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施监制
(三)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人工饲育
(四)应用范围明确
(五)实验动物与其他类动物区别的特征
第二节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一、实验动物生物学
二、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
三、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
四、实验动物营养学
五、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
六、实验动物医学
七、比较医学
八、动物实验技术
九、动物实验伦理学
十、实验动物福利
十一、动物实验替代方法
第二章实验动物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标准
第一节我国实验动物工作法制化管理体系简介
一、实验动物工作管理体制
二、实验动物管理组织机构体系
三、实验动物管理法规标准体系
四、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
第二节国家有关实验动物的法规和规定
一、《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二、《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
三、《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
四、《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
(一)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选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二)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布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三)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具备下列设施设备(四)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有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执业兽医或者乡村兽医
(六)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按规定建立免疫、用药、检疫申报、疫情报告、消毒、无害化处理、畜禽标识等制度及养殖档案
(七)无害化处理场所动物防疫条件
(八)审查发证
(九)监督管理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一)野生动物保护范围
(二)野生动物保护的规定
(三)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
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六、《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七、《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第四节实验动物的国家标准
一、《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监制》
(一)范围
(二)引用标准
(三)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分类
(四)检测要求
(五)检测程序
(六)检测方法
(七)检测规则
(八)结果判定
(九)报告
二、《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
(三)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
(六)检验方法
(八)报告
三、《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三)定义
(四)设施
(五)环境
(六)工艺布局
(七)污水、废弃物及动物尸体处理
(八)关于笼具、垫料及饮水
(九)关于动物运输
四、《实验动物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一)范围
(二)哺乳类实验动物遗传分类及命名
(三)实验动物的繁殖方法
(四)近交系动物的遗传质量监测
(五)封闭群动物的遗传质量监测
附录2-A
实验动物封闭群的繁殖方法
(一)基本要求
(二)方法的选择
(三)交配方法
附录2-B
常用近交系小鼠、大鼠的生化标记基因
五、《实验动物配合饲料通用质量标准》
(四)质量要求总原则
(五)饲料原料质量要求
(六)检测规则
(七)标签
(八)包装
(九)贮存、运输
六、《SPF鸡微生物学监测总则》
(四)检测样品
(五)检测项目
(六)检测程序
(九)检测报告
第五节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和职业道德
一、实验动物福利
二、动物福利的5项基本权利
三、动物实验的3R原则
(一)减少
(二)替代
(三)优化
四、实验动物伦理原则
五、善待实验动物
六、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
七、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一)职业道德
(二)科技工作者应遵循的职业道德
(三)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四)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应遵循的职业道德
第六节地方实验动物法规
一、《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二、《湖北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三、《云南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四、《黑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