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黑风高,就和大家谈谈什么是白名单和黑名单。
截至目前,北京市已经有12个区陆续公布了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白名单,部分区还捎带着公布了几个黑名单,意思了一下。
所谓白名单,即已批准恢复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名单。
。
要上这个白名单,其实真的不简单。
白名单上的培训机构,可以看到法人性质一律变更为非营利性,并且有资金监管银行,也就是第三方账户。(保证金制度下面会有透露,记得看到最后)
直接看案例:
北京大兴区第一批学科类培训机构白名单
丰台区的显示法人性质一律为非营利性,如图:
在最近一次的“双减”工作发布会上,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再次强调,列入第一批白名单的机构是按照“1+1+3”标准严格审核的。
即资金监管+办学许可证+三个重要文件。
这三份重要文件指:《校外培训机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指引》、《校外培训机构行为规范》、《北京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标准(暂行)》。
而黑名单基本就意味着关门、或吊销许可证。
黑名单
(第一批)
其实,教培行业的黑白名单制度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年前。
2018年2月,为了治理行业乱象,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
根据《通知》,专项治理分三个阶段进行,并建立“黑白名单”制度。
即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建立“白名单”,公布无不良行为校外培训机构名单,同时建立“黑名单”,公布有安全隐患、无资质和不良行为的校外培训机构名单。
当时候的规定,是被列入“黑名单”的有证有照校外培训机构应停止招生,整改合格后将其移出“黑名单”,继续招生营业,拒不整改或到期整改不合格的应依法依规吊销办学许可证。
据说这个黑白名单是为了给家长在报培训班的时候提供一个重要参考。
但是,一个比较打脸的事实是,哪怕有了黑白名单制度,这几年来,跑路暴雷、退费难的事情层出不穷。
甚至有家长说这些年跑路的,大多是一些有证的机构吧,反而是身边那些无证经营的个人老师,稳的很,人家就在自己家里干,从来不跑,几十年如一日
可以说,黑白名单虽然在制度上对教培机构的有了一定的约束,但是具体到行为、家长选择的时候,却几乎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黑名单机构,从来不会主动亮明自己的身份,白名单机构也不会因此多了几个生源。
但是,这次的黑白名单,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和三年前那次截然不同。
这些上了白名单的机构,我的理解是,戴上了镣铐跳舞,按照北京双减的落地文件,连一张招生说明书都要经过层层审核才能推向市场。
加上家长的预付款资金不在机构这里,想卷款跑路,恐怕也很困难吧。
所以,这次的黑白名单,个人觉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黑白名单。
上了白名单的,可以暂时当做金字招牌供起来了。
当然,在黑白名单没有完全铺开之时,为了应对接下来有可能发生的机构卷钱跑路,教育部又出了新举措。
四个字:“挂牌督办”。
8月30日上午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教育部教育督导局一级巡视员胡延品表示(回头和大家聊一下这个教育督导):
对于虚假宣传、退费难的问题,家长可以向“双减”管理监督平台举报。
对卷钱跑路等严重家长权益的问题,我们将实行挂牌督办,也就是国务院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给省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督办通知。
这个督办程序启动的时候,是要向社会发布的,督办的结果也是要向社会公布的。
也就意味着,如果你跑路了,不再是新闻媒体曝光一下的事情,而是从整个国家管理层自上而下推进,并面向全社会公布。
这个事情就大了,几乎等于这个跑路的法人被官宣“社死”了吧
在这里也给那些干不下去的培训机构提个醒,不要跑路,如果真的经营不下去,申请破产,积极妥善解决问题吧。
上黑名单不可怕,毕竟只是区域性质,但是上了挂牌督办可就全国知名了。切记切记!
最后,说一个保证金的事情。
其实昨天已经说了,有位校长说民转非之后,学科机构要想合规存在,需要先准备100W现金。
其中,50w为风险金,50w为初始资金,而这笔钱属于捐赠,还要签捐赠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