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物寄生虫学的分类、生活史、危害及动物寄生虫病学的症状、病理变化、防治等知识
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如下:一理论:依次讲授现代免疫的基本概念;家畜、家禽机体的免疫系统;抗原、抗体、补体系统;免疫应答;变态反应;抗感染免疫;免疫防治等。二、实验:设计了凝集试验、沉淀试验、溶血试验、病毒的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E-玫瑰花环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12个训练项目。
本课主要的教学内容如下:一、理论:兽医微生物学涵盖了细菌学、真菌学和病毒学三大部分。主要讲授兽医微生物学的发展史,研究方向及前景。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感染与致病机理及简单病例防治,微生物基本实验中培养基的配置、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的形态学鉴定等操作技术。各类微生物及其重要病原体的生物学基本特性、致病机理和诊断方法等。真菌的形态学分类及生物学特性,真菌的致病性和诊断与防治。病毒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动物常见致病性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培养特性、致病特点和诊断方法。
课程主要内容如下:一理论:依次介绍手术基本操作;常用外科手术;损伤;感染;肿瘤;风湿病;眼病;疝;直肠及肛门疾病;泌尿及生殖器官疾病;蹄病;皮肤病等。二、实验:设计了剖腹产手术、瘤胃切开手术、去势手术、肠管断端吻合手术、气管切开术、局部麻醉、护理术等十四个项目。三、实习:设计了动物的接近及保定、卷轴绷带的打法、化脓创治疗、猪的去势手术、猫狗绝育术等五个项目。
动物传染病学是介绍家畜、家禽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方法的课程,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之一。本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家畜传染病防制的总体原则、家畜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性,以及预防和消灭除染病的一般措施,各种动物传染病的分布、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等。为将来从事畜禽疫病的防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一、疾病概论、变性、坏死、代偿、组织和器官的适应、损伤的修复、充血、出血、血栓形成、梗死、贫血、休克、黄疸、水肿、脱水、酸中毒、缺氧、炎症、败血症、肿瘤、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等方面的内容。二、充血、变性、各种炎症和多种肿瘤大体标本及病理组织切片标本观察。病死禽、猪、兔等病理剖检诊断技术。三、病死鸡、猪、兔(牛羊犬科动物)等尸体剖检及病理综合诊断技术实训。
本课程主要内容如下:一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各系统疾病、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三个大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泌尿系统疾病)二、实验:主要开展特殊治疗技术训练—瘤胃穿刺、瓣胃穿刺、腹腔穿刺、动物导尿术、瘤胃液的采集与检验、牛胃内金属探测及吸取、反刍兽单纯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与治疗、家畜支气管炎的诊断与治疗、动物尿路结石的诊断与治疗等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如下:一、理论:一方面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的相互作用规律,另一方面研究作用与各器官系统的药物及病原体的药物。二、实验操作:学习兽医处方的开写方法及常用药物的配制;给实验动物应用同类的药物,观察每种药物的作用应用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本课程主要内容如下:理论部分包括家畜内分泌学、母畜生殖功能的发生、发展与调节、受精、妊娠、分娩、繁殖辅助技术、妊娠期疾病、分娩期疾病、产后期疾病、母畜科学;实验部分包括性腺的组织学观察、超声诊断、妊娠诊断、剖腹产手术、精液的品质检查、乳房炎的实验室诊断等内容,另外设置了动物医院及奶牛场产科实习内容,作为课外实践,根据奶牛场实际生产周期及所遇临床病例灵活安排。
动物医学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具有硕士学位5人,其中4人毕业于211院校,“双师型”教师8人,实践能力突出,师资年龄结构合理。自2012年以来,动物医学专业教师主持省级科研课题6项、主持市校级研究课题26项,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5项,获批专利14项,获得市级科技成果奖励1项,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
动物医学专业实验室,使用面积507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00多万元。校内实训基地设有动物养殖场、辽东学院农学院附属动物医院两个实习基地,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37万元。为满足专业发展需求,新成立兽医研究所与辽东蜂业研究所。校外实训基地18个,可充分满足教师科研与学生校内外实验实践要求。
动物医学专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2016年批准为首批辽东学院创新创业示范专业,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自2013年以来共指导学生各级创新创业项目40余项,其中省级项目8项,参加辽宁省动植物标本大赛20人次,荣获一等奖14项,二等奖6项。为满足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动物医学专业新建省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个,校级基地1个,学院动物养殖基地也在改扩建过程中。
近年来,动物医学专业立足辽东经济社会发展,专注辽东养殖特色,重点在辽宁绒山羊、辽宁黑猪、大骨鸡、熊峰养殖及疾病防治等方面开展科研及服务地方工作,积极响应辽宁省政府号召,先后在宽甸、凤城、东港等地开展科技特派工作,共有7名专业教师先后担任科技特派员、科技副乡长等职务。在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采用“3+1”培养模式,与企业进行合作办学,进一步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