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认识本次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三、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严于律己争作表率
经济全球化正在加快推动城市国际化。目前,成都确立了加快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目标,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是成都参与经济全球化、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市是西南地区政治、金融、文化、科教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人口稠密,近年来也是我国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为适应我市“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目标定位,我市卫生国际化势在必行。
本次学术培训会是2002年以来,我市卫生急救开展“引智”对外交流项目整整十年来,我市卫生国际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盛会。十年来,在省卫生厅、市外专局的帮助支持下,我市相继与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急诊急救专家进行急救项目技术合作。十年来,通过“引智”对外交流项目实施,我市急救事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十年间,仅市急救指挥中心就邀请了美国心连心国际组织各国专家51人次到成都进行学术交流和急救培训,共举办急救学术交流、论坛、培训班23次,现场演练2次,直接培训专业学员、教员2680人次,间接培训专业人员5740人次。十年来,通过学术交流和急救培训,我市急诊急救医务人员在危重症抢救、创伤抢救、心肺复苏等急救理论和操作上有了崭新的认识体会,基本普及了脊柱板搬运技术,我市急救学术水平、现场抢救和转运能力得到持续提高和加强。
吴桥杂技学校是1985年由我国中央文化部正式批准建立的唯一的杂技专业学校,名为“中国吴桥杂技艺术培训中心”。30多年来,学校为中外培养了近3000多杂技人才,尤其为非洲培养了许多杂技人才。非洲朋友们回国后,有的以杂技为职业、有的自己创业开办了杂技演出团体、有的则开办培训班当上杂技老师,为自己的国家培养了更多的杂技人才。
学校领导说:“我们的中国梦,就是要为中国、为世界培养更多的杂技人才,让中国的杂技艺术更加发扬光大。”
祝愿这些非洲学员学业有成,回到非洲后,大展宏图,共同为加强中非友谊而努力,为弘扬中国的杂技艺术作出贡献。
吴桥杂技学校的中国梦,
农村青年文化阵地作为农村青年日常文化活动和相互交流的主要场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核心地位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新仓镇的农村青年文化阵地建设也呈现出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势态。如何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快农村青年文化阵地建设,使阵地作用更好地发挥,更好地为广大农村青年服务,有效地促进农村团工作的开展,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平湖市新仓镇的农村青年文化阵地建设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是:
一、硬件设施齐全,为农村青年开展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到目前为止,新仓镇全镇十六个行政村除红光、石路和联盟三个村外,其余各村都建有灯光篮球场、图书室、乒乓室,以及一条健身路径,其中石路村距离镇中心较近,红光和联盟两个村的村部正在建设中,预计到今年年底,健身路径和篮球场都将随村部的竣工建设完成。村部建立了自己的室外健身场地,广大农村青年朋友包括外来务工的青年健身不再成为新鲜事。各村阅览室的图书量也都达到了平均1300册左右,同时,都配备了专兼职的图书管理员。极大地丰富了农村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融学习、娱乐、交流为一体的平台。
二、软件不断完善,为丰富青年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针对当前多数农村有志青年发展效益农业急需技术指导这一现状,镇团委联合镇妇联、科协、工办、农技站、计生办、法律事务所、党校、医院、兽医站、文化站、广电站等13个单位建立起了一个流动阵地——宣讲团。从农村青年创业需求出发,深入到生产、生活第一线讲课。同时,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这一平台作为另一有效阵地,开办各种农技知识培训班,使广大农村青年学到更多的农技知识,真正学以致用。
