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围城随笔】系列至今已完成了八集旅行纪录片,包括重庆、贵州、内蒙呼伦贝尔、甘肃甘南、新疆伊犁河谷、浙江舟山嵊泗马鞍列岛。均由我独自拍摄和制作完成,可以在b站、西瓜视频、youtube观看4K高清。
另有长篇图文游记,曾记录江西武功山和浙江花鸟岛的旅行。
3:【单伦单车游中国】已经完成两季,去过的地方如封面图所示,如要了解路线攻略请往下细看;
何时有第三季——我也不知道,所以没办法回答大家
夏天另会售卖自己常用的品牌桨板,极有可能是全网最具性价比的渠道。
5:此文持续争取每月更新,每次更新应该大家的留言会消失,有共性的留言我会再黏贴到文中
全土生半土长的重庆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居上海
前工业设计师
2015年开始独自自驾环游中国并进行内容创作
2015年和2017年我两次环游中国,均耗时3个月、22000公里的行程,行驶过川藏南北线、青藏线、新藏线、滇藏线、独库公路、西北环线并独自穿越过柴达木盆地;重装徒步穿越过贡嘎全线以及天山南北,每次花费在25000-30000元,包括油费、过路费、住得很随便的住宿费(3/4的夜晚是睡车上,住店的标准在300-400)、吃得很随便的伙食费(一路蹭了不少饭、定期超市采购干粮泡面,遇到店家必点回锅肉盖浇饭、最奢侈就是吃了几顿火锅吧)!
第一次看的朋友有时候会留言说“壕!富二代”。
在此回答:
2015年我是辞职去环游中国的,开的是自己的昂小胖(两驱昂克拉),当时我已经在上海工作了好多年,没这点积蓄真的算是白混了!当时,我预留了旅费+一年的房租+一年的生活费。
目前已专职从事自媒体工作。
《单伦单车环游中国》与《围城随笔》是我一直致力于拍摄和制作的两大纪录片系列,但旅行只是容器,容器里的都是对世界和小人物的好奇、关心和探索。
A.知乎《这位知友》采访:
B.《澎湃新闻》对我拍摄纪录片的初衷方法等的采访:
C.《环球日报》英文版对我西藏与新疆行的采访:
D.很多网友问:为什么不做短视频?成本低又有流量
游记更新期间网友们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特意整理回答过网友的关于自驾游的一些问题,包括车辆、装备、身体准备等等,大家的问题其实都差不多(此篇也包括了我【围城随笔】系列短途游记的路书整理):
我目前常驻上海,每次纪录片发布之后都会有一段“坐月子”休整
基本都在华东休息,不带设备不拍视频,但终究会留下些许记录,需要自取:
卫星地图电脑使用谷歌地图(电脑版未遭封)
以往手机使用奥维app提前下载离线地图,计划好线路,只要有gps的情况下配合手机的电子陀螺仪,边开边确认自己的路线。
2021年初,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已弃奥维,买了一年的盖亚,还在适应中...
