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嘞,戗菜刀”,在很小的时候,每天清晨都能听到很响亮的喊声,我就知道是磨剪子的人出来了,那时候这可是个苦力活。很早就要起床,带着磨具,我记得是一个磨石,还有专门磨锋的机器,那人就背着这么沉的东西,走街串巷,到一个地方,就停一会。
主人像戗菜刀,或者磨剪子的,就会在窗户上招呼他,整个磨的过程也很短暂,机器一开,大抵也就5.6分钟,剪子和菜刀的刀锋,就恢复如初。价钱也很便宜,在旧时也就几块钱,只要不滥用,没磨一次能顶一个月呢。
只是现代的时代急管繁弦,恐怕用钝了的剪子和菜刀,大家都懒得找人磨,直接就买新的了,这个行业也渐渐被时代潮流所抛弃了。专门磨剪子的人,也慢慢消失在我的记忆中了。
其一是认为剪子起源古希腊;其二便是认为剪子起源中国;其三便是人为剪子起源古埃及;
《韩非子·五蠹》中记载: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剪的古体字),采椽不斲(zhuó)”。
因此,剪子的最早原产地,应该是中国,看看中国古代的剪子发展史吧。
商周到秦汉时期,剪子的出现,最开始是用来修剪林木
上面提到了,剪子最早在夏朝便有了,发展到了商周时期,俨然成为了古人生活必不可缺的用品。最早的剪子,也许并非是修建衣物,而是像那种X形的大剪子,就像现代修补园林的那种剪子差不多。而古代的剪子,最初应该也是做“修剪”之用。
在《诗经·召南·甘棠》有记载:
“蔽芾(fèi)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bá)。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yuè,通假字)。”
这段描写的就是周宣王,为了怀念召伯,即便在召伯死后,也派人不让别人修剪他的甘棠树,以此表达自己的思念。
这里提到修剪的剪子,应该就是最原始的剪子,用来修剪园林。后来发展到了秦汉时期,才渐渐出现了修剪衣服的青铜剪子。
秦汉时期出现的青铜剪子,在后世也有流传。考古学家在西汉古墓中发现的青铜剪子,就是那个时期最常见的类型。
秦汉时期的剪子外形较如今大有不同。现代的剪子大开大合,不用的时候,是合上的。而秦汉时期的青铜剪子,不用的时候却是开的。
其原理和今日的剪子大有不同。现代的剪子,大抵是靠剪子的咬合力,和秦汉时期的剪子,更像是利用后面的U形类似弹簧的东西,就是这份弹力剪开东西。
考古学家把这种类似弹簧的装置,叫做“交股屈环”,在古代就有人懂得利用弹性力来解决生活问题,也算是一大超前发明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剪子用来修剪衣服,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从汉朝末期到三国时期,是剪子从青铜变成铁剪的过渡期。在三国谯周《古史考》中记载:
剪,“铁器也,用以裁布帛,始于黄帝时。”
文献记载了剪子的改革,剪子的原料从青铜变成铁器,但是其外形和原理却没任何变化,依旧凭借的是“交股屈环”的弹力。
其实剪子的发展,在唐朝以前是很缓慢的,从汉末到晋朝,其实并未有太大变化,只是原料发生了改变,但其实也并无实际作用,都抵抗不了腐蚀。
直到五代十国的时候,这种“交股屈环”剪子,才变成了中间有枢纽的X形剪子。其外形大幅度改变,剪子所用的原理,也从弹力变成了咬合力。
更是出现了玉剪子、铜剪子等不同材料的剪子。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北朝时期,剪子也被人们认为是可以辟邪的工具,虽然是古代的封建迷信,但是上到宫廷皇室,下到黎民百姓,都习惯把剪子放到自己的枕头底下,其实就是防止邪灵入侵,也算是一种自我安慰吧。
在电视剧里,很多刺客从枕头底下找出剪子,其实也是因为这个封建迷信。
唐宋时期,是剪子发展的高峰期,质量得以提升,还有好看的花纹
剪子在唐朝以前,虽然是生活的必需品,却也没收到人们怎么重视,因此无论是外貌还是制作,都是很粗糙的。
而发展到了唐朝,大唐盛世,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巅峰,尤其是在唐朝前中期,剪子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幅度改革。
之前的剪子,大多是青铜、或是铁剪子,在唐朝时期工匠打造出了金剪子和银剪子,上面出现了特别好看的花纹。
因此,在唐朝时期,女性的剪子不仅是用来生活,更是女子爱美的一种表现。与此同时,唐朝的并州城出现了一种制作精良的剪子,就连诗圣杜甫都曾为其写过诗句: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虽然是有些夸张,不过并州剪刀的锋利,确实深受人们的喜爱,相传就连杨贵妃都用并州剪刀剪过头发呢。
其实,在唐朝时期,还有很多诗人对剪子赋予内心情感,将剪子当做一种感情的寄托,贺知章的《咏柳》中就有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到了宋朝时期,对剪子的诗句更是繁多,其花样种类,基本沿袭前朝。陆游在《秋思》中说过:
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远雁声哀。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春光入卷来。
以剪子模拟话陆游当时欢畅的心情,剪开春光更像是豁然开朗之意,这一时期的剪子,经常被人们当做一种拟人的慰藉。
元明清时期,剪子外形已经完全和现代一样,“回形”
剪子从宋朝末期开始,流行一种风俗,就是作为陪葬品在古代棺木之中,当然,作为陪葬品的剪子制作都是很精良的,不是金银所做,便是玉石雕刻而成,是具有观赏价值的。
而且,这些剪子即便放在当时,价值恐怕也是不菲的,墓主人用剪子作为陪葬品,一方面是彰显自己的财力,另一方面,也许就是为了辟邪,聚集避凶吧,也有点安慰自己的意思。
从前朝延续下来的制作剪子的办法,基本没有太大改良,但是在外形上,却下了很大功夫。
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末,剪子的外形,都是从交股屈环变成了“回字形”,这种剪子和如今的剪子已经没有任何区别了。
回字形的剪子,相较之前,更加省力,这里面有一个物理学的力的原理,回字形比之前的交股屈环,可以用较少的力,完成更大的功。
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有记载:
“有宝铁剪刀,外面起花镀金,内嵌有回回字,制作极巧,倭制摺叠者,亦可用。
剪子文化发展到了清末,基本和现代没有区别了,无非是在制作原料上,更比从前锋利一些。剪子在我国,算来应该有4.5000年的历史,比古希腊可要早个几十年到几百年。因此,剪子是原产地是中国,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