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基础性教育,良好的家风是学前儿童成长的基石。家风是融在血脉中的骄傲,是先人从一代又一代的生活中总结出的家族风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讲究“家风家训”的礼仪之邦,放眼当今社会,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关系到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家风的形成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它需要家庭中的各个成员共同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家风。良好家风对家庭中学前儿童的影响也是十分深刻而深远的,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品性与做事态度。
一现状分析
世界上不存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世界上也不存在相同的家风,每个家庭的家风经过历代祖先的传承与创造,都带有鲜明的家族特色。在我国,一些书香门第、知识分子家庭中家风的打造与传承往往是一脉相承的,它历久弥新逐渐内化为家庭当中每位成员的价值追求,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应落实家风对个人的要求,即使对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学前儿童也有着良好的引导作用。当然在一些家庭,尤其是不太开明的家庭中,则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家风,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与成长也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家风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产生的不可估量的作用,积极探讨更好的良好家风的培养方法,从每位家庭成员切实做起,争做学前儿童的榜样引领者,用良好的家风培育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良好家风的培养方法
总之,良好家风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以及对每位家庭成员的良好约束力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渐形成的,当然良好的家风也离不开每位家庭成员的积极践行与传承。学前儿童是家庭的传递纽带,更是祖国的新生力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家庭教育中良好家风对学前儿童至关重要的影响,并身体力行地引领家庭新风尚,促进家庭良好家风的形成,进而对学前儿童形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作者单位:马东平,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马东平单位: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妹.中国传统家训中的学前儿童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刘奇葆.良好家风是孩子成长的基石[J].学前教育,2015(1)
[3]王丽萍.山西省太原市城区“独一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4]李茹.家庭教育方式、家园合作共育对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5]宋梅华,徐晓坤,李爱香.初探幼儿园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6(14)
(一)对孩子的爱要有度,严要合理
作为家长应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要给于支持;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杜绝。如:孩子无故找借口比上学,作为家长要明确的告诉孩子,你上学和妈妈上班一样是必须要做的事,是你的任务,怎么能无缘无故不上学呢?让孩子从小就有责任感。另外遇到事情要多听听孩子的意见,要善于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要善于多用表扬的语言赞扬自己的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要对孩子说:“来,我们一起想想,看看怎么办。”同孩子一起克服困难,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二)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评价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切不可因为某一方面示弱,就认为孩子样样不行,动不动就对孩子训斥:“你的脑袋怎样长得死脑筋啊,你看你笨的。你家你们班李想,年年考第一。你呢?真让心。”我们的家长应该学一学,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教育理念。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给孩子的目标定得低一点,让孩子踮起脚尖就能摘得到桃子。不要把目标定得过高,即使孩子在蹦也无法摘到的那种。我总是对女儿说:“孩子,只要你努力了,你高兴,妈就高兴。”并不在乎孩子能考第几名,我们都知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道理。别让自己的孩子鞭长莫及及。要学会赏识孩子。你的字写的越来越棒了。你的歌唱得真好听。“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你会变得越来越优秀。”没关系,再试一试,你会找到一种更好的方法的。妈妈相信你。“
(三)重视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
我们总是忽略了,帮助他们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作为当父母的,请反思一下:你了解孩子拿钱的动机吗?你明白孩子是对钱的心理需要才促成了孩子拿钱的行为吗?人的行为表现受动机支配,特别孩子的自控能力又不够强时,就有可能采取一些不正当的行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偷拿家里的钱则是孩子选择的自认为最具合理性的可以达到目的的方式。解决孩子拿钱问题,首先应冷静弄清孩子拿钱的心理过程,一般说来,孩子在其中会经历三个心理过程,既“欲—惧—智”三过程。先说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需要,如果没有欲望,拿钱也就没有意义了,孩子拿钱并非对钱本身感兴趣,而是他的某种欲望启动了,孩子的这种欲望正是我们必须把握的,上边说的我班那离家出走的孩子,拿钱也许只为了买些零食。清楚孩子拿钱的目的,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再是惧,孩子惧怕什么?
