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史若木摄影报道
他一瘸一拐地拿着理发工具,一言不发地用理发器推发、用剪刀剪发,接着用刮胡刀将胡子、脸上的毛发修理干净,20分钟后,顾客以全新的面目离开。他是郑元章,今年66岁,持有三级残疾证,在海口靠理发谋生三十余载。他有个梦想:希望有一个固定的理发点。
6岁生病,瘫痪6年拄拐3年
为什么要学理发?郑元章说,这要从60年前谈起。郑元章出生在湖北省荆州市一处偏远农村,六岁那年,他腰部左右位置分别都长了一个包,经年累月不间断的流脓化水,疼痛不断。“父母找了草药来包,但是不管用。”郑元章说,这种情况持续了六年,六年间一直瘫痪在床,上下床、进出门全靠哥哥姐姐背。
1968年,郑元章瘫痪的第六年,通过吃药治疗后,病情好转得到遏制,但落下了终身三级残疾。
之后,郑元章开始尝试走路,先是扶着板凳走,后来拄着拐杖走了三年。三年后,郑元章不愿一生都要拄着拐杖走路,开始尝试丢掉拐杖,从走几步、到走一小段、一大段......一年后,郑元章彻底告别了拐杖。
因病残,父母为其铺理发路
因得病,郑元章6岁时不得不辍学回家。直至16岁,他才可以自行走路,此间他从未上过学。
虽然此后三年里,郑元章与家里的哥哥姐姐一样,种地、砍柴、喂猪,可不同的是,哥哥姐姐走路总比郑元章快,做事更麻利。因此,郑元章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父母考虑到我行动不便,难以开展体力劳动,担心我以后难以生活,就让我去学理发。”郑元章说,为了让19岁的他去学理发,母亲凑了200多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当时跟他一起做学徒共5个人,与师傅同吃同住,师傅教一些,自己看着师傅剪领会一些,不剪头发时,帮着师傅种地、做饭、喂猪。一年后,郑元章正式结业。
来闯海,日夜奔波满城跑
20岁开始,到35岁。郑元章都在老家上门为居民理头发。那时候一个人加一个小孩,包年的理发费用是4元。不包年的话,大人剪一次头发0.15元,小孩子剪一次头发0.05元。“那时候靠理发一年能挣300元至400元。”郑元章说。
1991年,在家乡人的引荐下,郑元章只身来到海口。
刚到海口的时候,没有固定的理发点,郑元章骑着一辆自行车,带着一个工具包,走街串巷挣钱:白天骑着自行车满城跑,看到有人理发,就停下;晚上去工地,大概十点夜深人静时才收工回家结束一天的理发工作,当时一个人理发收费2元,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
后来,郑元章经常在几个地点出摊理发:烟草公司、京华城、五指山路、省彩票中心、坡博村、道客村、红城湖都曾有他理发的身影,但这些点的顾客少,收入低。
10年前,郑元章在海口市北官社区102号街道出摊理发,因为熟客多,至今未离开。如今,一个人的理发费用涨至10元,一天最多有30名顾客,最少也有4名顾客,一个月平均能挣3000元至4000元。
技术好,有20多年的长期顾客
“郑师傅手艺好,服务态度好,大家都喜欢他。”70岁的秋爷爷是郑元章理发点的常客,每个月都会找郑师傅理发,已连续七八年光顾理发点。
秋爷爷家住在府城,是地地道道的海口人,有一次路过红城湖时,看到郑师傅给顾客理发手法娴熟,而且服务态度好,就抱着试一下的态度来理发,结果感觉不错,就一直在这里理发。
郑元章理发点的工具不多,两张椅子、一把扫把和一个簸箕,一张简易桌子上放着三个理发器、两把剪刀、两把刮胡刀、若干新刀片、一盒痱子粉和一面老旧镜子。
尽管腿脚不便,但不影响郑元章理发,理发器、剪刀合用,将头发剪短,刮胡刀将胡子刮得一干二净,一个顾客的头发20分钟就能整理妥当,让人瞬间清爽许多。
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郑元章还通过手机视频、图片自学发型,如今他可以理的发型有10多种,如小平头、矮平头、高平头,光头,西装头等。
郑元章的收费也不高,刚来海口时候,每人理发收费2元,然后调到3元、4元、6元、8元,5年前调到10元后,就没再涨过价。
希望有一个固定的理发点
来找郑元章理发的顾客有来自海口国贸、秀英小街、府城、青年路、五指山路、橡胶园、坡博村、丁村、城西、江东新区的;还有外省的,重庆、四川、湖北、黑龙江、辽宁等地较多。
现如今的郑元章每月都能领到一份养老金,生病住院医保还能报销。郑元章表示,由于自己没有店铺,出摊时还会遇到不少麻烦,风吹日晒且不说,一到台风季就没办法出摊,理发环境也不好。
“残疾人自力更生做本分工作,已经很不错了。”秋爷爷觉得郑元章不怕苦不怕累靠手艺自谋生路,值得让人尊敬,他也希望郑元章能有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固定理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