出门在外路况多变,主要方法看卫星地图+问人+运气,因为网络信息一般会有滞后,比如我在川西显示不封的地方封了,封了的地方又临时撤了;一般省道封路,在18点或者21点之间都会撤,遇到可以去问施工队的;总之,在路上须随机应变。
如果你的车出厂自带行李架,那么加装车顶箱就是合法的;
如果不带行李架,(比如轿车),后期改装,就是非法的;
(大家可以具体查询《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54条)
油桶、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物都是西藏和新疆的检查重点,不要携带。
2015年我走的川藏南线,2017年我在川藏北路、新藏线、新疆时,无人机都是直接放在后备箱,检查时均没有遇到被没收的情况(一直有网友留言给我,提到他们有朋友被没收或者要求寄回家的情况,现在的川藏南线情况我不是太了解,也可能是特殊时期的要求。)
一个人出行时,每天白天一边自驾一边拍摄,晚上需要花费2小时整理和备份所有拍摄素材并对每天发生的事情进行录音存档。
所以,一边旅行一边制作游记和视频,对我来说这不切实际,我都是回来后再撰写和制作的。
一个人也好,一群人也罢,各有优劣;若是性格合适,配合默契,节奏合拍那自然是锦上添花;若不是,我就不想因为各方面的意见上的不统一而搅乱整个旅途的心情和想法。轻松自由随性,对比寂寞而言,显然前者更重要。而这样的人,可遇不可求。
一个人最简单,想吃火锅吃火锅,想吃泡面吃泡面,而且还没人跟我抢开水;开车开累了直接往方便的地方一停,往后面车厢里一钻,睡了,没人跟你抱怨:诶诶诶,太挤了,往边上靠靠先,明天还是去住宾馆;一个人,袜子我可以想穿多久就穿多久,凑近一闻只要不辣眼睛,我觉得放在中控台上晒晒也是可以再穿的。
不过更多的时候还是等,要看好风景、拍好照片那必须等。其实大家在看到美丽的照片的时候,都难以想象其得来的不易,比如茶卡盐湖那几张有云的照片,是我从早上干晒到下午才等来的,气温很高没有遮挡,只能晒着。所以,拍摄时,等天晴或者等乌云,一等就是两三天;有时候是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有时候是在环境恶劣的地方。
如果有同伴,我就会考虑得更多,能不能连续一周不洗澡只吃泡面啦,能不能忍受在车里无法安心睡眠啦......会情不自禁为对方考虑而改变最初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这有些地方其实很危险,比如我会遇到高反和塌方;也会遇到无人区里的抢劫,陷车,甚至危险的动物……这些风险我愿意承担也能够承担,但我不能把同伴和其家人也一同带进这种风险,这违背我的初心,也不符合我的风格。
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原因——一个人!好蹭饭啊!我也不知道为啥,一路上都遇到热情好客的人们,蹭饭也让我和他们有更久更深的交流,有了更多故事。
1、首先给一篇持续更新的帖子,里面大家一直问的器材和旅行装备都贴了链接了!!!伸手党请直接点开,不够的留言,我看到再贴进去!
2、这是一个关于拍摄器材的答疑vlog(拍摄于2019年2月),介绍了我旅拍途中使用的器材、平时不太使用的器材以及后期软件等......
问题列表:
Q1我最情怀所在的相机
Q2常用的是什么镜头?
Q3入门一定要全画幅吗?只有全画幅相机才能拍出“通透感”?
Q4为什么要购入a7r2?
Q5平时使用频率最高的相机?
Q6运动相机Gopro代际进化,哪一代才最符合自己的使用需求?
Q7单人自驾旅拍时带多少个GoPro,每台GoPro的作用和机位?
Q8DJIOSMO+和GoProKarmagrip稳定器的区别?
Q9如何评价DJI新品OSMOPocket口袋灵眸?
Q10还有什么有意思的小设备?
Q11一个人旅拍时,使用了哪些无人机?
Q12Mavic2专业版与变焦版如何选择?
Q13我对Mavic系列拍摄视频时的吐槽
Q14在后期使用哪些电脑软件?
Q15能不能出教程呢?
Q16阿伦的自媒体赚不赚钱?
Q17阿伦!你应该视金钱如粪土!居然跟我说你还要赚钱!
Q18为什么更新那么慢?为什么一再试探大家的取关底线?
Q19是不是需要提高情怀的更新频率?
Q20不是壕的阿伦,如何通过合法渠道获得如此之多的装备?
