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4.12湖北
酒器
青铜酒器,按用途分为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此外还有礼器。形制丰富,变化多样。但也有基本组合,其基本组合主要是爵与觚,或者再加上斝,同一形制,其外形、风格也带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烙印。
周朝时,对青铜酒器作了明确的规定: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六升曰壶。这种青铜酒器的格式和规格一直沿袭到清代。
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銴,口上有两柱,下有三个高足。也有少数爵为单柱或元柱,还出土过罕见的方腹的爵。青铜爵盛行于商和西周,尤以商代最多,春秋战国时已很少见。商前期的爵为平底,二柱很短,并紧靠流折。商后期和西周的爵多为凸底,柱离流折较远。饮酒器通称为爵。
”斝“:古代温酒器,也作礼器用。
青铜斝初见于夏代晚期,主要盛行于商代。形如爵,但较大,有三足、两柱、一銴、圆口、平底,无流及尾。有的腹部分裆,形状像鬲;也有少数体方而四角圆,下有四足,带盖。
明清以后,因已发明了蒸溜酒,酒精度数提高,酒具也相应地变小了,斝做为酒器,彻底地消失了。
”觯“:古代饮酒器。
觯有两类,一类是扁体的,一类是圆体的,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此种形状的青铜觯多属商代。西周时有作方柱形而四周圆的。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的,形状像觗,器上铭文称为“鍴”。据专家研究,“鍴”即是“觯”。
”兕觥“:是古代盛酒或饮酒之器。
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兕”是古代的犀牛,以前用其角做觥,因不易保存,故殷商时期改用铜作觥。觥体为椭圆形或方形,下有圈足或四足,前有宽流,后有鋬手(把手的意思),盖多作兽首形或长鼻象首形。
商“妇好”青铜觥
妇好墓中共出土8件青铜觥。其中的2件小型圈足觥残损较多,其余6件两两成对,各成风格。该件为兽面纹虺钮圈足觥。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商父乙觥
高29.5厘米,全长31厘米,重4.8公斤。觥体周身饰凤纹,主凤特大,长冠飘逸,昂首伫立,凤爪置于圈足。盖前端是昂然而出的兽首,盖后端作牛角形兽面纹,双耳翘出于器表。现藏上海博物馆。
”尊“:今作樽,是商周时代中国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
铜器铭文常将“尊”、“彝”二字联用,这时尊是礼器的共名。北宋才把一种盛酒器专称为尊。形似觚而中部较粗,口径较大;也有少数方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到春秋战国已很少见。有一类形制特殊的盛酒器,模拟鸟兽形状,统称鸟兽尊,有鸟尊、羊尊、虎尊、牛尊等。它们是另一类酒器,只是器名与尊相通。
春秋晚期牺尊
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长58.1厘米,宽20.4厘米,高34.1厘米,重13.34千克。该犀为古代生息在中国的苏门犀的形象。犀尊表面遍饰精细的错金银云纹,全身布满的流云嵌入了断断续续的金银丝好像犀牛身上的毫毛,金、银、铜三色交相辉映,华美的纹饰既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又有助于表现犀皮粗糙厚重的质感。1963年陕西兴平县西吴乡豆马村村北断崖处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卣”:古代盛酒器。
商早期兽面纹提梁铜卣
高50厘米,口径12厘米,圈足径16厘米,重10.4公斤。此卣体态修长,通体饰满花纹,器身由上至下为雷纹、夔纹、兽面纹、连珠纹等,顶部有菌形钮,盖面饰夔纹。1982年郑州市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院。
商晚期猛虎食人卣
