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郑元章:在海口理发谋生三十余载,想有个固定的理发点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史若木摄影报道

他一瘸一拐地拿着理发工具,一言不发地用理发器推发、用剪刀剪发,接着用刮胡刀将胡子、脸上的毛发修理干净,20分钟后,顾客以全新的面目离开。他是郑元章,今年66岁,持有三级残疾证,在海口靠理发谋生三十余载。他有个梦想:希望有一个固定的理发点。

6岁生病,瘫痪6年拄拐3年

为什么要学理发?郑元章说,这要从60年前谈起。郑元章出生在湖北省荆州市一处偏远农村,六岁那年,他腰部左右位置分别都长了一个包,经年累月不间断的流脓化水,疼痛不断。“父母找了草药来包,但是不管用。”郑元章说,这种情况持续了六年,六年间一直瘫痪在床,上下床、进出门全靠哥哥姐姐背。

1968年,郑元章瘫痪的第六年,通过吃药治疗后,病情好转得到遏制,但落下了终身三级残疾。

之后,郑元章开始尝试走路,先是扶着板凳走,后来拄着拐杖走了三年。三年后,郑元章不愿一生都要拄着拐杖走路,开始尝试丢掉拐杖,从走几步、到走一小段、一大段......一年后,郑元章彻底告别了拐杖。

因病残,父母为其铺理发路

因得病,郑元章6岁时不得不辍学回家。直至16岁,他才可以自行走路,此间他从未上过学。

虽然此后三年里,郑元章与家里的哥哥姐姐一样,种地、砍柴、喂猪,可不同的是,哥哥姐姐走路总比郑元章快,做事更麻利。因此,郑元章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父母考虑到我行动不便,难以开展体力劳动,担心我以后难以生活,就让我去学理发。”郑元章说,为了让19岁的他去学理发,母亲凑了200多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当时跟他一起做学徒共5个人,与师傅同吃同住,师傅教一些,自己看着师傅剪领会一些,不剪头发时,帮着师傅种地、做饭、喂猪。一年后,郑元章正式结业。

来闯海,日夜奔波满城跑

20岁开始,到35岁。郑元章都在老家上门为居民理头发。那时候一个人加一个小孩,包年的理发费用是4元。不包年的话,大人剪一次头发0.15元,小孩子剪一次头发0.05元。“那时候靠理发一年能挣300元至400元。”郑元章说。

1991年,在家乡人的引荐下,郑元章只身来到海口。

刚到海口的时候,没有固定的理发点,郑元章骑着一辆自行车,带着一个工具包,走街串巷挣钱:白天骑着自行车满城跑,看到有人理发,就停下;晚上去工地,大概十点夜深人静时才收工回家结束一天的理发工作,当时一个人理发收费2元,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

后来,郑元章经常在几个地点出摊理发:烟草公司、京华城、五指山路、省彩票中心、坡博村、道客村、红城湖都曾有他理发的身影,但这些点的顾客少,收入低。

10年前,郑元章在海口市北官社区102号街道出摊理发,因为熟客多,至今未离开。如今,一个人的理发费用涨至10元,一天最多有30名顾客,最少也有4名顾客,一个月平均能挣3000元至4000元。

技术好,有20多年的长期顾客

“郑师傅手艺好,服务态度好,大家都喜欢他。”70岁的秋爷爷是郑元章理发点的常客,每个月都会找郑师傅理发,已连续七八年光顾理发点。

秋爷爷家住在府城,是地地道道的海口人,有一次路过红城湖时,看到郑师傅给顾客理发手法娴熟,而且服务态度好,就抱着试一下的态度来理发,结果感觉不错,就一直在这里理发。

郑元章理发点的工具不多,两张椅子、一把扫把和一个簸箕,一张简易桌子上放着三个理发器、两把剪刀、两把刮胡刀、若干新刀片、一盒痱子粉和一面老旧镜子。

尽管腿脚不便,但不影响郑元章理发,理发器、剪刀合用,将头发剪短,刮胡刀将胡子刮得一干二净,一个顾客的头发20分钟就能整理妥当,让人瞬间清爽许多。

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郑元章还通过手机视频、图片自学发型,如今他可以理的发型有10多种,如小平头、矮平头、高平头,光头,西装头等。

郑元章的收费也不高,刚来海口时候,每人理发收费2元,然后调到3元、4元、6元、8元,5年前调到10元后,就没再涨过价。

希望有一个固定的理发点

来找郑元章理发的顾客有来自海口国贸、秀英小街、府城、青年路、五指山路、橡胶园、坡博村、丁村、城西、江东新区的;还有外省的,重庆、四川、湖北、黑龙江、辽宁等地较多。

现如今的郑元章每月都能领到一份养老金,生病住院医保还能报销。郑元章表示,由于自己没有店铺,出摊时还会遇到不少麻烦,风吹日晒且不说,一到台风季就没办法出摊,理发环境也不好。

“残疾人自力更生做本分工作,已经很不错了。”秋爷爷觉得郑元章不怕苦不怕累靠手艺自谋生路,值得让人尊敬,他也希望郑元章能有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固定理发点。

