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结束时,老师停止收购。最后以各组存在银行的货币总值多少来算名次。每组有一名同学充当商人,可以自由走动,与其他组联系或者去老师那里交货。儿子被分在最穷的组之一,有六张绿纸、三张蓝纸、一支铅笔,他是组里那个可以自由走动的商人。
有铅笔,没有尺子,没法开工。经过讨论,决定勇于出击。首先想到要去找有尺子的组有偿借尺子用,目标尺子组恰好没有剪刀,开出的条件是“没有剪刀不要和我们谈。”他们赶紧想办法找剪刀。三个组里有剪刀,一个既有剪刀又有尺子的组说什么也不谈,一个组被另外那个穷的组倾家荡产地把剪刀换走了,第三个组的剪刀可以谈。他们组用仅有的200元和一支铅笔向第三个组短期租用了剪刀,然后拿着剪刀去目标尺子组长期借用了尺子。拿到尺子后,他们全体开动画图案。
和他们换剪刀的组画好图形需要剪刀时,才想起来剪刀被借走了。找他们要,他们说,既然换了就不能说要就要回去,再说剪刀已经被他们拿给别人了,如果剪刀组实在觉得不满意,可以随便拿桌上的纸和笔以补偿(他们把尺子藏起来了)。剪刀组的成员很执着,也没想起来先拿点东西作为补偿,就是坚持要剪刀。看到尺子组用的正是他们那把剪刀,剪刀组便去找尺子组理论。如果慢慢谈也许还能说清楚,可剪刀组的孩子性子急,一把抓起剪刀。这下问题严重了,尺子组的不干了,两个组吵起来了。
他们换完了钱,尺子组和剪刀组还在吵架。为了息事宁人,他们就把刚用尺子组报废的形状换来的1200元中的600元平分给两个组。尺子和剪刀也完璧归赵。
接下来,他们组又陷入既无剪刀又无尺子的悲惨境地。儿子先用刚获得的紫色的纸去换蓝色的纸。比赛刚开始,老师说只有绿色纸能用,孩子们都是把图形画在绿纸上。在剪刀组和尺子组吵架的时候,老师宣布蓝色纸也能用了,而且同样的图形,蓝色纸是绿色纸价格的两倍。当紫色纸出现时,尽管老师还没有宣布紫色纸的价格,孩子们却都觉得紫色纸稀缺。作为唯一拥有紫色纸的商人,儿子也尽职尽责地推广紫色纸。他用三张紫色纸去和一个组换了四张蓝色纸。刚换完,老师宣布,紫色纸价格最低,是蓝色纸的十分之一。和他们换纸的组觉得亏了,他们组便用一张蓝色纸换回了三张紫色纸。
资源买卖做完后,他们还是继续找剪刀。他们又去找起初免谈的那个组。他们愿意出600元及三张蓝色的纸换剪刀的永久使用权。那个组本来不想换,可综合因素促成了买卖。首先,组里出了“内奸”——组里一个学生和儿子所在的组中的一个学生是好朋友,接收到好友的眼色,这位潜伏人员便心领神会地帮着儿子力劝其他组员接受这个交易。其次,这个组认为没有剪刀,手撕的图形也可以去卖。再次,儿子和他们谈判时,另一个组的人为其他事儿喊他过去,他就使用了“激将法”,他说他也向喊他的那个组提出买剪刀的交易了,那边正喊他去成交呢,如果这边不同意,他马上就过去买那边的剪刀。
在儿子换纸、换剪刀期间,他们组的成员将先前画好的形状动手撕了一些出来。儿子拿了设备回来,组员们抓紧生产,他就拿着手撕好的图形去老师那里卖。卖完之后,老师可能觉得这是个竞赛的漏洞,便宣布不再收购手撕图形。儿子说,他去老师那里卖货的次数数不清。其中有一次是他刚卖完了,老师又宣布蓝纸没有绿纸贵了。总之,规则总是变化。因此,他们组的人齐心协力,一边抓紧生产,一边抓紧交货,同时还进行其他生意。
老师宣布紫色的纸涨价,后来又宣布跌价。在老师宣布跌价时,银行的紫色纸的交易价格还没变,儿子急忙把库存的紫色纸拿到银行换了钱。竞赛快到尾声了,儿子看了看表,还有四分钟,他们便把剪刀高价卖给了一个一直在寻求剪刀的组,买了2400元。差两分钟时,他们把钱都存进了银行——竞赛结束时,银行以外的钱都无效。最后,儿子所在的E组第三,获得6800元。
竞赛中,他们班的“经商”才华全面启动。虽然学生们之间也发生了不少问题,但是这次的意义之一就是锻炼同学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竞赛的目的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