当孩子根据对父母的认识与理解,认为自己的欲望需要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与接受时,孩子一定惧怕这种需要被父母知道,更别奢望父母能给钱让自己满足了。不敢让父母知道,又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于是偷便成了孩子认为最可以采取的得到钱的方式了。最后是智,孩子的需要必须由钱来满足,而除了偷再无他法时。孩子便开始设想该怎么偷才能不让父母发现了。如果一次成功,尝到甜头的他们就有可能继续这种行为,所谓“正强化”其作用是促使行为继续下去,孩子的心理需要最终衍变成对钱的欲求。这个时候如果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孩子不仅不会改掉缺点,还可能由此形成对父母的仇恨,这就是所谓的屡教不改的原因之一。
所以,当父母抱怨孩子屡教不改时,请扣心自问,自己的“教”正确吗?我想说,父母对钱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孩子对金钱的态度一般来自家庭父母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迁,金钱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人在日常生活中无意间表现出的对金钱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父母对金钱是任意挥发呢还是分分计较亦或张弛有度?为人父母,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对金钱正确的认识,形成积极的价值观。我还想说,父母的教育方式的合理,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关系到孩子拿钱的行为是得到强化呢还是得到控制改正或者泛化,错误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还是恶化,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还是得到合理的延缓或者受到压抑等等。作为父母对孩子偷拿钱的行为,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细心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需要,有针对性的冷静处理,教育的目的不但要扭转孩子不正确的拿钱心态,更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格成长环境,从而也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金枝单位:贵州省兴义市乌沙中学
(一)优越的物质条件
作为时代的独特产物,“独二代”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倾注了两代人无尽的关心和疼爱,不仅父母为其提供长期充足的物质保障,祖辈们也倾尽全力。除“4+2+1”独特的家庭结构这一原因外,社会对婴幼儿及学前教育问题也投入了大量热情和精力。舍得为孩子花钱是“独二代”成长的鲜明标签,在为孩子购置衣服、早教玩具等生活教育物品时,甚至出现“只选贵的,不选对的”等扭曲的消费价值观念。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父母对孩子的消费观出现一定程度的投资化倾向,即消费更具品质,追求持续性和计划性,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二)个性特点
(三)隔代抚养
(四)培训班的参与
近年来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仍延续着以往的热度,他们在开发孩子智商潜能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导致的后果就是暑期各种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每次假期开始,父母就忙于各种培训班,如英文、美工、舞蹈、奥数等的报名,以及孩子们疲惫不堪地奔波于各种培训班。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屈居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大多数父母持有的观点之下。另外,我们更应该看到,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参加各种补习班对于健康人格的培养收效甚微,人格培养应注重孩子思想道德教育及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3~6岁“独二代”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适度宠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随着隔代抚养成为社会普遍现象,祖辈们在教育孩子正常起居的同时,相比年轻父母,更注重传统美德的培养,对孩子们更宽容,更具包容心,这使得祖孙关系更加亲密。但是老人对孩子们没有底线的溺爱更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老辈们的精神寄托,孩子们的愿望哪怕是不合理甚至错误的,都会被轻易地满足。因此,孩子们易养成任性、贪婪、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基于此,我们呼吁正确对待孩子的需要,积极合理的要求应给予鼓励和肯定;超出原则、不合理的要求,无论孩子们怎样撒娇、任性、央求都应坚决否定并制止。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对事情有比较全面的认知,有助于幼儿理解社会和生活的规则,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和抗挫折能力。
(二)切忌重智轻德,致力于孩子们身心全面发展
(三)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展亲子活动
三、结语
