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文件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精神,“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培养当代大学生“敢闯会创”的精神。学校定于2023年12月至2024年5月举办第六届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大赛(下面简称“大赛”),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二、大赛目的
(一)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把大赛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大赛的带动作用,推动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化引领各专业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激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以赛促创,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把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本届大赛同时作为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的校内选拔赛,在赛事中择优推选项目,代表学校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广东省分赛复赛。
三、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二)承办单位
党政办公室、学生工作部、教务部、科学技术部、广东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校团委、创新创业学院、各二级学院。
大赛下设组委会、组委会办公室、专家委员会。
(三)组委会。负责活动统筹与领导工作。
(四)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大赛的执行、宣传、推广、沟通、协调、推进等日常工作。
四、大赛内容
(一)大赛赛道设置
赛事设置职教赛道和红旅赛道,共两个赛道。
大赛采用学院初赛、校级复赛、校级决赛三级赛制。初赛以各二级学院自行组织方式进行,校级复赛和校级决赛由校赛组委会负责组织。校级复赛采取网评形式进行;校级决赛采取现场路演与答辩形式进行。
(二)同期活动
大赛期间,将同期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成果展、202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洽谈活动。活动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五、参赛要求
(一)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各赛道参赛项目类型详见附件)。
(三)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或第一指导老师所属学院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院,以校级复赛学院推送名单为准。参赛团队须在报名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已获往届校赛各赛道金奖或国赛银奖以上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本届大赛。
(四)参赛学生须为我校全日制在校学生或毕业5年内毕业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不超过35岁(1990年3月1日及以后出生)。
(五)校赛阶段各赛道每个参赛项目的指导教师要求不超过5人。如超过5人的,获奖通知及获奖证书只体现在排序前5的指导老师。
六、赛程安排
(一)项目前期培育阶段(2024年12月~2025年2月)
针对前期挖掘的项目和往届培育项目,采用各二级学院推荐和大赛组委会邀请相结合的形式,按照分层次、分阶段、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原则开展项目研讨会和第一期大学生创新创业精英训练营,提高项目质量,提升参赛竞争力。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二)学院初赛(3月28日前)
(三)校级复赛(4月11日前)
(四)校级决赛(5月初)
对进入校级决赛团队进行第二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营,主要针对项目计划书优化、路演PPT优化、路演与答辩技巧进行培训。校级决赛将采取路演(10分钟)+答辩(5分钟)的形式进行,根据决赛成绩决出金银奖获奖项目,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七、大赛奖项和奖励设置
(一)奖项设置
1.本次赛事职教赛道设置金奖2项、银奖4项、铜奖6项;红旅赛道设置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3项;奖项最终设置数量依照决赛项目质量确认,宁缺毋滥。
3.拟设置优秀组织奖3个,颁发牌匾奖励发动组织工作做得好、成绩优异的二级学院。
(二)奖金设置
八、评审规则
本届大赛职教赛道和红旅赛道项目按照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大赛评审要点进行评审(详见附件4)。
九、工作要求
(三)加大扶持力度,助力优质项目成长。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攀登计划”项目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从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优质项目的扶持力度。有条件的学院,为优质项目提供项目发展、专利申请和备赛经费支持。整合学院资源,对接校企合作企业,为项目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提供帮扶。对接投资企业,为项目融资提供帮扶。
(四)大赛组委会办公室联系人。
联系人:谈老师、孙老师。
联系地址:高明校区图文信息大楼六楼创新创业学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