通高35.7厘米,是日本藏中国青铜器中最重要的两件之一。造型取踞虎与人相抱的姿态,立意奇特。它和许多出土于湖南的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一样,纹饰繁缛,以人兽为主题,表现怪异的思想。这件作品究竟是要表现老虎吃人的凶猛,还是人兽和谐的天人合一,历来说法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商代青铜器中很少有比这件更奇异复杂的,现藏京都泉屋博古馆。
商三足提梁青铜卣
提梁的两端作蛇头形。颈饰夔纹,腹上部饰一周雷纹,腹饰十二个三角形纹。盖面呈弧形,上有伞状纽,纽上套有一个可活动的环头小钩,钩住提梁内侧的小环。盖面饰一周云纹,盖有子口相合。1976年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院。
“盉”:古代盛酒器。
形状较多,多为圆口,腹部较大,三足或四足,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的浓淡。从商代至战国都有,盛行于商末西周初。。商代的盉多款足;还有一种异形盉,流在顶上,主要见于商代前期。西周的盉款足的较少,而多四足。春秋战国时出现了圆腹、有提梁的盉。
通高21.2cm,宽14.7cm,重1.36kg。盉上部为半圆形,顶部有一倾斜的管状流,流的根部有一桃形口,口上有唇边,腹部整体作三个袋状尖足,有一素鋬,颈部有一窄沿,下饰弦纹三道。此弦纹盉形状较原始,其设计、铸造水平均不高,具有商代早期青铜器的特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周青铜虎鎣
“蓥”是青铜盉的一种别称。长35厘米,高26厘米,口径12.6厘米,虽名“虎蓥”,但造型中又不乏“龙”的特点,其肩的后部与肩的前部卧虎造型不同,为龙首衔鋬,肩集龙与虎于一体;其盖边缘为窃曲纹,肩部为连续6组龙纹。原为清宫旧藏,1860年被劫掠海外,2018年3月在英国拍卖上出现,国家文物局经多方努力追索返回国内,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周匍雁形铜盉
通高25.2厘米,流至尾长31.8厘米,体宽17.2厘米,口径14.3厘米;重3550克;容量2125毫升。1988年出土于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现藏河南博物院。
方彝:古代盛酒器。此名为宋人所定,未见于古书记载和铜器铭文。
器身高,方形,带盖,盖上有钮,盖似屋顶,有的盖顶上还带有扉棱;腹有直的,有凸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上出。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春秋前期有个别留存。
商翼方彝
高24厘米、口长14厘米、口宽12厘米、重3.048千克,像小房子的盛酒器,盛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器盖为斜坡式屋顶形,上有同样的斜坡式捉手,四条斜边和四面中部共起八道齿状扉棱。盖面饰倒置的兽面纹,与腹部的兽面纹对称。器底和器盖铸有铭文:“翼”,推测是族徽。文物由公安机关移交,藏于山西青铜器博物馆。
西周叔牝方彝
高32.6,长23.5,宽19cm,该方彝形制与著名的令方彝、折方彝极为相似。它的盖及腹内铸铭文3行12字“叔牝赐贝于王姒用作宝尊彝”,文史大家郭沫若先生据器型和铭文认为“当是武王或成王时器”,铭文中的“王姒”是文王之妃太姒,叔牝当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叔武。这件器物即为王室重器,是西周时期青铜礼器的典型之作。国内仅此一件,弥足珍贵。1924年洛阳孟津李村出土,现藏洛阳博物馆。
西周盠方彝
高22.2厘米,口径14.2厘米,底径13.3厘米,器身为长方形,腹部两侧置有象鼻上卷状耳,圈足较高,底缘外侈作阶状。器身、圈足四转角置扉棱。器通体以云雷纹为地,饰穷曲纹、夔龙纹、涡纹等。堪称西周青铜器的翘楚之作。1955年陕西郿县李村出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周龙纹铜方彝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藏于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春秋早期垂鳞纹铜方彝