以下是2019年9月底游历内蒙呼伦贝尔的完整装备视频介绍:
主要更新了相机镜头、收音设备、无人机滤镜、摄影背包
注:器材箱万得福PC5622W;SONY枪型麦克风ECM-CG60(视频漏标注)
2020年更新设备包括:
相机减光镜:耐司Nisi可调节ND镜ND1.5-582mm
三脚架:曼富图MKBFRLA-BHSONYα相机特别版BefreeAdvanced三脚架;MKELES5CF-BHElement系列反折式小号碳纤维旅行三脚架
2021年更新设备:
SONY枪型麦克风ECM-B1M
飞利浦车载电源逆变器(12v转220v150w纯正弦波)
2022年更新设备:
大疆Mavic3畅飞套装DJIRCpro(还未创作作品)
(1)地面拍摄
goprohero7、6、goprohero5black以及session,DJIosmoaction
新入手的话,反正我的原则是买新不买旧;如果是纯放松自己出去玩,我就只带一个DJIosmoaction,搭配PGYtech三脚架自拍杆,目前也是我日常最常使用的相机;
SONYA7RII
配套镜头:蔡司FE35F1.4,蔡司FE16-35F4,SONYFE24-70GM
配套减光镜:耐司Nisi可调节ND镜ND1.5-582mm
枪型麦:SonyECM-B1M
关于我使用过的微单相机,下文从2015年开始细数了经历——
(2)航拍使用
《围城随笔》系列纪录片至今更新的8集均使用Mavic2pro拍摄(2018年至今),搭配PGYtechMavic2专业版滤镜;
之前使用过:
Mavic2Zoom——《那一座城——B面的上海》
DJIPhantom4Pro《单伦单车游中国第二季》的主要选手(2017年);
(3)视频剪辑软件Finalcutpro
视频调色软件colorfinale
照片后期软件LR+PS
字幕软件Arctime
字体平台字由
(4)电脑及存储硬件
视频剪辑主要用iMacPro(13GHz十核IntelXeonW;128GB2666MHzDDR4Ecc,RadeonProVega6416GB)
iMacPro储存设备我用了一套比较不错的解决方案,主要分两套:
1:1TBX4=4TSSD雷电3组raid0.总容量虽然只有4T,但是固态组raid0的速度还是不错,加上雷电3接口,这台设备主要是剪辑储存,也就是说素材放在这里不放电脑,剪辑运行用。
2:当所有工作完毕,工程文件和原素材就需要归档保存,这时候就会转存到10TBX4=40TB的机械硬盘阵列中。
这套阵列我还是组的raid0,同样雷电3。虽然不求速度,但速度貌似还不错哈哈。以前也会担心安全问题,不过之前用了4年的机械硬盘raid0(16TB)被我虐来虐去也从没出过问题,所以也就这样组了,可能有风险,不过还得看几率。以后可能会逐步转移一些数据到云端保存做云备份。
笔记本用macbookpro,偶尔在户外用来应个急剪辑个小视频;配置中等,买的时候只冲着出门在外能P个照片,拷贝拍摄数据到外置的SSD;不过用了ImacPro再回到笔记本上剪辑,渲染速度确实不能忍。
容量上面,当时那本子买的急,觉得500GB够用,现在完全不够,所以还得买个速度奇快的外置SSD连笔记本剪片子。不过这本子也快换了。
2019年夏天我受邀与【潜行中国】团队一起前往千岛湖探寻水下古城,并制作了一支短纪录片,而这支vlog从用第三者的视角,记录我在幕后进行的琐碎拍摄,以及整个过程里发生的有意思的日常。这个Vlog的拍摄和剪辑都来自在远方的新成员香菜,并且只用一台简单的运动相机去记录整个故事
A.第二季预告片《起源》剪辑的一些想法:
在以往的纪录片里,有些镜头似乎是超出了某些平台上部分瓜友的理解范围,因为他们不了解前期拍摄,无人机的具体功能,以及后期制作可以达到的效果,所以就会有质疑产生......更重要的是!通常他们还不看简介,不看文字!
关于森林和峡谷里的拍摄:在峡谷是卫星信号极其不佳,会导致定位偏移。峡谷下方如果还有河的话炸机率几乎是百分之八九十。关闭下视避障传感器和卫星定位,纯手动盲飞,全凭运气——还须一边瞄飞行姿态,一边看视频顺不顺滑——抖一下,重来;飞快了飞慢了,也重来…
手机端有很多短视频剪辑APP,个人目前比较常用VUE(调色)和剪映(自动识别生成字幕)
另外关于gopro最多的问题是:楼主,我的gopro为啥拍出来很不清晰?
答:50%拍摄+50%后期,后期好坏可以弥补前期出现的很多问题。自拍可以用Remo控制,也可以用手机控制,也可以使用gopro的照片延时拍摄功能,盲拍多张再挑合适的。关于后期,请回到第4个问题。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诀:用网易云音乐的听歌识曲功能,随时动手了解听到的歌曲详情
第二个大家常问的问题是:楼主,你是怎么选歌的?我表示我不是做视频了才选歌的,平时听歌多,听到有画面感的就会存着以后剪视频用,嗯,其实很多事情都是靠平时的积累的,并不能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