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媒体上一则“黑色外卖餐具是最脏的”帖子,一度引起热议。有网友质疑外卖用的黑色餐具“是不是回收废塑料生产的”,也有网友说“塑料透明度越高才越安全”……
01
回收的废弃塑料
从哪来?到哪去?
塑料根据受热后行为的不同,可分为热固性塑料和热塑性塑料。顾名思义,热固性塑料是可在受热后仍保持固态,而热塑性塑料加热后会变成液态。
如同铁加热能变成铁水一样,热塑性塑料在加热成液态后也可以重新注入模具或者加工设备再次塑形,因此废弃的热塑性塑料制品可以通过分类、清洗、粉碎和熔融等流程后再次加工成产品,这就是回收塑料制品,也叫再生塑料。
因为回收塑料难以判断其在前期使用过程中接触到的污染物质种类和含量,进而难以确定其在加工成塑料制品后,内部残留的污染物能否降低到符合食品安全的标准,所以,回收塑料通常用于制造建筑材料、管道材料、工业生产耗材以及其他对污染物残留要求不高的领域。
在上世纪,世界各国对回收塑料用于生产食品接触材料通常持明确反对意见。后来随着塑料再生技术不断发展和评估检测方法的完善,以PET为代表的回收塑料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或地区在取得法律认可和符合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作为食品接触材料进行使用。
不过,目前我国和大多数国家的法律并未对回收塑料能否用于食品接触制品的再生生产,进行明确规定。
2022年,中国农业食品标准化研究所撰写的《国外食品用PET瓶原级再利用监管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提到,国内应该参考欧美和日本的法规、标准文件及测试方法,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我国再生PET的风险评估体系,逐步制定国内再生PET材料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02
黑色餐具,全是废塑料?
先说结论,不是所有的废塑料都能被回收利用,能被回收利用的废塑料也不会轻易回到餐桌。
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研究者的数据,1950年至2017年,全球累计生产约92亿吨塑料,其中废塑料的回收利用率不足10%。就我国的情况而言,2020年塑料制品产量7603万吨,废塑料产量6000万吨,处理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烧和物理回收,而物理回收利用量只占27%。
再看我们平时使用的塑料餐盒。即便塑料餐盒通常使用食品级PP材质、比其他废塑料具备更高再生价值,也没有全被回收再利用。
从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的数据来看,2020年我国餐盒生产量约107万吨(包括外卖、外带和其他商超等领域使用),回收量只有约25万吨。
但不管怎么说,总有废塑料被回收利用了,谁能保证这些被回收利用的废塑料不是如网友担心的,“什么成分都有”呢?
从行业规范和实践层面来看,大概率还真不可能“什么成分都有”。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并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文件指出:废塑料综合利用企业所涉及的热塑性废塑料原料,不包括受到危险化学品、农药等污染的废弃塑料包装物、废弃一次性医疗用塑料制品等塑料类危险废物,以及氟塑料等特种工程塑料。
再看实践层面。2023年7月,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栏目播出《新闻观察:治理外卖行业塑料污染》节目,节目中受访的垃圾分类指导员表示,被洗干净的塑料餐盒才有收购站愿意回收。废品回收人员也表示,不仅得清理干净,而且回收企业只收带有PP标志的塑料餐盒。
由此可见,“受污染”的废塑料是不能被随便回收利用的,而那些“未受污染”的废塑料被回收之后,也不能随随便便回到餐桌。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我国限制随意使用回收塑料用于食品接触制品。
早在1990年,原卫生部颁布的《食品用塑料制品及原材料卫生管理办法》第7条就规定:“凡加工塑料食具、容器、食品包装材料,不得使用回收塑料”。该规章虽然在2010年被宣布失效,但还有其他规章管理食品用塑料制品的使用。
2006年6月,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关于开展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专项整治的紧急通知》中,针对个别企业使用回收塑料生产奶瓶的违法行为,强调“回收塑料生产加工企业不准将回收塑料销售给食品包装容器生产企业”。随后在颁布的《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第二(二)4.1.4款规定:“原材料不得使用回收料及受污染的原料”。
2007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推荐性行业标准《废塑料回收与再生利用污染控制与技术规范(试行)》第6.2款也规定:“不宜使用废塑料制造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制品或材料。原属于食品接触类的塑料包装、制品和材料,经单独回收处理,达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可用于制造食品接触类的包装、制品或材料,并应标明为再生塑料制造。”
当然,出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近年来世界多国都在探索如何将再生塑料安全用于食品接触制品,比如《美国联邦法规汇编》原则上允许回收塑料用于食品包装。我国为建立再生塑料用于食品接触材料的评估规范和程序,也是制定了多项再生塑料系列标准。
但就目前来说,不能断言黑色餐具“来自什么成分都有的废塑料”,至少可回收利用的废塑料不可能全部走向餐桌。比如,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的数据,塑料餐盒回收加工成颗粒之后,只有28%用于包装行业。而据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于杨曜教授的观点,我国食品接触塑料包装制品的原料大多数均为从不可再生资源石油中提炼而出,少数才是能够合法使用的再生塑料。
那黑色外卖餐具和透明外卖餐具的差别在哪呢?
