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原属创办于1985年的同安第十五中学(后更名为厦门市马巷中学),1998年升格为职业高中兼办初中,2006年以“厦门市马巷职业技术学校”名称独立办学,2008年取得独立法人资格,2009年更名为“厦门市翔安职业技术学校”至今,是翔安区唯一的公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15年7月,翔安区与厦门市教育局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委托厦门工商旅游学校管理翔安职校,加挂“厦门工商旅游学校翔安分校”的牌子。学校自办学以来,已为社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各类实用型人才。学校是教育部第二批国防教育特色校、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达标校、福建省首批省级平安校园、福建省第三批“1+X”证书试点学校,是厦门市第二届文明校园、厦门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厦门市宪法教育基地校、第二批厦门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厦门市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厦门市首批现代学校制度示范学校创建校、厦门市首批现代学校制度示范学校、厦门市示范家长学校、厦门市垃圾分类示范学校,是翔安区城乡共建先进单位、翔安区先进党组织、翔安区教育系统先进党组织。
学校现有校区地处厦门市翔安新店文教园区,占地面积80亩,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现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动漫、旅游服务与管理、物流服务与管理、建筑装饰、建筑工程施工、数控技术应用、汽车维修、工艺美术、电子商务、幼儿保育等11个专业。先后建立了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汽车应用与维修、物流、建筑装饰、旅游管理与服务、幼儿保育、电子商务等8个实训基地。实训设备总值648万元。学校现有37个教学班,在校生达1885人。现有教职工129人,专任教师105人,研究生学历5人,其中正高级讲师1人,高级讲师11人,讲师8人,“双师”型教师6人。省级劳模2人,市级名师1人,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7人。
近年来,学校强化内部管理,重视内涵建设,全校师生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加强党建引领,提升政治思想水平
二、推进“三教”改革,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三、对接区域产业,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学校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的办学思路,自觉主动对接翔安区“5+6+N”产业体系,在专业设置和技能人才培养层次上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翔安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布局调整的需要,学校逐步形成“一体两翼四驱”(“一体”,即做强做实公共基础课程,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两翼”即发展建筑和文旅特色专业群;“四驱”即形成四个专业方向群:信息技术(含人工智能)、商业贸易、机械智造(含飞机维修)、幼儿保育)的专业建设布局,逐步形成了学校独具的专业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近6年来,学生参加市级以上技能大赛获三等奖以上奖励67项次(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1项)。
四、推进产教融合,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乘着厦门职教创新高地建设的东风,学校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走上制度化、规模化轨道。目前分别与厦门海铂物流、优优电商、翔安悦华、鸿马汽修等20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建设了一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提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水平;先后与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校联合开办“3+2”专业;同时,主动融入、积极参与福建省职教学会、福建省中职党建研究会、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联盟、厦门市中华职教社、翔安区校企合作联盟等学会、行业协会。
五、实施爱的教育,提升立德树人水平
六、完善后勤保障,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学校依托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对标福建省“双高”中职学校建设标准,积极融入厦门职教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全面加强了基础能力建设。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规划,我校办学规模6000人、占地191亩的内厝新校区正在建设当中,将于2023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同时,争取多方支持,积极申请将现在学校所在地(新店新兴东路8号)的校址建设成为翔安区公共实训基地和技能培训基地,学校将围绕公共实训和技能培训两大功能,重点突出失地农民、失海渔民和翔安辖区内企业员工、行政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等的技能培训,以满足未来我校及其它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实习实训和社会公共实训、技能培训的功能需求。
奋发有为行如风,跨越发展势如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前进中的翔安职校,正积极融入厦门职教创新发展高地建设,以创建省级文明校园为抓手,对标福建省“双高中职学校”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把翔安职校建设成为培养优秀技术技能人才的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基石,办好学生喜爱、家长满意、社会放心的特色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