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业文化,并为传承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北京东岳庙的药王殿及七十六司中的施药司、黄病司、毒药司等衙署的建造和设立体现了我们祖先对中医药行业的尊崇和重视。本次展览展出了北京民俗博物馆馆藏的中国历代中医药书籍、器具、药品等文物近300件,以文物、图文及多媒体配合的形式向前来参观的游客展示中国传统中医药行业的发展脉络。
第二部分药品制作
文/周鼎
中药制作是中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后,人们总结出了一套完善的中药炮制理论。中药炮制技术作为一项传统的制作工艺已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仅要将这种制作工艺传承下去,还要深度挖掘其历史、文化与精神内涵。
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多以组方的形式呈现。中药的成方通常由多种药物组成,每味药物的质地、性味、功效都各不相同,只有经过特殊的炮制过程,即在炮制过程中转化和调整药物的性能与功效,才能使每味药材在复方中更好地发挥疗效,才能利用有限的药物治疗错综复杂的病情。中药制作在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药材的优劣、加工制作工艺与流程的精细程度都决定了成药的质量与疗效。
旧时,各大药铺、堂号都十分重视维护企业的声誉,因此会严把制药关。著名的国药老字号同仁堂就秉持“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在制药环节丝毫不敢懈怠。同仁堂的丸、散、膏、丹有口皆碑,其选料精、加工细、药味纯真、功效闻名。同仁堂的所有药品必依古方放足分量,宁缺毋滥,绝不掺假,其炮制手续也非常烦琐,包括蒸、炒、煅、烫、炙、水飞、霜冻等,多达40多种,每一道工序均严格遵照古法炮制,绝不偷工减料。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中药的加工制作有一个专用名词—炮制。“如法炮制”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它最早出现于宋代文人的著作中,本意为药品加工,早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中便有提及药品加工。当时的内服药基本都是采取研末吞服之法,是真正的“吃药”。到了东汉末年,才普遍采用煎煮饮汁之法,即变成了“喝药”。中药的炮制与运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炮制,历史上称为“炮炙”,也作“修事”或“修治”,指用中草药原料制成药物的过程。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因此多附有泥土等异物,它们或有异味,或有毒性,或潮湿不宜于保存,只有经过一定的炮制处理,才能使药物变得纯净、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加强药物效用、便于贮藏和服用。“炮”和“炙”的加工处理方法都离不开火,这说明当时最常用的中药加工方法为火制。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医药知识的积累,药材的加工方式已不再局限于火制,因此“炮炙”一词也转变为“炮制”,即不再单指火制,而是泛指各种制药方法。
中药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药物,为了服用这些药物,人们对其进行简单的加工,如洗净、咬碎、砸碎、劈砍等,这一时期是中药炮制的萌芽时期。到了石器时代,人类学会了制作石制的刀具和磨棒,而用这些工具又可以对药物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后来人类发现了火,于是开始利用火来制作熟食,而这些制作熟食的方法也开始被人们用于处理药物。人类为了处理药物所采用的清洗、碾碎等加工方法和用火进行加工的方法便是中药炮制的雏形。自此,一些药物有了生熟之分,且生熟各有不同功效。酒被发明出来后,人们又开始用酒进行药物炮制,这进一步充实了中药炮制的内容。陶器被发明与应用之后,人们开始把用于烹饪、储物、盛酒的砂锅、陶罐等器具用于蒸制、煮制或煅制药品,这时候中药炮制的内容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丰富与拓展。综上可知,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里,有一本久已亡佚的医方专书,又称《五十二病方》,该书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最古医方,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收录了283个方剂和247种药物,其中记载了炮、炙、燔、煅、细切、熬、酒制等中药炮制方法,另外还有关于操作过程的简单记述,这是我国现存的记载有中药炮制方法的最早医药文献。