高32,宽28·4厘米,器型与前相比颇有变化:口呈方形,盖甚高,垂腹,两端置环状纽,圈足略外撇。器具饰垂鳞纹,为青铜器典型纹饰之一,春秋时期尤盛。1970年湖北随州熊家巷湾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勺“:古代称瓒(zàn),用勺从盛酒器中取酒,注入饮酒或温酒器中。
青铜勺商代时期就有出现。西周,战国均有出土,汉代以后勺的功能逐渐演变为多用性。勺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有的柄中空,很短,安装木把才可用;也有柄短而扁的。
西周伯公父勺
通长:19.3厘米,斗高:6.8厘米,斗径:9.5厘米,斗深:5厘米,重:0.6公斤。柄曲处铸有铭文,两器的铭文连读,共二十八字,说明此器乃伯公父铸造,用以享孝皇考,祈求长寿,子孙永宝。西周晚期,1976年1月扶风县黄堆乡云塘村村民在一断崖发现一处西周晚期的窖藏,现藏宝鸡周原博物院。
西周青铜勺
高4.4厘米,宽2.7厘米,长20.3厘米。1901年,这组酒具出土于陕西省宝鸡戴家湾,随后被晚清重臣、收藏家端方收藏。1924年,在加拿大人福开森的斡旋下,这组酒具被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购。
战国祖柄青铜勺
通高16CM,重41g,勺口微敛,圆腹,圜底,圆柄斜直,柄与勺腹相连处作双叉形,柄首如“祖”。钗尾部鎏金脱落,赤峰小黑石沟出土,辽中京博物馆藏。
战国错金髹漆蟠虺纹方罍和勺
铜提勺,长43.7厘米,勺端为圆形,勺柄中段旋扭成麻花状,顶端有穿,可以衔环。1975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战国墓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院。
汉晋龙首青铜勺
挹酒器。半球形勺体。柄端作龙首状、嘴微张。下颌饰叶状胡须,内钩,可系挂。柄上饰有龙身,龙脊突出。内侧饰一龙爪,其间有隙。勺端蹲坐一人,面向勺体,头束双髻,双手合十,双膝贴于口沿上。现藏大唐西市博物馆。
”罍“:古代盛酒或盛水器,也作礼器。
其状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钮。罍是从商代晚期出现,流行于西周和春秋。方形罍多为商代器,圆形罍在商和西周都有。
商代晚期皿天全方罍
原器身通高63.6厘米,器盖通高21.5厘米。主体纹饰均以云雷纹衬底。器口铭有“皿天全作父己尊彝”八字,故名“皿方罍”。曾在2001年以924.6万美元创下中国高古青铜器拍卖记录的青铜器“皿天全方罍”2014年3月19日再度现身纽约佳士得的拍场,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国内文博界、收藏界和拍卖界的热议。1922年于湖南省桃源县漆家河出土的,湖南博物馆以2000万美金洽谈收购回中国,现藏湖南博物馆。
商代登屰方罍
西周淊御史罍
春秋螭纹连环三足铜罍
通高41.5厘米,口径28厘米,腹径43.5厘米,底径34厘米。罍为直口方唇,广弧肩,环肩饰三角形填云雷纹,并有十余个铭文,因锈蚀字迹漫漶已难辨识,肩两侧置半环耳,耳内贯双链提环,耳、环面饰勾连云纹。筒形深腹,外腹略弧鼓,腹壁环饰四道绞丝状凸棱并界为五段,中间三段满饰排列密集的蟠螭纹,最上段为肩,最下段饰勾连云纹带和三角形填云雷纹。平底底缘匀布近似方形的三短足,足部上端饰蟠螭纹。浙江绍兴狮子山出土绍兴博物馆藏
战国错银青铜罍
高22厘米,口径14.9厘米,底径14.8厘米,器物周身都有错银花纹,花纹由相勾连的飞鸟和云气纹组成,轻快刘畅,变化多样细线为错银,粗线填朱漆,出土时颜色红艳。1972年出土于广东肇庆松山战国墓,现藏广东省博物馆。
酒樽:古代温酒或盛酒的器皿。
青铜酒樽盛行于汉晋。温酒樽一般为圆形,直壁,有盖,腹较深,有兽衔环耳,下有三兽足,有的在腹壁有三个铺首衔环。不同场合和仪式上使用不同种类的酒器也是体现身份尊卑、规格高下的重要道具。温酒盛酒器多为樽。
西汉末胡傅温酒樽
通高24.5厘米,口径23.4厘米。共2件,尺寸、形制、纹饰相同,通体鎏金。盖中央有提环,周有三凤形钮,熊形三足。腹部饰上下两层浮雕动物纹,有虎、羊、骆驼、牛、猴和龙、凤等神异动物十余种。器口与盖下子口沿阴刻铭文:“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中陵为西汉雁门郡所辖县,县治在今山西省右玉县威远镇南。1962年右玉县大川村出土,现藏山西博物院。
