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宠物产业的蓬勃发展,变色龙、蜜袋鼯、刺猬等非传统宠物纷纷现身市场,豢养“异宠”成为新时尚。
然而,跟风交易的背后,弃养、“异宠”非正常死亡、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接踵而至。
近日发布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严厉打击非法引入外来物种行为,实施重大危害入侵物种防控攻坚行动,加强‘异宠’交易与放生规范管理。”
这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异宠”。
此举释放出哪些信号?对此,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博士进行解读。
中国环境报:什么是异宠?
孙全辉:异宠是“异域宠物”或“另类宠物”的简称,是指被人们当做宠物饲养、观赏和经济利用的外来野生动物,既包括昆虫等无脊椎动物,也包括鸟、兽、两栖、爬行等脊椎动物。
中国环境报:当下,我国异宠交易规模有多大?
孙全辉:异宠交易是个全球性问题。据统计,全球野生动物每年的贸易额达300亿—428亿美元,涉及数十亿野生动物。以异宠爱好者饲养较多的爬行动物为例,研究发现有3943种爬行动物存在网上交易,约占已知爬行动物种类的36%,其中79%不受《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监管。此外,还有约一半网络交易的爬行动物捕获自野外。
中国环境报:您认为,事关乡村振兴的中央一号文件为何会提及异宠?异宠交易和放生,与农村地区和农业发展有什么关联?
孙全辉:异宠既包括作为宠物饲养和交易的外来物种,也包括从其他国家和地区引入国内养殖销售的特种经济动物。
异宠是野生动物,它们或来自野外,或来自人工饲养野生动物的后代。不论是哪种情况,异宠交易对动物福利、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农林渔业生产等都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外来物种侵害问题。
异宠进入陌生环境后,结果往往就是两种:难以适应很快死亡,或者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成为外来入侵物种。
相比于本土同类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在新环境中缺乏天敌等生物和非生物制约因素,所以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常处于优势,会抢夺和挤占本土物种的食物资源及生存空间,导致本土物种的生存和其所在的生态系统受到冲击。
例如,我国多地传播的红火蚁就来自南美洲。红火蚁取食农作物的幼芽和其他昆虫,会造成作物大量减产,危害粮食安全。红火蚁本身也有毒性,如果人畜被它们蛰刺,会出现火灼般的疼痛感,严重的甚至可能感染。此外,福寿螺、巴西龟、鳄雀鳝等也是常见的外来物种,它们逃逸或被人为放生到野外后都成功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很难被彻底清除,给当地生态环境以及农业渔业生产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中国环境报:针对异宠交易与放生的规范管理,面临哪些挑战?
需要强调的是,异宠需求不属于刚需,异宠行业发展也主要是基于经济目的。因此,有关部门在制定异宠“白名单”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动物是否会对我国的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和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也要考虑这些动物如果进入野外,是否会影响本土种群和生态系统、能否保障动物福利以及是否具备检疫规程等。
中国环境报:您认为,应当如何加强异宠交易与放生规范管理?
孙全辉:人类饲养异宠的历史普遍较短,对它们携带的病原微生物以及在交易、养殖过程可能造成的疫病传播尚缺乏深入了解和有效对策。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对异宠行业从严管理,有效防范因异宠需求增长和行业盲目扩张引发的各种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