03
越透明,越安全?
实际上,塑料颜色与其安全性没有必然联系。作为塑料制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塑料制品着色是影响制品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的重要因素,不是判断制品安全性的直接因素。当然,也不排除市场上存在非正规塑料制品加工企业,用低劣废塑料制作食品包装的可能。
那如何判断这些塑料餐具的安全性呢?
就感官而言,食品接触用塑料制品需保持色泽正常、没有不洁物与异臭,进行迁移实验后,其浸泡液无浑浊、沉积、发臭等不良现象。若食品接触用塑料制品含有着色剂,完成迁移实验后,还应根据浸泡液的颜色明确其是否为阴性,阴性符合质量要求。
所以,碰到有异臭、脱色的餐具,别管什么色,都别随便用。
特定迁移量、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含量等等也都是检验塑料制品安全与否的指标。比如,根据GB4806.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树脂》要求,如果原材料包含在102种允许使用的塑料树脂中,还需要根据不同树脂的种类检测特定迁移量或最大残留量。
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说,上面这些检测项目过于专业,日常判断食品用塑料制品的安全性,主要得看塑料制品上的标识。
不同塑料制品标识代表着不同材料原料,也就意味着不同的特性及适用范围,不可随意混用。
比如,PP材质耐高温,对酸、碱、酒精和油脂稳定,常用于塑料餐饮具中,在外卖餐具中应用也最为广泛;PET则多用于饮料瓶包装,其材质在常温下相对稳定,但盛装过热食品会迁移出有害物质;保鲜膜常用的PE、PVC材质,高温后也会析出有毒物质……
也就是说,高温情况下,透明的PE材质并不见得比黑色PP材质更安全。平时使用塑料餐具时,比起看颜色,更应该看塑料制品标志,明确其使用范围。
当然,不管塑料餐具是否“有毒”,能少用塑料制品还是少用。
由于塑料垃圾不容易被降解,未被回收的塑料废物会导致环境破坏,也增加微塑料被摄入并累积在生物体内的可能。
“微塑料”是指直径在5毫米以下的塑料碎片和颗粒,人体内存在微塑料已是事实。去年,来自中国首都医科大学的研究者们在与外部环境没有接触的器官——心脏及其周围组织中就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2023年11月ScienceAdvance发表的一份体外研究还提示,纳米塑料能够进入大脑,与神经元中的蛋白纤维发生作用,可能存在加剧帕金森病的风险。
最后
最后,收下这份常见塑料制品的对照表,用起来更放心!
编码名称应用举例注意事项:
PET“1号”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手机贴膜等不耐高温,70℃以上易变形,并会释放毒素,不可循环使用,不可装热水,不能放在汽车内晒太阳,也不可装酒、食用油等。
HDPE“2号”高密度聚乙烯塑料食品袋、购物袋、洗涤用品瓶等表面难于清洁干净,易滋生细菌,不建议循环使用于食品及药物。
PVC“3号”聚氯乙烯常用在雨衣、插座、水管、信用卡之类不属于食品级材料,不要循环使用。
LDPE“4号”低密度聚乙烯保鲜膜、塑料膜等不建议保鲜膜进微波炉加热。
PP“5号”聚丙烯保鲜盒、饭盒、塑料水杯、奶瓶等制品塑料中唯一可以放进微波炉加热的。
PS“6号”聚苯乙烯常用于泡沫打包盒、泡面盒、发泡包装材料等不能放进微波炉中,忌打包温度过高的食物。
OTHER“7号”其他种类的树脂,常见种类有聚碳酸醋(PC)、苯乙烯-丙烯睛共聚物(SAN)等常用在水壶、水杯、奶瓶等制品使用时不要加热,不要在阳光下直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