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高校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面临市场机遇与竞争挑战,非学历的教育培训要主动向市场需求,高校一方面要转变传统计划体制下办继续教育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增强市场忧患意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高校教育培训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型趋势已经很明显,把握好市场尺度、制定科学有效的市场拓展策略是高校办好教育培训的关健。
关键词:高校;教育培训;市场;策略
一、高校教育培训从计划体制向市场的转型
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快速发展,从高校扩招至2007年,全国18到22周岁适龄等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普通高教育的发展趋势使传统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面临挑战,一些普通高校开始重新审视继续教育的定位,逐步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为主体的办学体制向非学历继续教育转型,积极面向社会在职从业人员开展教育培训项目,如各级各类研修班、研讨班、模块化的课程、专题讲座、企业内训等。事实上,“继续教育作为学校培养人才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面积培养人才以及继续教育概念的引人,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1979年,清华大学水利系张宪宏教授由教育部派遣作为惟一的中国代表参加了在墨西哥举行的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回国后引进了继续工程教育的概念。随后,清华大学依托工科等学科专业技术背景,积极开展各种短训班和研修班,为各部委、企事业单位及高校培训了大量实用性人才。90年代以
后,教育培训工作与市场需求日益结合,高校在继续教育领域出现从“计划”向“市场”转变的端倪。然而,由于当时教育培训市场尚未发育成熟,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市场竞争并不明显,直到2000年以后,随着培训市场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积极参与面向社会的培训,逐步增强教育培训的市场意识,并开始探索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
培训基本上没有国家对教育的经费投人,办培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也都是有偿使用,培训办班单位要向学校上交租借使用费或管理费。另一方面,教育培训项目的定价遵循了市场机制,根据培训产品的供求关系确定培训的收费价格。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政府对教育的投人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对于继续教育,尤其是非学历的教育培训而言,高校要通过市场道路谋求发展,既不能完全依靠国家和政府拨款,也不能寄希望于学校挤出经费用于发展非学历的教育培训。因此,高校开展教育培训需要“以市场来养教育”,在市场中谋求可持续发展。高校一方面要依托学校现有资源为社会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另一方面要通过办培训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资源建设、学科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巨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危机后各产业的逐步复苏,培训领域的需求将日益增长,高校要不断解放思想,提高认识,站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高度看待培训市场,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继续教育办学定位,寻找到符合教育培训发展规律的市场拓展道路。
二、高校教育培训市场拓展的策略
高校的培训机构无论是采用散招形式,还是与团体客户通过洽谈直接招生的形式,都需要有一支市场团队主动开展教育培训项目的市场开拓工作。非学历培训的“市场部”与传统学历教育的“招生办”不同,由于培训学员是社会在职人士,培训对象具有多元化特点,而且培训资源的稀缺程度及供求关系不同于传统的高等学历教育,因此市场人员需要具备更敏锐的市场眼光,要提出行之有效的培训项目市场营销策略,并执行市场推广方案,最终才有可能圆满实现预期的市场目标,为培训项目招到足够的生源。自主招生拓展市场的模式对于普通高校而言难度较大,不仅需要在人员队伍配置上给与保障,还要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使培训项目的市场团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主招生作用,同时,还要留得住人,避免培训市场人员掌握生源和市场渠道后跳槽的情况出现。
(二)发展招生代理拓展市场的策略
对其市场推广工作进行监督,才有可能事半功倍,实现双赢。
通过发展招生代理拓展市场的模式可分为几种不同的形式。根据代理合作的排他性分为两种:一是独家代理合作,即一个培训项目仅发展一家招生代理合作伙伴,由代理机构全权负责整个培训项目的市场推广和招生工作;二是多家代理合作,即一个项目发展两家以上的招生代理,招生代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高校的培训项目输送生源,如出国留学培训项目和职业技术类培训项目,通常高校会在招生季节在全国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的代理机构,发挥代理的区域优势,为同一个培训项目开展市场推广活动、招录生源。
