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战式烦恼:“成年人的爱情死于北上广”
嗨,大家好,我是乔。
这两天,#肖战朋友圈#上热搜了。
开始以为是他发的什么内容被曝光,
点进去才发现,
他在聊自己的朋友圈:
曾经,满屏都是帅哥靓女在游山玩水。
现如今,
画风突变,
都在晒娃……
原来,这个帅到一出现,
就挑战了易烊千玺地位的男人,
也有被催婚的烦恼,
也有“同学会”焦虑。
01
那些崩溃的北漂瞬间,皆因孤独
跟着热搜按图索骥,找到了最新一期《我想和世界谈谈》。
几位卡司来头不小,作家七堇年,米果CEO马薇薇,北大学霸刘媛媛。
都是修炼成精的小姐姐。
不过肖战也没怵,一个话题足以引起共鸣,打开话匣子:北漂经历。
背井离乡,独自来到大城市,车水马龙的喧嚣之中,北漂青年的词典里没有“容易”二字。
无论现在的他们怎样光芒万丈,都曾被生活无情吊打:
曾获《超级演说家》冠军的刘媛媛,显然没有赢过办公室里更强势的小姐姐。
每次分配任务,好活都被抢走,留给她的都是没人愿意做的事情。
刘媛媛第一次感受到了人际上的压力:
“大城市的人难道都这样吗?”
那时候的她,下班回到出租屋,觉得人生都是灰暗的,还要看着室友带男朋友回来撒狗粮。
坚强犀利如马薇薇,也曾经自己一个人站在浴室里,对着爆水的浴头,打着伞,眼泪也一起夺眶而出。
还有一次,她喝酒回来,在家摔了一跤,动弹不得。
干脆原地睡了,顾不上腿已经肿到老高。
每一个画面都写尽了独居女性的心酸。
年少成名的七堇年也不容易,随着大流来北京。
结果,随便进一家漫咖啡,隔壁桌都在谈着几个亿的项目,亲眼见证“比你漂亮、比你优秀、比你有资本”的人比你还努力。
这样的环境让她陷入了自我怀疑。
焦虑与迷失之中,决定回了成都……
肖战,在重庆做了一年设计师的工作后,机缘巧合,23岁那年只身来到北京。
当时的他,脑海里就一个念头:我已经毕业了,不能再跟父母要钱花了。
于是,一个人扛着房租和日常花销,北漂的第一个难题来自实实在在的物质压力。
回头看看他们回忆的北漂“血泪史”:
东西坏了没人修,自己倒了没人扶,委屈无处倾诉,压力无人分担。
把所有的难概括起来,离不开两个字:
孤独。
02
在矛盾中自洽
有人把现代年轻人的孤独划出了等级:
从一个人逛超市,到一个人做手术,看着都很悲催。
若说孤独最好的解药是找个人陪,可不经意间,单身人口就破了两亿大关。
年轻人就是这么矛盾。
日常讨论孤独,谴责虐狗行为,渴望恋爱,却依旧孑然一人。
直到最后爱上了孤独。
在《脱口秀大会》上,王建国金句控场:
“我非常喜欢孤独,只有孤独让我感到平静,安全。”
在我的心里,我一直是那个守墓的人,这个世界就是我看的坟。
年轻人也相信爱情,只是,维护自己的内心秩序似乎更重要。
一部分人的爱情死于“自杀式单身”:
恋爱败给日常发作的“社恐”,不接触人,也不让别人踏足自己的世界;
还有一部分人在日常恐婚:
他们怀疑爱情,长期的单身弄懂了一件事:
“反正他们都不爱你,也照顾不好你”。
那还不如取悦自己,需要的陪伴,毛孩子就能给,而且不会被辜负。
还一部分硬核青年的爱情死于他杀——工作。
肖战也被妈妈催过婚,这种时候一般明星会给几句官方理由:
事业在上升期;
个人问题不着急;
我不想将就。
肖战的回答不一样,但最有说服力:
妈妈,我现在谈恋爱,等于失业。
这段被我闺蜜怒赞:
就喜欢这种拎得清的偶像。
马薇薇的经纪人,硬生生把约会挪到了早餐。
不是“喝早茶”,真的就是油条和鸡蛋。
最有意思的是嘉宾们的反应:
肖战脱口而出:“浪漫”。
七堇年觉得:“倒是能看出情侣的勤奋度是否匹配”。
果然,有相同经历的人才能更好地互相理解。
这就是最真实的北漂青年。
一边孤独,一边推开了爱情。
“间歇性想恋爱,持续性想发财”。
受伤的时候,躺在原地发誓“什么都不要了,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好”;
难过的时候,想着要是有个人陪该多好。
可是等自己满血复活,便丢掉所有佛系:
“老娘只想赚钱。”
边丧边燃、跌跌撞撞,却也找到了平衡点:
既然工作比爱情更可控,就先长点本事。
有能力照顾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别人。
钱多了,爱才更纯粹。
更重要的是:
大城市里优秀的人那么多,真爱等得起,反正大家都单身。
谁都别将就。
03
世间的好,向下不兼容
曾经,最时髦的话叫:“逃离北上广”。
苟且地活,不如潇洒地走。
现在的年轻人都在感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
肖战有段话,说进许多北漂人的心里:
回家之前,他想的是先给父母一个大拥抱,再找朋友把酒言欢,不醉不归。
可这一切“太理想化”了。
当你适应了大城市停不下来来的快节奏,到了家只会觉得:
被困住。
大城市的吸引力在于有趣。
你也许孤独,但不会寂寞。
历经繁华,就会明白,美好不能向下兼容,除却巫山不是云。
也许你不能几年之内就拥有一套房,但是能长不少见识。
人文的渗透,让人着迷。
一旦经历过,就回不去了。
“北漂回老家不稀奇,但刚漂两个月就走的,只见过一个。”
这位朋友17年一毕业就进入头部互联网公司,拿全寝室最好的offer,月入过万。
结果,大厂的日子不好过,一次赶项目,连续三天加班到凌晨三点。
这件事成了导火索,他毅然决然回家乡,开艺术培训班。
房子是自己的,没什么成本,每天就给学生上上课,轻松月入两万,比在北京挣得还多。
只是渐渐他发现,“上课,打游戏,叫外卖,数钱”,这样看似安逸的生活,也很难捱。
因为没人能交流。
曾经的玩伴,都在大城市打拼,忙着工作,无暇叙旧,身边的人不懂他们的想法和生活。
一群人围着你,却没有一个人能聊进你心里。
这种孤独,更为致命。
他说不出来。
年后,他再次杀回北京。
失去了应届优势,进了家初创公司,工资跌回了8000元,人却活力满满,干劲十足。
好消息是,工作干得不错,顺利晋升。
这届年轻人,不怕苦不怕难,错了也敢回头。
怕的只有“云层深处的黑暗,湮没心底的景观。”
更不想困在经验里,“如此生活三十年”。
所以,他们更愿意用前半生去经历别人没经历过的。
等有天累了、拼不动了,再去经历别人正在经历的,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