三、活动形式多样,为农村青年业余生活注入新的活力。阵地有了,硬件设施强了,文体活动也随之丰富起来。6月上旬,全镇16个村的中青年们又积极响应镇号召,组织起了村篮球队,全镇性的篮球赛由此拉开了序幕。16个队的参赛选手们在农民公园的灯光篮球场上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石路村成立了中青年拔河队;“钱江浪花艺术团”送戏送到了战斗村;浙江电视台公共新农村频道“露天大舞台”走进了新仓……7月中旬,镇团委又联合平湖市协进技术学校在双红村开办了首个免费电脑培训班,免费为广大农村青年送去了计算机知识,使他们受益匪浅。
论文摘要:本文以社会学视角分析了假期辅导班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广为流行这一现象。不论是从假期辅导班的开办者的角度还是从参加辅导者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中都充斥着功利色彩,它既不是以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为出发点,也不是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形形的假期辅导班体现了教育资源在学校之外的一种配置方式,而其所提供的辅导内容多是学校课程模式在学校之外的延伸。
一、谁办辅导班—对假期辅导班合法性的质疑
面对形形的假期辅导班,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在办班又是谁赋予了他们办班的权利以辅导班的开办者为划分依据,主要有三种类型的辅导班:(1)从事公共教育的机构开办的假期辅导班,如文化馆、青少年宫、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他们在常年招收各类艺术班的同时利用寒署假开办各种类型的辅导班。教员以本单位工作人员为主,还有少量临时聘请的退休教师;(2)由一些名牌学校利用自身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办的辅导班。这一类型的辅导班规模较大,辅导内容主要是与学校课程相匹配的文化知识,教员主要由所属学校的教师担任;(3)个人开办的辅导班,规模较前两类辅导班要小得多,辅导内容与学校的主要课程内容相匹配。教员主要是利用假期从事劳务的教师,也有部分在校大学生。
假期辅导班作为学校教育之外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既不是以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为出发点,也不是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
二、辅导谁——学校之外的教育资源配置
学生进人辅导班学习,家长必须要为之交纳一笔费用。目前的假期辅导班的付费一般以课时为计时单位,以一次课一个半小时来算,收费在四五十不等。若以一假期辅导班持续二十夭来算,如果孩子只上一个辅导班,家庭就要为此支出一千余元,这对能够送孩子上辅导班的家庭来说,不会构成多大的负担。但是对于那些想要上而又支付不起费用的家长和孩子,只能望“班”兴叹了。
学校教育中的教育资源配置是以政策为导向的,基本上是计划性分配,学生、家长、教师,甚至校方都无权随意调整这种分配。地区间和学校之间的资源配置存在差异,但撇开这些不谈,在同一所学校中,学生对教育资源的占有具有同等的机会。换言之,即使教育资源配置不是优化的,也至少是机会相对均等的。但校外辅导班的开办,在某种程度上却破坏了这点仅有的均等。假期辅导班中的教育资源分配主要体现在任教教师的水平上,它为学生提供了在学校之外享有教育资源的机会,而这种机会并非人人都能得到,也不是每个学生家长都能想到去把握的。在这一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家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从经济层面上来看,假期辅导作为一种学校教育之外附加的有偿教育形式,首先就意味着家庭在学校教育之外的一笔投资,而且是一笔不小的投资。这种投资意味着能获得特定的教育资源,达到一定的培训目的,这一教育资源的获得是以家庭的经济情况为基础的。因此,不论辅导后的效果如何,价格不菲的辅导开支使得那些既无经济实力也无教育资源的家庭中的孩子少了一次受教育机会。从一定意义上说,面对辅导班作出不同的决定也是社会阶层差异的一种表现。
因此,如果说学校教育内的资源更多的是以政策为导向的话,那么假期辅导班中资源配置则是以“资本”为导向。在此,资本体现为一种可能性,即是否想到去上辅导班与是否能够上辅导班的问题。在假期辅导班中,家长所占有资本的质与量对子女的教育起到决定性作用。而辅导班以为学生提供课外辅导的名义开办,貌似缓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际上更加剧了学生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不均等。
三、辅导什么—学校课程模式在校外的延伸
艺术类培训在假期中深受家长和学生们的欢迎,这一类技能的获得本应是对学校教育内容的补充,应从孩子的兴趣的出发。而实际情况是,家长们在为自己的孩子作“选择”,孩子对于上什么兴趣班,什么时候上,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当“考级”是为了升学时可以加分,这种类型的培训的功利性就被突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