(四)设立校外培训机构或办事处,开展市场推
广及招生活动的策略教育培训市场具有区域特点,往往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企业集中地带企业管理类培训市场需求更为旺盛。因此,有的高校选择外地设立培训机构或办事处,派驻专人或在当地招聘人员,专门从事当地的培训市场开拓工作,以及异地培训教学工作。设立校外培训项目市场推广机构的优点是便于高校把握当地培训市场的发展动态和需求,更利于高校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建立客户渠道,从而更好的争取到培训生源及外地的市场份额,缺点在于高校在外地设立培训分支机构需要常年投入财力、物力及人力,必须在充分考虑外设培训机构的成本效益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是否采用这种策略进行市场推广。另外,设立校外培训机构还需要加强规范管理,高校的品牌使用得当将会有利于扩大教育培训项目在更广地域范围的影响力,否则有可能损害学校的声誉和对外形象。
(五)利用远程手段拓展教育培训项目的策略
较长的过程,高校可以采用面授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远程培训项目的试点工作。远程培训的市场占有格局尚未形成,高校只有积极开拓,才能够抢占先机。
三、对离校救育培训“市场化”及市场策略的反思
(一)高校采用市场化的策略发展教育培训要坚持大学的办学主体地位不动摇无论是传统的成人学历教育,还是新兴的大学后非学历教育培训,高校作为办学主体的地位不能动摇。教育培训办学活动具有较强市场性,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市场机制、采用市场拓展策略及对外的合作模式无可厚非,但是不能丧失办学的主导权。普通高校,尤其是名校,具有开展培训所需的学科专业优势和品牌优势,因而开展培训应当主要依托自身力量,在此基础上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和具有自主品牌的培训项目。在进行项目市场推广过程中,不能过分依赖于合作伙伴,应当逐步培养自主开拓市场的能力,建设好培训项目开发队伍、市场开拓队伍、师资团队、教学管理服务团队四支队伍。
(二)高校开展教育培训活动采用的市场拓展策略要优先保证大学的利益
高校与校外机构合作拓展培训市场必然涉及利益分配问题,由于办学的对外名义和主体仍然是高校,因此无论是大学的院系开展培训,还是专门的继续教育学院开展培训,都应当首先保证学校占培训收益的大头,要杜绝培训收益非法外流的情况发生。高校在发展招生代理拓展培训市场的过程中要对合作伙伴进行严格管理,把握好合作收益分配比例,避免教育培训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经济上的违纪违法问题。
(三)高校要把握好教育培训“市场化”的尺度,市场拓展的规模要适度
高校开展培训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能为学校和院系带来经济效益,支持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但教育培训活动与传统学历教育一样也存在发展规模与质量水平的协调关系问题,培训市场拓展过快、规模过大,都会造成现有培训资源(包括师资、教室、课程)的有限性与市场无限拓展之间的必然矛盾。一方面,高校拓展训市场和规模必须以现有资源的可承受力为依据;另一方面,拓展市场、发展规模的同时要考虑对继续教育的投入,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各种资源建设。
(四)高校教育培训市场拓展策略及市场化道路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培训收入指标
非学历的教育培训既是大学向社会提供的一种服务,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开展培训的普通高校都是公立高校,因此,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在保证基本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培训办学活动的社会效益,不能完全走“商业化”的道路,唯利是图。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除了开展有偿培训外,还投入人力物力为贫困地区开展免费的培训,如实施“教育扶贫工
程”,履行了高校的社会责任,值得推广和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网站万2007年教育统计数据.ht七p://www·moe·edu·cn/
日仅场/w曲site18/IeveI3.jspt曲lena爬=1248934683653664&infoid=1249371
688274179&ti七le=各级教育毛入学率.2009一08一04.
【2】方惠坚,张思敬.清华大学志(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方惠坚,张思敬.清华大学志(下)伽1.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孙霄兵.中国的终身教育立法[J].国际持续教育及终舟学习IJ].2008(11).
【5】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专题
调研报告冈.2008,(12).
【6】李建斌.哈佛大学走开放性继续教育与培训之路.继续教育研究
【7】李建斌.美国名校继续教育现状研究—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教育
【8】严继昌,黄春梅.中国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