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有很多奇石,有的是因为其形状的奇特的,有的是因为其丰富的人文故事,而兼具两者之长的非日起石莫属。
论起来,日起石不是一块石,而是一座峰,不过这座峰石崮连绵不绝又盘结曲虬,仿若一体,称呼其为“石”倒也名至实归。
石在长岭西的高山上,至少有三个不同的名字。
人们最常称呼的是“日起石”,据说是因为其顶可观日出故得名。这种说法虽然不准确,但其顶确实是观日出的好地方,主要原因是日起石雄居高山之巅,其迤东地势开阔,为一览无余的大海,居其顶可观海,当然更是看日出的不二之选。清初有尼名广住,字大方者就曾经在这儿看了一十八年的日出,在日起日落中春去秋来,最后涅槃在高石屋旁,清风洞内。
据查阅资料:广住大师幼时多病舍身出家为尼,在日起石下清风洞清修十八年后合十趺坐而化。白云洞道人感佩其高洁葬其于洞侧,为其筑石塔,在白云洞供养牌位并在雕龙嘴村立碑。在日起石去天茶顶的路侧有“大方”禅士墓塔,在塔的基础处有盗洞,导致墓塔倾斜。从倾斜的墓塔来看,其造型优美、做工精细,属于亭阁式建筑,与白云洞王生本、田白云的墓塔有些类似。
神奇的是在日起石之西,有一石状若修者,其发髻高挽,长袍翩翩双手合十,面向日起石萧然而立,人多名其为观音石。我思其莫非为广住大师十八年的精魂所化,是以我名其为广住石;石下还另有一静静的石棺,安静的躺在衰草枯枝中如老僧入定,从没有引起人的注意,似乎也不愿意引起人的注意,其与仰口著名的地棺相比也毫不逊色。我想这莫非是广住大师一十八年的不朽之身所化,是以我名其为广住棺。
第二个名字是“一气石”。这个名字有禅意,围棋中就有“气”的概念,气多了子自然就活了,气封了就成了死棋子。日起石虽然是巨大的花岗岩体,但其根部洞窟甚多又有气窃四通之意。若从围棋来说,日起石非为一气而为多气,此棋已做成多眼,为崂山棋局中的妙招,有了这个“活子”,整个石头仿佛有了生命,变得活灵活现起来。
一气石下有很多洞窟,崂山志描述道:“其南根洞窟甚多,大者平旷敞朗,巨岩穹窿堂皇深入容数百人,名清风洞又高石屋”,可以看出至少有高石屋和清风洞等洞窟。高石屋高洞很大,高约两米,纵深四五米,宽约三四米,洞口有石墙垒砌,估计以前有门有窗。洞里有石床,有锅台,当年的广住大师应该就在此居住修行。在高石屋的西侧另有一洞,比高石屋大很多,但是一个透洞,清风徐徐,穿洞而过,这应该是就是“清风洞”。
一气石不但其根部洞窟甚多,其顶部也很活泛,有崂山最美丽的天池群,这里的天池多姿多彩,仪态万千,有扇子形、心形、棒槌形、三角形等等,但其山高路险,没有一定的勇气和毅力无缘观赏。所有的天池中,最漂亮的是天心池,若一心形水晶嵌于高山之巅。驴友们都把天心池比作崂山的心脏,有了这颗心脏,整座山也跳动了起来。
月圆之夜,立于天心池畔,当明月倒映在天心池水时,这是不世出的美景,只有身有异缘的人才可以得见。而当月隐日出的时候,再看看大海,就会真正明白“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真意。
第三个名字是“义气石”,这是这座石峰的真名,并有石刻为证。石刻在清风洞侧,已漫漶不清,但仍可识别,为“義氣石天成观十方常住陳合清施山場一處張教鹤施山場一處”。
这个意思是这个地方原先是有主人的,后来因为要建天成观,所以由陈合清和张教鹤两位义士分别施山场一处供十方常住,因此原因故名:义气石。这证明了二件事,一件为此石崮实名义气石、二为其下原有观名天成观。另从“天成”二字来看也有可能在此人迹罕至之地可能根本无人工之观,观为石窟天成故名天成观。
天成观创建于明代,后为弥罗庵。义气石前是三面高山围起的一处大平地,叫簸箕岭。岭前有残留的人工建筑废墟,应为天成观或弥罗庵遗址,这应该是广住大师在天成观的基础上所建起的庙宇。因其内供奉弥勒佛和罗汉,山民称此庙为“弥罗庵”。张开明先生的《崂山九宫八观七十二庵考》有弥罗庵的记载。
说起来我们这些俗人是永远不会理解一个人如何在荒山野岭度过十八年的。走过不少古人修炼的洞,有时候不免要在洞里坐一下,感觉一下古人修炼的状态,但因六根不净,自然只能应应景,无法体会古人之妙境。
近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曾经在终南山嘉午台的狮子茅棚修行,1901年底,嘉午台大雪封山,虚公和尚在茅棚中煮食山芋时不觉入定,待到有同修来访,将其从定中唤出时,已是半个月后的1902年农历新年。虚云揭开锅盖,发现山芋“已霉高数村,坚冰如石。”这个小故事说明有德高人禅定是多么的自然,他们在茅棚或在山洞中一居数载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想想万籁俱寂之时,高山之巅,一轮皓月当空而悬,即使一位俗子当此境也必会他念全无、心澄如水,何况修真之士。所以普通人偶尔会达到某一个境界,但注定无法持久。
若要到日起石,有两条路一是从长岭村向西南而上,这条路较近,是人们常走的线路,但要走回头路;另一条也是从长岭,先到天茶顶,再从天茶顶下行到日起石,我喜欢走第二条路,先到天茶,后拜义气,一气呵成!真正的体现此石不同一般之意境。
天心池的美,是一种晶莹剔透的阴柔的美;义气石的美,是一种粗犷阳刚之美;以上为自然之美。天成观、弥罗庵的美,是一种百年废墟的美;广住大师的美,则集阴柔、阳刚、百年之美为一体,是一种德行高洁、苦行坚毅的美,是人文之美。
日起石体现了自然之美,义气石则体现了人文之美,一气石之名则将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故此石还是名为“一气石”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