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大家也不必太过惊慌。如果发生了地方性的聚集病例,注意自身防护即可。
应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场景有以下六项:
总结起来,指引明确了戴口罩是为了「防止传染」和「保护弱势」,且指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和疑似感染者建议佩戴N95或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或以上级别的口罩(无呼吸阀),其他人员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至于建议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场景,则总结为以下四项:
这也明确了在这些场所中,如果不满足应佩戴口罩的条件,不必强制佩戴口罩。类似地,指引中还写明了可不佩戴口罩的常见情形或场景,除了常规的生活场景外,特别指出:
这也是过往的实践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明确避免了不科学的口罩佩戴可能造成的危险,且在注意事项中额外提及:除以上情形或场景外,个人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需求自主选择是否佩戴口罩;心肺功能障碍人员应在医生指导下佩戴口罩。口罩指引在未来也将根据需要动态优化调整。
而如果你还是不幸感染了新冠,并已经感受到了明显的症状,可以参考下面的方法应对。
这些症状往往说明:一,此时状况已经脱离了轻症范畴;或者二,这些症状本身不具有特异性,容易与其他严重疾病混淆(比如比较常被提及的病毒感染并发症心肌炎),需要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防止病情恶化或误诊。
无论如何,疫苗仍是防护自身的最佳途径。香港的团队对比了接种疫苗和未接种疫苗者的新冠重症率和死亡率,发现在各个年龄段中,未接种疫苗者(下图中绿色)的重症率和死亡率都要远远高于已经接种疫苗的人群。
而即使科兴疫苗(上图中橙色)的有效率不如复必泰(Pfizer-BioNTech,上图中紫色),但在接种过加强针后,两种疫苗有效率的差异已经非常微小,并且都能为新冠病毒提供不错的防护。
本节将会介绍可以用来缓解新冠症状的非处方药,可以直接跳到相应的段落查看。
非处方药就是无需医生处方即可在药店买到的药品。它们通常是上市许久的处方药,经过了大量的评估,确保个人使用时不会造成严重的副作用,才会下放为非处方药。和处方药相比,它们更安全、副作用更小,适用的症状也更轻微。
不过,尽管非处方药已经相对安全,但药物都有其适用人群、安全剂量,并且可能与其他非处方或处方药物或食物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在服用前,请务必检查随盒附赠的说明书,确认适用后,再按照推荐的剂量服用。老人、儿童、孕妇、哺乳期女性、慢性病患者,和肝肾功能受损者需要格外注意。
文中介绍的将是药物的活性成分,即某种成分的「通用名」。同一种药物可能以不同的商品名发售,在购买时认准包装上的介绍即可。有些药物是多种有效成分的复方制剂,与单个药品没有高下之分,主要区别在于每次要吃几片药,因此看清有什么有效成分然后按需选购即可。
复方制剂很适合家中备药,但务必认清有效成分,谨慎与其他药物联用,以防单种药物过量。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和布洛芬是最常用的两种非处方镇痛药,它们也有退烧的功效。目前尚没有证据说明布洛芬会让新冠症状加重,因此服用任意一种都是安全的。
扑热息痛相对而言是更安全的退烧药,无论是小孩子还是孕妇都可以服用。通常情况下,它唯一的不安全因素就来自于过量服用导致的急性肝损伤。健康的成年人只要24小时内服用不超过总计4g,并且两次服药的间隔超过了四小时,就无需担心服药过量。如果肝肾功能受损、长期饮酒、体重过低(<50kg)以及未成年人,扑热息痛的安全上限就会更低一点。另外,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也有可能影响扑热息痛的代谢,因此在服用前,最好仔细阅读说明书,确保服用的是安全剂量。
布洛芬属于非甾体抗炎药,也是公认最安全的非甾体抗炎药。它的效果比扑热息痛更强一点,不过有更多相互作用,也可能影响胃肠道黏膜,出现腹部不适的症状(不过这个在服用前吃点东西垫垫就行)。布洛芬在24小时内的服用上限是2.4g,未成年人中更低,需要参考说明书中的剂量服用。
不过,布洛芬和同族的其他非甾体抗炎药都不适合孕妇、心脏衰竭、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胃肠道溃疡患者,以及肝肾功能受损者服用。如果你是此类患者,扑热息痛或许是更合适的选择,但在购买前最好还应该咨询一下医生的意见。
镇咳药与化痰药即使归为非处方药也不要轻易擅自使用,务必咨询具有资格的医/药从业者。
最新流行的新冠变异株奥密克戎(Omicron)和最初代的病毒不同,感染后症状主要出现在咽喉,最常见的两个症状就是咳嗽与喉咙痛。咳嗽又分为痰咳和不会分泌痰液的干咳,前者出现是因为身体试图把产生的有害分泌物(痰)清除出体内,后者则是因为感染后喉部变得更敏感了,平时习以为常的气流和小颗粒都有可能激发咳嗽反射。
非处方的止咳化痰药有愈创甘油醚和羧甲司坦,前者不适合12岁以下的儿童服用,12岁以上的未成年儿童需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愈创甘油醚会引起支气管分泌增加,使痰液稀释,从而缓解症状。它的常见副作用包括了恶心、头晕、嗜睡和过敏,同时因为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因此不建议高血压患者服用。愈创甘油醚还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因此服用前请参阅产品说明书。
同样常见的还有氨溴索、溴己新等降低痰液黏稠度的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小,但使用前同样务必详细咨询从业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干咳的和痰咳的药物不能混用。这两种咳嗽的起因不同,因此药物也是通过不同方式起效。在出现痰咳时使用应对干咳的药物,可能会使咳嗽的频率降低,但也会导致痰液聚集在气管中,出现更严重的后果;相反,痰咳的药物对干咳没有效果,而如果想要让药物起效就多吃一些,更容易出现药物过量反应。因此,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要使用不对症的咳嗽药!
