马云才5岁。如今马云已经52岁早已名满天下,鲁冠球仍然和马云一起并列走在第一线。从乡土起步成为美国最大的中资民营企业,鲁冠球自己一直蛰伏在乡间。虽然只接受了7年学校教育,但不抱怨、终身学习、永不停步以及重视人才和科技,让鲁冠球成为根深叶茂的常青树。
楼金:自古雄才多磨难
地下党员、游击队员、学生领袖、右派分子、科技铁杆、英语达人、大公司在职董事长,创业迄今已经半个多世纪。这位一身传奇的人物,就是1930年出生的海南亚洲制药董事长楼金。他的企业一度位列海南省纳税第三名,而楼金对知识的信仰、科技的执着和痴心不改的爱国情怀,更值得今天的年轻人学习。
浙商是全球化生存的典型中国人群,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浙商的身影和脚印。适逢G20峰会在中国的浙江杭州举行,世界再次聚焦浙商。浙商已经走向世界,但作为最近三十多年崛起的创业者群体,世界还需要对浙商有更多的了解。
浙江少儿出版社,是一家看起来与浙商“距离比较远”的出版社,但正是少儿社的非“硬财经”视角,本书着重描述“财富硬币另一面”的故事,披露了许多这些知名浙商青少年时期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成为一本少年儿童也轻松看得懂的浙商题材读物,考虑G20因素,本书部分内容还配上了英语对照。
本书作者杨轶清是提出浙商概念第一人,现任浙商总会理事会成员、浙江省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浙商博物馆馆长、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已经出版浙商主题专著7本。这也是他的第一本纯故事浙商题材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