西汉末胡傅酒樽
胡傅温酒樽与胡傅酒樽这两件器物中,盆状的为酒樽,筒状樽上面有盖,起保温作用的,为温酒樽。盆高34.7厘米,口径65.5厘米。温酒樽如一对孪生兄弟,酒樽器盖口沿上都刻有铭文:“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造。”它们通体鎏金,满饰虎、羊、牛、猴等动物,还有传说中的九尾狐。而酒樽亦通体鎏金,体型硕大,外壁彩绘有骆驼等动物形象。1962年出土于右玉县大川村,是被当时大川村生产队的党支部书记刘来天和一些儿童在收割时发现的。根据铭文所示,“河平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6年,正是中国西汉末年汉成帝刘骜在位之时。现收藏于山西博物院。
汉彩绘动物纹酒樽
酒樽在汉代很流行,漆器也有类似酒樽。这件青铜酒樽的足是熊形,还是蜷身蹲踞的熊,顶盖有三只凤鸟。现藏山西博物院。
东汉金银涂乘與大爵酒樽
樽高28.3厘米,口径36厘米,盘径47.7,高8.5厘米。通体鎏银,纹饰鎏金。酒樽盖上面有三只朱雀展翅欲飞,酒樽腹部两侧是蟠龙铺首衔环,酒樽壁部描绘出流云,鸟兽,奔鹿,羽人,西王母,侍者,奇花异草等。酒樽底部以熊饰作三足,装饰与乘盘足相同,熊身和铺首镶嵌绿松石。金银涂宽平沿三熊足承盘。邯郸市张桥庄汉墓出土,现藏邯郸市博物馆。
“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
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青铜觚流行于商代早期,至西周中晚期趋向衰落。据推测,很可能是用漆木觚替代了青铜觚。但西周青铜觚也有较为特殊的,如中腰甚细的觚,体形比例皆细长,自圈足以上皆作细体管状喇叭形,外观无腹;还有腰细如笔管状的腰极细式觚,皆为西周早期觚的独特形状。
商中期兽面纹方觚
该方觚早期定商晚西周早,后改为商代中期。觚的底部一般是一个为加热所留的空腔,铸造的时候为了防止它变形,需要在里面放一个芯撑,不然底足泥范容易变形。所以商代晚期以前几乎所有带圈足的青铜器的圈足上都有一个到四个长条或者十字形的镂空孔,到了殷墟晚期以后随着铸造技术的进步,这种孔开始变得很小甚至不见。西周以后完全不见。方觚圈足有巨大的孔洞,仔细观察可以看出容器的底是高于这个孔洞的。所以这个孔洞是故意为之而不是后来遭到破坏。这大概也是后来被改为商代中期的原因。2011年入藏国家博物馆。
高43.3公分,口沿厚0.8公分,口径22.5×22.5公分,腹深28公分,足径14.4×14.5公分,圈足高14.7公分。方觚为罕见的觚制。铭文置於脰部向口部曲折外张前的腹壁曲度仍较缓和的地方。X光片显示,铭文一侧微见垫片痕迹,器底亦隐约可见。现藏台北故宫
商兽面纹觚
高16.5厘米,口径12.6厘米。第一列为平行弦纹;第二列为兽面纹;第三列由镂孔雷纹相连并列组成;第四列为两组对角夔纹。造型流畅,纹饰新颖别致,体现了商代早期较高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李家嘴1号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商晚兽面纹悬铃觚
高32cm,重1.2公斤,形制特别大,敞口特别大,没有分段,而却纹饰仅仅集中在了足部一周。这件觚真的很另类,在商周时期绝无仅有,饰向下张口的夔龙,最特别的是这件觚也是不多见的足内有悬铃的器物。1959年吕梁县石楼桃花庄商晚期墓葬出土,山西省博物馆藏。
商晚黄觚
高27.3厘米。此器喇叭口,高圈足,中间细腰可以把手。头部饰三角形变形兽纹,中腹部饰两组对称的龙纹。尤为特殊的是在圈足上的曲角龙纹采用透雕的样式,装饰性极强,同时也显示出极为高超的铸造技术。圈足内铭有“黄”字,是作器者的氏称。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西周敄父方觚
高30厘米,口径17厘米,,器体呈天圆地方形,敞口,长颈,直腹,方足外撇,边沿加厚,四周出扉棱,颈部饰蕉叶形兽面纹,下饰凤鸟纹,腹部饰兽面纹,方足饰兽面纹,上方有凤鸟纹,整体均以云雷纹为地,方足内有九字铭文和族徽。2006年绛县横水倗国墓地1006号墓出土,现藏山西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