感染奥密克戎后另一个常见的症状是喉咙痛。这和细菌感染导致的喉咙痛毫无关系,因此服用抗生素是没有用的。推荐的非处方药有两类,一种是局部麻醉剂,另一种是各种润喉糖。前面提到过的退烧止痛药和蜂蜜水也能对缓解喉咙痛有所帮助。
像利多卡因喷剂就是一种局部麻醉剂,它的作用是阻断痛觉在神经中的传播,简单来说,就是让那块区域「麻了」、没感觉了,自然就感觉不到不适。不过等到药效过去,被药物掩盖的痛觉还是会重新显现,一般情况不必要。
擤鼻涕次数过多可能导致鼻腔内部又干又痛,有时鼻孔下方也会被纸巾蹭得得通红——我想春夏之交的鼻炎患者应该清楚这是种什么感受。使用更柔软的纸巾可以有效减弱鼻下摩擦;将温热的生理盐水喷剂用于鼻腔,或者把鼻子放在热水杯上感受水蒸气,都能够缓解鼻腔内部的不适。
感染后还有一定几率出现胃酸返流的症状,像是胸部中间出现的烧灼感,和嘴里不愉快的酸味,症状往往在进食后、躺下时和弯腰时加重——这些都是胃酸返流导致的结果。
抗酸剂起效更快,但它们只能在出现症状时短暂缓解,长期使用会导致种种副作用;抑酸药的效果更持久,更适用于长期的胃肠道不适,但长期服用可能导致缺乏维生素。这两种药物都需要在饭后服用效果最好,进食后也是最容易出现胃酸返流的时候。有些药物可能会与其他药物有相互作用,在服用前请参阅产品说明书。
在上一节中介绍了用来应对新冠症状的一些非处方药物。但这些药物并不能缓解感染后的所有症状,也不适用于所有人。所以这一节里,就将介绍如何在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减少病痛的折磨。
新冠是呼吸道疾病,并且疾病本身十分消耗体力,因此呼吸急促出现的几率非常高,在进行一些耗费体力的活动后更可能出现——这些也不代表新冠病毒已经对肺部造成了损伤。
在前文已经介绍过,对一岁以上、无法服用药物的儿童,可以用温热的蜂蜜水缓解症状,这一点对于成年人来说也同样适用。
干咳的主要原因就是气道对外界的刺激更敏感了,因此用鼻子而不是嘴呼吸,能减少喉部接收到的刺激源。同样地,如果有吸烟的习惯,也建议暂停,在此期间可以用尼古丁贴剂等过渡。
如果是因为夜间胃酸返流导致的咳嗽,比如躺下就想咳嗽,可以适当抬高枕头,或者转为侧卧,看看是否有改善。
新冠导致的喉咙肿痛可能导致吞咽困难,甚至在进食时让食物误入气管。如果出现了这个问题,首先可以做的是尝试不同质地的食物,看是否有一些能让你吞咽得更舒服,比如软的、光滑的、湿润的小块食物,通常更好吞下。
如果吃完一餐就让你精疲力尽,那就可以把一顿饭的量分成多份,少食多餐。另外也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一天刷两次牙。
或者干脆放弃享受食物,用代餐确保每日能补充足够的营养。需要注意,代餐本身也有不少讨论,它是否能完全替代普通食物还没有定论,因此在大量尝试前请咨询医生意见再开始。
在吞咽困难和丧失味觉和嗅觉的双重BUFF加持下,维持一个营养、均衡的饮食就没那么容易了。但得病期间身体消耗加大,除了多休息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抗击病毒,因此健康的饮食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大多数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病情轻微,只需居家治疗即可自行康复。在恢复期间,无论是独居还是与他人同住,卫生问题也需要注意,以防康复后再次感染病毒,或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
尽管如此,仍然建议应及时清洗、消毒家中经常接触的表面,比如桌子、门把手、电灯开关、马桶、水龙头等,以及日常经常使用的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键盘和鼠标等,最好可以做到「一日一清洁」。
建议家中准备这些非处方药物清单总结如下。再次提醒,无论使用什么药物,哪怕是非处方药物,在用药前也一定参阅产品说明书,确保安全后按指示服用。
不建议使用超过7天;
服药时应减少咖啡因摄入;
12岁以下的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及青光眼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饭后服用效果最佳;
长期服用可能导致缺乏维生素
对于感染新冠后可能出现的这些问题,推荐采取这些措施自我照护:
对身体健康、打过疫苗的年轻人来说,新冠的症状通常不会太过严重,但也不要掉以轻心。日常生活中做好防护,尽早接种三针疫苗,定期做新冠检测,确诊后做好自我隔离、及早治疗。如果出现了严重的症状,或者拿不准病情如何,请尽快就医,或向专业人士请教。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少受新冠病毒困扰,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