笔者就农村的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发现家长自行来学校了解孩子的表现、学习情况、讨论教育方法等真是鲜见。有的请了再请,才姗姗来迟;有的干脆不来。每学期的家长会到会率都不超过60—70%(有的还是由爷爷、,奶奶等代替)。
此外,笔者就自己所带的班的58位同学又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大部分的家长没对孩子尽任何教育义务(除了交学费)。家长不在家家长在家由外婆或奶奶看管独立生活其他与孩子沟通、谈心教育方法不好很忙,来不及教育17765716家长在家的共30家,占全班的55.9%;家长在家的有28家,占全班的44.1%;在家的却又忙于自己的事占了22%;教育方法不当的,甚至手口皆用的又占了12.1%;能与孩子谈心、交流的仅占了8.9%。由此可见,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几乎一片空白。
二、分析原因
笔者对自己所带的班级的58位同学的家长的知识水平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如下:家长的知识水平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父亲0242860母亲0362020从上表得知,家长的知识水平虽然已脱盲,但仍不乐观,高中毕业的母亲仅仅2位,只占了3.4%,而小学毕业的却占了大部分。这知识水平的缺陷,一方面,导致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无能和无奈;另一方面,导致家长自身的观念的陈旧、阅历的浅薄、目光的短浅……
2.家长认识的不足
3.实际问题
中国富强了,人民富裕了。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百姓都过得无忧无虑,农村中还有不少家庭为温饱到处奔波,于是不得不放下孩子,寻找出路。
三、具体措施
笔者在实践工作的做法为: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其认识与转换教师的角色,变老师为家长相结合。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转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其认识,并非易事,需要全方位积极参与、配合。笔者建议学校要定期的开办家长学校,定期的地请专家给家长上课,给家长以正确的理论指导,逐步提高其认识。同时班主任要做好积极的配合,务必请家长按时参加。
此外,班主任要尽最大的可能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笔者的做法为:多与家长“沟通”。沟通的方式:家长会、家访、借住现代通讯、书信等。沟通的要求做到:(1)真诚。我们与家长的沟通只要做到诚心诚意,很快会找到共同的话题,达到预期的目的;(2)耐心。人是各种各样的,有好坏之分,善恶之别。有时与家长的沟通不仅会白费口舌,而且难免会碰钉。但是千万别灰心丧气;(3)抓住时机。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机会光临时,一定要牢牢把握,决不犹豫。
2.转换角色
家长(父母)没在家的孩子或家长忙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会变的孤僻、寂廖,有的会变的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等。不管哪种,我们都要给予“爱”。特别对于前一种。笔者认为班主任就要变换自己的角色,变老师为母亲,给孩子以于无私的、伟大的母爱。
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歌德,出生于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个思想敏锐的人,把一切都考虑得很周到,只是忘记了一件事,那就是爱。孩子得不到,学习也不会有所成效,而在这方面,歌德的母亲却给予了充分的弥补,她安慰、保护并鼓励歌德,使他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后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歌德后来说:“母亲从来不象父亲那样指责我,她总是给我以信心和勇气,母亲的一句话,比起哲学家上百句议论在我心灵中所起的作用都大。”歌德的母亲告诉了我们,作为一名母亲教育孩子的最重要的原则:爱,是教育的前提。
此外,我们还要象母亲一样,对孩子能宽容的尽量宽容。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一味苛求孩子什么,结果可能什么都不会。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过了不久,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为什么?原因是他的老师经常愤怒和过分的严格,并把他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广为宣传,直到他小学毕业。到了中学以后,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老师才把他的才能发挥出来,后来他成了一位农艺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巴甫里克从一入学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潜能得到开发,也许他还有可能成为巴甫洛夫式的科学家。由此而知,爱是教育的条件。
不过,爱孩子并不是一味的迁就,对那些够嚣张的,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老大”,就用另一爱——父爱给于教育,并向其提出合理的要求,并督促其做到,逐步完善。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离不开家庭,让我们携起手,填补农村家庭教育的空白,给孩子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