汉代,中药炮制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时期初步确立了中药炮制的目的和原则,出现了很多新的炮制方法和炮制工具,但炮制方法相对简单。《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该书不仅把当时所用药物的功效做了总结,而且还记载了具体的炮制方法。
《雷公炮炙论》
南北朝刘宋雷敩著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药物的性能、炮制方法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新的炮制方法。这一时期,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学专著《雷公炮炙论》问世,该书全面总结了南北朝刘宋政权之前的中药炮制技术和经验,是中国历史上对中药炮制技术的第一次大总结。该书收载药物300种,每种药物都先述其性状及与易混品种的区别,然后写如何判别其真伪优劣,此书是中药鉴定学领域的重要文献。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历代制剂学专著常以“雷公”二字冠于书名之首,可见人们对于雷氏制药法的重视与尊奉。其中的某些炮制方法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唐、宋、金、元时期,医学昌盛,药物炮制亦随着不断进步,尤其是宋朝时国家开办了官药局,进行熟药官卖,大力提倡制备成药,炮制方法也日益完善。这一时期,国家还颁布了第一部中成药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中所载的炮制法名目较之前有所增多,比《雷公炮炙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明代,中药炮制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炮制理论也日益完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列了“修治”(即炮制)一项。《本草纲目》虽非炮制专著,但所载绝大部分的炮制方法仍为今天药学界所遵循。此外,缪希雍的《炮炙大法》是我国第二部关于中药炮制的专著。该书记载了439种药物,全面叙述了各药出处、采收时节、药物形态、品种鉴定、炮制方法、操作方法及贮存方法等。而且该书还将前人的炮制方法进行了归纳,将繁多的炮制方法分为17类,即“雷公炮制十七法”。炮制理论方面,有陈嘉谟编著的《本草蒙筌》,该书对药品炮制问题做了概括性的总结,阐述了严格控制炮制品质量的重要性。他在《本草蒙筌》中提到,“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火制四:有煅、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水制三:或渍、或泡、或洗之弗等也;水火共制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余外制虽多端,总不离此二者”。他还提出了炮制的总要求,阐明了炮制的作用,一些理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实践。
