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之为药,早在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就记载,冰“味甘大寒无毒,主去热烦”。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收录了“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的外治方法。冰袋的使用方法冰袋外敷法有哪些功效一起来看下。
1冰袋的使用方法
冰袋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目的降低体温,局部消肿,减轻充血或出血,限制炎症扩散和化脓,减轻疼痛。
(二)适应症
1.适用于发热38℃以上儿童的降温。
2.对高热、面色赤红、烦躁不安、手足灼热等处于散热阶段的儿童宜用此方法。
(三)用物准备冰袋或冰帽、冰囊、布套、脸盆、布袋、木锤、冰凿。
(四)操作方法
1.开窗通风,使室温保持在25℃左右为宜。检查冰袋
2.了解病情,检查冰袋、冰囊有无破损。
3.把砸碎的小冰块放入凉水盆中,溶去冰块棱角。
4.将冰袋斜放于桌面上放入冰块至1/2袋,再放入少许冷水。
5.缓慢放平冰袋使液体接近冰袋口,排出冰袋内的气体后夹紧冰袋口。
6.擦干冰袋倒提抖动,检查有无漏水,然后套上布套。
7.将冰袋置于病儿身体所需部位。
8.冰融化后须及时更换。
9.用毕后将冰袋内的水倒净控干,挂起,冰袋、套洗净晾干待用。
2冰袋外敷法有哪些功效
冰敷法是用冰袋直接或以冰水调合药末敷于患处或一定的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冰之为药,早在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就记载,冰“味甘大寒无毒,主去热烦”。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收录了“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的外治方法。现代本法不仅常用于高热昏迷病人的急救,而且还用于治疗一些疼痛、出血病证。以藉冰的大寒之性,直接作用于患处或特定部位,达到降温散热、止血止痛、消除肿胀等目的。
【操作方法】
【主治病症】
一、中暑
降温灵(《中医内科急症证治》)冰1块,置于患者腹部,使体温降至基本正常为止。功能降温消暑。主治中暑暑入阳明型。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冰袋外敷法(《传染病学》)冰袋,用冰袋和井水冷敷头部(前额、头枕部)与冰敷大血管流经的浅表部位(如两侧颈部、腋下与腹股沟等处),以肛温控制在38.5℃以下为宜。功能降温。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不退者。
三、阳强不倒
冰块外敷法(经验方)冰块适量。将冰块摩擦勃起之阴茎15分钟。功能助阴降火。主治热盛之阳强不倒。
【注意事项】
1.冰敷完毕,要用干毛巾擦干冰敷部位的皮肤。
3.年老体弱、虚寒证、妇女妊娠、经期等不宜冰敷。
4.外伤破损、劳累、炎症后期、心脏疾患、水肿病人不宜冰敷。
5.冰敷时,如果发现病人有不良反应,则应立即停止。
3如何自制冰袋
材料:中号保鲜袋(超市购买,每次用两个),冰块(冰箱冰格自制,或到KFC化缘),自来水。
做冰袋步骤简单,但有几个注意事项:
1)、一般用1份冰+2份水,冰水混合后占冰袋容量的1/2即可。
2)、封口时,先把水面上方的空气排出,在接近袋口的位置打结(A),不要紧贴水面打结(B),也不要半袋空气半袋水(C)。这样有三个好处:①冰袋不会是鼓鼓的,放置时不易滑落,②增大冰袋和皮肤的接触面积,③冰袋内没有空气,所以冰敷时不会造成周围是冰水中间是空气的情况,使冰敷均匀。
3)、封口扎紧后,外面再套一层保鲜袋,保鲜袋质量良莠不齐,弄个水漫金山就狼狈了,特别是还没拆线的患友,还会污染伤口。
4冰袋里面是什么
化学冰袋:本品是于不透水的软制合成树脂包装袋中,利用冷却剂的A组分(十水硫酸钠),同B组中3种成分连锁溶解反应发生的负溶解热,来持续发挥冷却作用的便携式化学冰袋,是利用冷却剂十水硫酸钠同另外3种盐类的连锁溶解反应发生的负溶解热来挥冷却作用。
5肿了热敷还是冷敷好
肿了热敷还是冷敷好:
使用冷敷时,能让局部乃至身体温度降低,会逐渐使血管收缩,以避免出血、瘀青、肿胀,并能降低代谢率、延缓神经传导,以达到消炎止痛麻痹的效果。冰敷常用在急性伤害中,如扭伤、发炎、肌肉痉挛或水肿等情况,效果十分显著。
热敷的作用正相反,它能使体温升高,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身体代谢速率,达到促进炎症吸收,消除组织水肿,有增加韧带、恢复肌肉弹性、促进愈和的效果。
所以冷热敷不能通用,一般来说,受伤后二十四小时内用冰敷,四十八小时后用热敷。出血情况下行冷敷止血,过两三天后再行热敷。
同样,也要注意热敷的温度,不宜过高。一般是采取热水浸泡或者热敷包,持续使用二十至三十分钟,即有不错的效果。而在使用热敷包时,最好能用毛巾包覆,并适时翻开检测、散热,以避免烫伤。
通过对热敷和冷敷的了解,在肿了热敷还是冷敷呢,也是要看情况,如果是脚扭伤了就需要冷敷,这样的做法能够缓解肿痛,然后在48小时后,在进行热敷,这样对血液循环的促进也是很有帮助的,可以让脚达到很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