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将如何变革以适应新的需求?
新时期的家庭普遍是怎样的养育环境?
养育环境的建设、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已超出我们的预估?
受教育者的想象力、好奇心、创造力、同理心、怜悯心是不是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具有创造性思维、擅长提问、能理性运用智能设备的孩子是不是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我们的家庭养育环境究竟是怎样的现状?
《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
readbook
专家推荐
顾明远
著名教育学家、新中国较教育学科创始之、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学术顾问
周洪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021)》明确规定,改善中国家庭的养育环境,需要家庭负责、国家持、社会协同。本书在对中国家庭养育环境现状进行全调研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有助于加强家庭养育环境评估机制建设,开展数据化驱动的家庭教育,促进“家校社”合作。作为一位积极倡导和推动制定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与老教育工作者,我很欣喜地看到本报告的编写出版,期待报告在促进孩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周国平
著名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张志勇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人的生命、生存能力和生命价值,是在这个被称为“家”的地方孕育、生长的。家庭教育是人的教育的根和魂。本书基于国内外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大样本实证调查,首次建构了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指数,从家长、学生和教师视角深刻分析了家庭教育风格、家庭教育与学生成长、家校共育等热点、难点问题,相信会让校长、教师和家长朋友开卷有益。
李镇西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尹后庆
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希望这份报告可以帮助父母们懂得高温暖、高支持、高理性养育风格的重要性,这是培育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最重要的条件。高温暖,就是给予孩子一个“有温暖的家”,确保孩子受到优先保护和特殊保护,身心健康地幸福成长;高支持,就是让孩子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从而发现自己的潜能优势,激发强大的内动力,探索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高理性,就是尊重和维护儿童或未成年人的四大权利,即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做真正有益于孩子发展的好父母。
刘长铭
第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融街润泽学校校长、北京四中原校长
家庭是影响人一生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必须承认,很多家庭中存在着诸多教育问题,家长为此感到十分困惑和焦虑。为了解决问题、缓解焦虑,本书用大量而详实的研究数据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参考,并依此为我们改善家庭教育现状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冯恩洪
教育名家、上海市建平中学原校长
《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是一份呼唤教育良知、教育价值的报告。把自然的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分数、质量是教育价值,快乐、幸福同样是教育价值。没有分数和质量,今天走不到明天;只有分数和质量,明天走不到未来。未成年人是人,人有情感,有差异,有潜能。尊重情感、接纳差异、释放潜能,才能成就学生。成就学生才能让祖国更伟大。
王旭明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首任新闻发言人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显而易见,并多有政策支撑,当下的问题是缺乏实证研究以及据此进行的分析研究,尤为重要的是相应策略的提出。本书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我们需要态度,但更需要方法;我们需要政策,但更需要策略。而在实证基础上给出的方法与策略,特别是六个具体方面的指导,更具参考价值。教育研究需仰望星空,也要接地气,郑重推荐本书,为家庭教育的开展与推进,打开了一扇窗,提供了一个遵循。
詹大年
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全国爱心与教育研究会会长
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的场景。有好的关系,才能有好的教育。好的关系是在适合的场景中发生的。家长是家庭环境的建设者。读《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可以定位自我,发现教育。
卢勤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原总编辑
孩子是种子,家庭是土壤。种子长得好不好,土壤是关键。《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中有句话说得好:家庭养育的环境,对孩子心理的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以及日常生活行为影响巨大。
作者简介
目录
I.主报告
中国家庭养育环境调查报告(问向实验室)
II.分报告
中国学生学业压力、体育锻炼、睡眠质量与家长养育风格及其相互关系(蔡丹、李天睿、于欣华、王姮蕴)
中国学生人际关系调查报告:手机使用和家长养育风格的影响(陈启山、潘天和)
中国学生心理健康变化趋势: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现状报告(童连)
中国学生心理健康和家庭环境:基于教师观察的调查报告(朱廷劭、韩诺)
中国家庭中夫妻养育风格一致性研究(管延军、李子芊)
中国家长养育风格比较:一孩和多孩家庭的对比研究(陈斌斌)
III.专题报告
孩子最需要“有温暖的家”:父母养育风格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孙云晓)
社会情感能力与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杨雄)
笑不出来的教育,不可能是好教育(李一诺)
精彩文摘
中国家庭养育环境调查报告(摘自主报告)
【关键词】养育风格养育环境家庭教育心理健康亲子关系
一、引言
1.家庭养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中的社交经历,与兄弟姐妹,尤其是和父母的互动,对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建立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父母是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主要学习榜样,家长和孩子的沟通、表达情感和处理冲突的方式,都会为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DiTommasoetal.,2003)。积极的养育风格更有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依恋纽带的形成,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和情感保障(deMinzi,2007),并增强孩子探索社交世界和建立人际关系的信心。研究发现,父母的积极养育风格不但可以帮助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社交意愿和同伴关系的质量(Gorrese&Ruggieri,2012),更可以减少青春期孩子的孤独感(Lim&Smith,2008)。
研究同样表明,家长的积极养育风格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减少孩子的行为问题(Alizadehetal.,2011)。即使在贫困或困难家庭中,温暖和高支持性的养育环境也可以显著减少孩子反社会行为的出现(Antonetal.,2015)。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提供温暖积极的环境,适度的限制和规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必要的。如果父母过分宽容,孩子在青春期更容易受到社交压力的影响,出现异常的行为问题(Lorenzetal.,2020)。同时,家长的过度干涉也会导致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沟通能力,进而增加出现行为问题的概率。因此,父母需要在养育风格中找到适当的平衡点,既要提供足够的温暖和支持,也要设定适当的限制和规范。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少行为问题的出现。
最后,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建立积极的情绪管理机制,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积极的养育风格,例如高温暖、高支持和高理性的育儿方式,可以在成长过程中为孩子提供充实的情绪安全感(Cummings&Schatz,2012)。这种安全感可以促进孩子的自尊和情绪恢复能力的发展,让孩子可以更好地应对压力和逆境(Pinquart&Gerke,2019)。同时,家长的养育风格也会影响孩子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的应对机制。积极的养育风格普遍强调理性解决问题、坦诚沟通和健康的情绪调节方式,这些思维方式为孩子提供了应对挑战和压力的有效工具。相反,消极的养育风格可能会导致不健康的应对策略,并加剧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研究表明,家长的情绪关怀和接纳,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交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Eisenbergetal.,1999;Morrisetal.,2017),而过度控制和严厉的教养方式反而有可能会加深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Pinquart,2017)。
总体而言,父母采用积极、支持性的养育风格,构建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对于孩子的心理、认知、社交和行为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孩子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降低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出现概率。因此,过往研究无不强调营造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2.中国家长养育现状
在家庭教育行为方面,2022年发布的《中国家庭科学育儿洞察白皮书》指出,家庭共育、隔代育儿、分工育儿、科学育儿的方式被越来越多家庭采用。家长养育照护能力整体较好,并且给予尊重与肯定、沟通与陪伴的行为呈上升趋势,但陪伴体验方面仍然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孔文瑞等,2023)。另外,虽然科学育儿等养育方式被越来越多家长知晓,但控制式育儿方式仍占一定比例。而且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其自我行为约束力也显不足(霍雨佳等,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