清代在历代炮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不仅增加了炮制名目,对炮制理论也有所补充,这一时期是各种炮制类型的广泛应用时期。张叡所著《修事指南》为清代炮制专著,该书收录了232种药物,且较系统地论述了各种炮制方法。他在书中强调了炮制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并在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的理论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研究者在继承传统炮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了炮制方法、工艺与设备,进一步探究了炮制理论与炮制原理,并以法律的形式把饮片纳入药品管理,这些举措使中药炮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内页的中药炮制图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为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著成的彩绘稿本,它是我国现存古代彩绘本草中最为完整的一部传世经典。该书出自明朝内府,由明宫廷画师工笔精写、彩绘而成。其中载药957种,还有1128幅精美彩色药物形态图、药物采集图与罕见的219幅炮制图,绘制精美,弥足珍贵。
传统中药炮制方法
中医看病讲究一人一方,对症下药,制药也要“量体裁衣”。中药制作工序繁杂,一药一方,即使是使用同一种药材,所取用的药材部位、剂量、状态也不尽相同。丸、散、膏、丹、饮片的制药工序各不相同,如果想制成地道成药,那么每一道工序都要遵照古法,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马虎。
制药的第一步是选材,药材的分布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因此,药材的品种、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地域性。自古以来,医家都非常重视药材的优质、纯真。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那些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丰厚、疗效突出并具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东北的人参、内蒙古的黄芪、山西的党参等。
中药炮制法大致可分为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几大类。所谓修制,即对中药材进行清洁、粉碎和切制的处理方法。清洁即去除药材的杂质、灰屑以及非药用部分,通过过筛、过罗、挑、拣、刮、刷等方法,达到清洁药材的目的。粉碎是指采用捣、碾、锉、研、磨等方法,使药物碎成小块、颗粒或细末,使其符合调剂、制剂或其他炮制法的要求。如将牡蛎、龙骨捣碎使其便于煎煮;将川贝母捣成粉使其便于吞服;将犀角、羚羊角锉成粉末使其便于制剂和服用。常用的粉碎工具有铁(或铜)质的“碾槽”和“擂钵”、石制的“臼”和“磨”等。切制是利用切制工具进行切、铡的处理方法,即把药物依其性质和医疗需要切成片、段、丝、块等形状与规格,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析出,利于炮制过程中的煎煮或拌炒,或便于液体辅料渗入饮片组织内部以增强疗效,或利于干燥、贮藏和调剂时称量。切片规格视药材而定,如天麻、槟榔宜切薄片,泽泻、白术宜切厚片,肉桂、厚朴宜切圆盘片,桑白皮、枇杷叶宜切丝,白茅根、麻黄宜铡成段,茯苓、葛根宜切成块等。
清人绘“碾药图”清人绘“切药图”
水制即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来处理药材的方法。水制的目的主要有:清洁药材,除去泥沙及非药用部分,去其腥味或咸味;软化药材,便于切制饮片;调整药性,降低毒性或缓和药性。水制的方法主要有淋、洗、漂、水飞、浸、润、闷等。
清人绘“切药图”
传统中药炮制工具
手工切制工具。
古时候,切药是要求很高的技术工种,一般是由经验丰富的老药工担任。中药饮片的片形和规格之所以划分得如此细致,一是为了适应不同的贮存、用药与炮制需求,二是为了造型美观,古话讲,“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片,肉桂薄肚片,甘草柳叶片,桂枝瓜子片,枳壳赛纽袢,川芎似蝴蝶,泽泻如银圆,凤眼鸡血藤,乌眼胡黄连,麻黄鱼子样,槟榔一百零八片……”可见,切制工艺是非常讲究的。这种需要不厌其烦,考验耐心与心性的切制工作通常被选为中医学徒的入门与必修功课。
1.铡刀
