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盛炉菜刀是哈尔滨历史上的名牌产品,也是地产国货精品,自1922年创始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菜刀也称厨刀,是中国传统烹饪器具,按用途可分为批(片)刀、斩刀、前批后斩刀等。批刀(薄刀)重约一斤左右,钢质纯硬,刀刃锋利,适宜于切,批精细原料,如鸡丝、火腿片等;斩刀(砍刀、厚刀)重约二斤以上,刀背厚与刀口的剖面呈三角形,宜斩带骨原料;前批后斩刀(文武刀)重约一斤三两至一斤八两,前部近于批刀,后部近于斩刀,能斩小骨,如鸡、鸭骨,不宜斩较大的硬骨。按刀的形状可分为圆头刀、方头刀、马头刀等。
三盛炉菜刀以不重皮、不断刃、刀腔厚、刀口锋而著称,被誉为“三盛炉的刀不用挑”,伴随了几代哈尔滨厨师,见证了哈尔滨餐饮业的兴衰。
1922年,三盛炉创业初始,创始人康业福就确定了以厨刀为主来打开销路的方针,他经常背上印有“山东章丘康记”的褡裢,装着各种刀,到市内各大饭庄、餐馆、肉床子登门售货,把刀留给厨师和大工匠试用。为让主顾放心,每到一处就说:刀好使你就留下,过几天我来取钱;要是不好使,你就扔掉,分文不要再给你换新刀。开始的时候,用户半信半疑,只好留下刀试用,用过几天后,都标赞刀刃锋利出快,得心应手,就主动送钱上门,纷纷订货,并介绍新主顾。他还宴请专门给厨房、大饭店、肉床子磨刀的磨刀师傅,对过不去年节,生活上有困难的,还适当接济点钱,算是表达康业福和伙计们的一点心意,年复一年从不问断。这些磨刀师傅深感康业福为人厚道,讲义气,交往也就密切,只要听到用户有啥议论,或缺什么刀,都给“三盛炉”报信。“三盛炉的刀不用挑,保险把把是好刀”就是这帮磨刀师傅传出去的。直到八十年代,三盛炉菜刀还是哈尔滨很多饭店和厨师的专用菜刀。
哈尔滨市刀剪厂的传统名牌商品“三盛炉”菜刀,已有65年的历史。
行炉打铁闯关东
康业福1882年出生于素有铁匠故乡之称的山东省章丘县康家庄。康家几代人都是铁匠,家境贫寒,靠行炉打铁谋生。康业福6岁丧父,12岁就挑起小扁担跟随叔父康延发走街串巷,拉风匣学打铁,16岁那年叔父故去。本庄的堂族爷爷康守金收留他做了徒弟,领康业福去山西省介休县赶集市打制菜刀、铡刀和各种刃器。康业福精心学艺4年出了徒。他告别师傅回家看望母亲。看到家中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困境很难过,就和母亲商量闻关东。康业福先后在阿城、双城、木兰等地的铁匠炉吃劳金。一晃7年光景,康业福眼界更开阔了,就想攒点钱到哈尔滨闻一条出路。
苦心钻研创拿手货
康业福首先在钢材上认真挑选。打刀坯用的铁必须是软铁(含碳量低)。刀刃选用了英国产的双鹿牌竹节钢,这种货都是从道里新城大街107号日升恒五金行进货。买铁在道外南小五道街吕记铁庄,价钱虽然比小铁床子贵一点,但货真价实。
创门市守信誉赢得顾主
继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文革十年动乱中,将恢复“三盛炉”菜刀看成为资本家树碑立传。康业福再次下放劳动,1974年因病故去。菜刀质量急剧恶化。
1983年以来,工厂先后与西北、华北、东北、内蒙等11个省、市、自治区的143个商业批发部门建立了业务联系,扩大了产品销售网络,根据市场需要,工厂注重抓了产品更新换代和新产品开发。增加不锈钢民用刀、轻型锰钢刀、西餐刀具、切肉机刀片等十多个品种,开发了食品雕刻刀、镂空模具、甜菜切丝刀等新产品。
“三盛炉”菜刀,60多年来走过了曲折崎岖的道路,盛名经久不衰,其中奥妙并非难测一一名牌出自真功夫。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今天,商品占领市场就要有商质量,得到人们承认的名牌产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三盛炉”菜刀的兴衰不正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吗!(1988年哈尔滨文史资料第十二辑《哈尔滨老字号》高儒章/文太平区政协供稿)
老品牌哦
刀好使你就留下,过几天我来取钱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
昵称*
网址
“老哈网-大话哈尔滨”是一个小站,是一个记录“我”与“我的城市”之间美好记忆的小站,是一个深受这座城市的建设者与奋斗者喜爱的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