THE END
1.患癌奶奶坚持为残疾人义务理发,乐观对抗病魔,让人无比敬佩视频加载失败,可以 刷新 试试 00:00/00:00 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过,快来抢首评 发布患癌奶奶坚持为残疾人义务理发,乐观对抗病魔,让人无比敬佩C位看综艺 发布于:山西省 2024.11.27 16:46 分享到 患癌奶奶坚持为残疾人义务理发,乐观对抗病魔,让人无比敬佩 推荐视频 已经到底了 热门视频 已经到底了 ...https://news.sohu.com/a/830900542_121757627
2.残疾理发师宋忠桥获选“中国好人”公益首页长江网长江日报融媒体讯(记者陈玲 通讯员杨士启)肢体残疾、默默无闻的“剃头匠”,努力奋斗获得多项荣誉,他不仅代表中国和健全的选手在世界赛场上一决高下,获得成功后,还坚持免费扶持其他残疾人就业,走进近百个社区为老人残疾人免费理发。10月31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18年10月“中国好人榜”,经由本报报道的“明星理发师”...http://www.cjn.cn/gy/201811/t3299525.htm
3.为感谢医生她免费理发近20年青岛半岛网近日,在百通花园小区的居民活动大厅,浮山路爱心志愿小组的志愿者们正在为小区的几十名居民理发。“他们真是真心实意来帮居民理发,有残疾人,行动不方便的老人,他们还主动上门服务。”居民张大姐说,有时候不仅帮老人理发,还帮老人收拾卫生,嘘寒问暖的真让人感动。 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303/20130318/news_20130318_2097569.shtml
1.十年义剪路温暖从“头”开始人物“为了给更多的人理发,我们选择赶集日,提前告诉乡亲们义剪时间和地点。男女老少一律免费。”康冬平说,他和徒弟一上午可以给100个人理发。 义剪2个月之后,他又发现问题。因为他的义剪,乡镇理发店没了生意,同行视他为“过街老鼠”。 “我们决定,只为60岁以上、家庭经济困难的老人义剪。”康冬平说。 https://www.workercn.cn/c/2024-11-29/8403310.shtml
2.繁阳镇云路社区志愿者上门为残疾人理发云路社区助残理发志愿服务队伍由社区志愿者组成,针对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和生活贫困的实际,为社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受到残疾人的好评。 家住云路社区十三道门的方杏香老人今年81岁,因身患中风后遗症瘫痪在家,行动不便,基本生活不能自理,每次理发都很不方便。社区助残理发志愿服务队得知后,及时联系到方...http://fc.whxf.gov.cn/Home/Content/?Id=22985&ClassId=6740
3.80后残疾小伙成立志愿团4年免费为2.5万人理发4年来,江西南昌市进贤县30岁残障小伙季亮成立志愿服务团,免费为老人、小孩、残疾人等25000多人次理发。 1989年,年仅4岁的季亮被蜜蜂蛰伤了右脚,因家里穷,无钱治疗脚伤,季亮的右脚落下病根。他的右脚至今无知觉。 初中毕业后,季亮外出务工,却因形象不佳多次被拒。他无奈地说,“右脚不灵活,左右腿大小、长短不...http://3g.sdchina.com/show/3287609.html
4.理发活动方案大全(共5篇)项目办 年3月9日第2篇:理发活动策划方案关爱残疾人,从“头”开始公益理发活动策划方案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社会公益力量对残疾人的关爱,同时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价值观,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气,将爱心传递给我院残疾病人,榆林崇尚理发店决定在我院举行义务剪发的...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05710804.html
5.免费理发修理电器……禅城首个残疾人志愿服务站开放免费理发、修理电器、讲解惠残政策 禅城首个助残志愿服务基地载体 正式建成开放 12月3日,禅城区残疾人志愿服务站暨禅城区残疾人自助互助服务站揭牌活动在祖庙街道塔坡社区举行,来自企业、爱心组织的多支志愿者队伍齐聚一堂,为残疾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助残服务。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532818
6.他们是宁夏的“张海迪”8月7日,在托养中心一楼大厅,徐海侠挤出空闲时间为残疾人理发。“‘徐妈妈’理发技术好,还很温柔。”听说“徐妈妈”今天要为大家理发,很多人赶来排队等候。“托养中心的残疾人都喜欢我,更喜欢让我理发……”提起他们,徐海侠满怀柔情。理完发后,她又在楼道里不停地穿梭,在阳光工坊编织组,指导残疾人刺绣、勾鞋...https://www.nxnews.net/sz/zl/2022zl/nxcjrlhh/202308/t20230815_8348487.html
7.助残工作总结(通用10篇)中山门街道组织的活动得到了所有社区及驻地单位的`积极响应。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新城区第二医院为残疾人义诊,免费量血压。xx开诚大药房免费为残疾人发放药品。蒙妮坦美容美发学校为残疾人免费理发。在社会为残疾人服务的同时,残疾人也为过往行人免费修鞋,聋哑人为群众免费画像,展示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风采。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gzzj/20210407153706_3418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