主要用于切断药材或切制不同规格的饮片,一般由刀身、刀床、刀脑等部分组成。刀身即刀片,又称刀叶子,略呈长方形,后上端竖立刀柄,稍向前弯,前下端微有小角突出(俗称刀鼻),上开一小孔,与刀床前端之刀脑联合,组成铡刀状。切药前为了方便切制,通常要将药物浸泡软化或烘烤,具体视药材而定。将药材放置于刀床上,然后用左手将其紧握扶住,右手握住刀柄抬至适当高度,饮片厚薄长短由左手推进或拖后控制,右手反复下压,均匀用力。铡刀一般固定于条凳或工作台上。配合铡刀的工具主要有切药用的竹把子,单切用的虎头钳、螃蟹钳,拦药用的刀方,接药用的药斗,擦刀用的油帚子、水帚子。
2.片刀
外形与菜刀相似,刀片薄,刃口为两面,呈弧形,具切、削、片、劈等多种作用。刀体为铁或其他金属质,刀柄多为木质。
清代龙头富贵吉祥铡刀
民国药材刀
清代铁质药碾
粉碎、研末工具。
许多中药在入药或炮制前需要进行粉碎处理,即利用工具将药材研碾成细末,以便进一步制作丸、散、膏、丹等成药。
1.锉
多用于将贵重角类药材或木质药材锉成粉末。
2.药碾
又称碾槽、研槽、铁研船。多为生铁铸成,也有石制的。药碾主要由碾槽、研盘两部分组成,研槽中部阔大,两端较窄,里面凹进,状如船形,大小不一。研盘为扁圆形铁饼,中心贯有铁杆,铁杆两边突出,操作时两足踏其上并前后转动,使药物经过推碾而粉碎。碾槽兼具截切、轧压和研磨等作用,占地小,单人即可操作,而且其容量较大,适于粉碎、碾磨的药物种类较多,是十分实用的粉碎工具。宋代之后,药碾在方药著作中出现日频,明代文献中将其列为药室必备器具,清以后使用更加普遍。
3.乳钵
或称研钵,是将少量固体药材加工成精细粉末的常用工具,配合药筛使用可以将药材制成不同精细程度的粉末,为旧时药店的必备之物。敞口,形体较小,形似碗,配一钵杵。乳钵的材质一般为陶瓷,也有玉乳钵、玛瑙乳钵等。
4.捣药罐
或称药舂、冲筒,可将药材快速捣成碎块或较大颗粒的粉状物。其主要用于处理体积短小、质硬、不便切片和整粒用时因太硬而不易煎煮出有效成分的药材,如豆蔻仁、砂仁等种子的捣碎工作。捣药罐由捣药筒、捣药杆组成,有些配有盖子,盖子中间留一圆孔,捣药杆从圆孔穿过,盖子主要是为了防止捣药过程中有药品溅出。捣药罐的外形较为高瘦,敛口、鼓腹、平底,材质一般为石质或金属质。捣药罐是药房必备的器具之一,常置于售药柜台前备用。
5.石磨
为粉碎药物的工具,大小可按具体需要进行选择,大的石磨更宜借助外力推动。石磨通常由两块短圆柱形的石头组成,下扇为不动盘,上扇为转动盘,上下两扇之间有磨脐子(铁轴)连接,两扇接合的那一面有纹理,药品从上方的孔进入两扇石块中间,然后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程中被磨碎,最终变成粉末状。
6.石碾
为粗石制成的圆形大碾盘,上置圆柱形碾砣,碾砣被固定在碾框上,碾框一侧中间有一孔,通过此孔将碾框套在碾盘正中央的一根金属圆柱上,碾砣在碾盘上滚动挤压、粉碎药物。碾盘与碾砣的表面均凿有横棱纹,盘的一处略低,开一小孔,当药物被粉碎后,便从小孔处漏下。石碾的作用与石磨相同。以往石碾是用人力或畜力带动的,现代则多用电力带动。
7.石臼
用粗糙的大石块凿成,呈方形或圆形,中有凹窝。大型的多用脚踏,即将石臼固定于一处,然后装置踏板一块,踏板前端正对石臼处装一石杵,然后利用杠杆原理,通过踩动踏板的另一端来带动石杵,进而撞击药物。小型的石臼可用手舂,只需石臼和杵,不需木架等设备,适用于少量药物之杵捣。
清代青花乳钵
清代黄铜捣药罐
炮制、炒药工具。
1.炒药锅
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有耳的锅,口径较小,供炒煅少量药物使用,适用于灶台或大风炉,比较方便灵活。另一种是无耳的平口锅,口径较大,供炒、煮、炮、煅、炙、蒸等,多置于固定灶台上,与通常煮饭的锅相同。炼丹用的铁锅是用生铁铸造而成,口径为1.51.8尺,左右各有一耳,方便提携。古代炼丹家把“锅”称为“鼎”,所以丹家有“安灶立鼎”之炼丹术语。
2.铁铲
用熟铁制成,全长约一尺,有木柄与铁柄两种,为炒炙或煮药时翻拌药料之用。
3.炒药灶
砖砌而成,单放一口锅的灶,所用锅有平锅、斜锅两种。南方一般习惯用平锅,翻炒便利,药品接触锅面面积大,受热均匀;北方多用斜锅,药料常堆聚下方,受热不均,但盛取药物比较便利。
4.木蒸甑
呈圆筒形,大小根据需要而定,上面有盖,底部有屉,用以置锅上蒸制药物。
药品贮存工具。
药品贮存工具是为了防止中药材或成药在贮藏过程中发生霉变或被虫蛀,进而造成中药的有效成分被破坏,影响药物的疗效。储藏药品需要选择适当的容器,这样才能保证药材的质量。
1.储药罐
最为常用的储药器皿。在存放、保管药材时,要选择适当的容器以防潮、防虫。瓷药罐是存放中药材的理想器皿。明代以来,人们大量使用瓷罐来存放成药,其形制以鼓腹、敛口居多,储药罐一般还配有盖子。
庐灵文化微展览投稿要求:
4.关于费用:本微展览以最大的宣传力度推介艺术家,由于存在一定成本,为达到“继续为艺术家服务”的原则,本微展览均需收取适当成本费(或者以作品置换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