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慢慢“消失”了
所以接下来
我想和你聊聊
那个曾经属于我们的太原
五一广场月牙天桥
太原大大小小的天桥八百座
但印象最深的还是五一路这座
站在桥中央可以看见广场上的鸽子
夏天的夜晚
一群人聚集在五一广场
这座桥承载了太多老太原人的回忆
足球水塔
位于太原双塔铁路宿舍小区内
建于80年代,高50多米
为附近千余户居民吃水提供保障
水塔曾是太原最高的建筑
如今这些水塔完成了历史使命
退出了舞台
城中村
历史的传承,几代人的印记
记录了曾经的社会过程
以及人们的变化、观念、期待
这座历经两千五百多年风雨沧桑的古城
无论风景还是建筑
总会让人产生留恋
尖草坪立交桥
尖草坪立交桥建于1985年
是太原首座立交桥
承载三代人的记忆!
它们陪伴了我们的
童年、青年、恋爱甚至结婚生子
如今它已永远停留在记忆和照片中
迎泽公园假山
为配合地铁2号线施工
2016年3月13日迎泽公园假山拆除
迎泽公园再无假山
再无游乐场
一代老太原人的记忆
迎泽公园游乐场、假山彻底消失了
老太原火车站
太原站始建于1907年
位于迎泽大街东头
是一座饱经沧桑的百年老站
如今经过改造
广场地面设有公交车站、出租车候车区
地下设有停车场、9000平方米集散大厅
尽管不会完全消失
但是在很多太原人的眼里
110年的光景,终将成为回忆
北营火车站
位于太原小店区健设南路
2013年6月26日停止售票
80年的老站走完了它的一生
同年7月北营车站开始拆迁
将接力棒交给全新的太原南站
钟楼街
钟楼街被称为太原的王府井
是太原百余年来的商品集散中心
也是太原市历史悠久的繁华街市
早在2017年年底就有消息称
钟楼街已被列入改造范围
如今虽然没有动工
相信也在不久之后
我们将看到不一样的“老太原”
太原动物园
动物园从开建以来
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
此次改革新增的海洋馆、极地馆、散养区
动物园又将迎来一次华丽的变身
老军营小区
老军营小区历史悠久、藏龙卧虎
上个世纪80年代
能住到老军营小区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作为太原最早的住宅小区
这里的居住对象主要是机关单位干部
及企事业单位职工
老军营小区见证了太原的变迁
如今也和我们说拜拜了
万水物贸城
曾几何时
这里是太原规模最大的综合市场之一
每当路过旧晋祠路
我们总能看到万水物贸城的庞大身影
如今曾经熙熙攘攘的万水物贸城
已然成为废墟
太原燕莎
燕莎友谊商城是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
以高端的定位和国际化的品牌著名
2018年1月3日
燕莎友谊商城太原店宣布
“燕莎太原店的日常营业即将终止”
在70后的消费记忆里
燕莎是一个任谁都无法抹去的存在
公交车
太原的双层公交车
土生土长的太原人的回忆
想想当时从香港刚引进太原时
觉得真是霸气呀
很多人都羡慕开双层公交车的司机呢
理发店
国营理发店-华义美发厅
1958年开业的华义美发厅
截至2016年是太原最后一家国营理发店
这家老理发店默默见证着城市的变迁
58年的理发椅、78年的制服
老式剃刀都记录了老太原的记忆
五一路新华书店
新华书店五一路店建于1951年
是太原的第一家店
50年代太原的书店很少
想买本书都不容易
经常看到不少人在排队买书
那是当时少有的盛况
迎泽啤酒
在“青岛雪花”还未称霸烧烤摊的年代
迎泽啤酒烤特有的醇香
和极高的市场占有率
被誉为“三晋第一啤”
每一个夏夜,在街边小店
瓶盖一开“咕咚咕咚”干掉大半瓶
倒也不是就有多好喝
是当时的时光太惬意
豌豆糕
地道的太原人一定都吃过
据说最正宗的豌豆糕
是位于精营东二道街
一位叫贾德旺的老师傅做的
金黄的糕上点缀着褐色柿饼
再撒上白糖
一口下去沁凉、绵甜
枣馍
小时候每逢过春节、生日
大人都会亲自蒸一锅枣馍
各种各样的形状
春节时候的花馍不仅供自家食用
还是正月走亲戚时的礼物
生日的时候
会把枣馍蒸成一个圈戴在小孩脖子上
#消失的地点#
八九十年代,太原很多平房,高楼屈指可数,街上车也少,那时候很多人连“城管”的概念都没有。做生意的人在空荡荡的路面上拉了两排灯,一到晚上都是大排档和地摊,人山人海好热闹。
民房
当年哪有小区的概念啊!哪有一平一万多的说法啊!八九十年代最普遍的住房无非就是红砖绿瓦的平房了,领居家稍微有啥动静,家家户户都能听到的那种。
#消失的味道#
小时候每到做饭时,听着劈柴声、炒菜声,是最幸福的时刻。最喜欢给妈妈打下手,坐在灶门前给母亲添柴烧火,然后时不时吞着口水,伺机还偷上几嘴。
“砰”的一声,小朋友们都会朝着声响传来的方向跑去。因为大家都闻见了那新鲜的米香,这肯定是爆米花师傅来了。师傅会挑着担子,一头放着葫芦状的“炮弹”,另一头则是火炉与风箱。他可是小时候我最爱的职业啊!
烤红薯
小时候,坐在灶膛边取暖时,就会往灶膛里放上几个红薯,从灶膛里出来的红薯虽然外面黑乎乎的一层,但是剥掉外皮后,热气腾腾的红薯真的很好吃。虽然现在外面也有卖烤红薯,但跟灶膛里煨出来的山芋不能比啊,那熟悉的味道已不在了。
#消失的声音#
老太原的吆喝声最能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穿梭于小巷中的买卖人,洪亮的吆喝声成了一代人的记忆。
小时候,高一声低一声的吆喝,常常响起在街头巷尾,伴随着木块敲击木质冰棒箱子的“啪啪”声响。
那时收破烂的不像现在骑三轮车或推板车,而是挑着一副箩筐沿街吆喝,但绝没有一丝鄙视。一听到吆喝声,好多人家就会拿出破旧物品来卖,比如碎铜废铁、碎玻璃、牙膏锡、旧衣裤等。
吆喝声故意拉得很长,一声接一声从巷里传出,就像童谣一般,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