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12月,原本以为今年可以过个“太平年”了,因为前年去年今年,市教委都已三令五申,几乎是重拳出击,规范小升初的招生,特别是要求民办初中不得收简历、证书,各种民间的学科竞赛获奖证书也不能作为学校录取的依据。但就在最近,针对小学生的学科类竞赛又卷土重来,引发教育行政部门再度紧急“灭火”。
被叫停的竞赛,真的会绝迹吗?是继续野火烧不尽,还是换个马甲又死灰复燃?
一问:证书是学生“标配”吗?
无独有偶,记者在连日的采访中遇到两位知名培训机构的负责人,他们的观点十分一致——在报班之前,家长一定要有定力,切忌人云亦云。“十几年前,我在做奥数老师时,只有凤毛麟角、天资聪颖的孩子在学奥数。现在,当身边大部分孩子都开始学奥数时,说实话,出头很难,这时家长就要想清楚,孩子是否要加入竞争,还是换一条路走。”曾创办了学而思,现为乐学教育掌门人的曹允东坦言,当今孩子面临的竞争压力显而易见,家长绝不能人盲目跟风报班,而是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优势,作出选择和判断。他自己11岁的大女儿,如今课余除了学编程,还跟着大学生一起研究自然科学课题。
“我搞了近40年教育,真的反对全民奥数。”上海乐在四季教育培训中心校长乐佩芬遇到“牛娃”无数,而近年来在和学校的沟通中,她发现学校对好学生的评判标准已不局限于奥数证书。例如,有的学校则对学围棋的孩子青睐有加,认为棋艺精湛的孩子有定力、做事专注、抗挫力强。学生在科技类活动中的优异表现,英语演讲和小品表演中展示的能力,在学校活动中的组织和管理经验等,其“含金量”不低于学科竞赛证书。面对形形色色的比赛,家长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将证书作为唯一的终极追求。
二问:竞赛为何屡禁不止?
四年级男孩小欣的妈妈说,用这两天时兴的话说,自己曾经是“佛系家长”。身为医生的她工作忙碌,觉得自己和先生从小读书就没让父母操心过,因此,孩子的学习自然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加之小学对口入了公办名校,似乎没有理由焦虑。然而,二年级下半学期开始,眼见着要到了传说中的“三年级分水岭”,她这个“佛系妈妈”坐不住了。邻居告诉她,对口公办初中不灵光,所在的又是人口大区,要拼区里几个民办初中,现在不未雨绸缪,将来就希望渺茫,没有一些漂亮的获奖证书傍身,心里总归不那么踏实。小欣妈妈告诉记者,想着夫妻俩一个医科一个理科背景,他们选择了奥数作为主攻方向。如今,一年多下来,孩子今年进了一次复赛。辛苦归辛苦,成绩如何也未可知。她坦言,生怕一个懈怠,一个疏忽,没有给娃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校内校外一起拼,孩子的压力自然就很大了。奥数和校内数学并不完全接轨,孩子在做校内数学时,计算错误频发,而且喜欢跳步骤做,没少被老师扣分。但在她看来,竞赛也好考试也罢,是相对最公平的选拔方式,“如果民办学校没有录取我的孩子,而是录取了另一个得奖等第高的孩子,我们也输得心服口服。”
“既然有选拔,就一定会催生出各种培训,这并不是禁了哪几个杯赛、哪几证书就能完事的。”一名公办小学老师坦言,由于学校教学紧扣教学目标,一些家长横向比较,觉得自己孩子比起别的民办小学学得难度浅了,逐渐形成了“功夫在课外”的风气。而除了比拼学科证书,有些家长已经将“素鸡”(即“素质教育技能”)提到了同样重要的位置,马术、芭蕾、冰球等“新贵”证书和奖项,也成为家长们新的追求。
三问:规范竞赛难在哪里?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规定幼升小、小升初不能看竞赛证书,但只要有择校存在,就有择校的工具存在,禁止了竞赛证书这个工具,就还会弄出其他的工具。还有的学校会说,没有说要看孩子的证书啊,是家长自己要拿来的,你说看了,我说没看,怎么监管?因此,证书多、竞赛滥,根源还在于择校热,而择校热的背后又是优质教育均衡性还不充分,只有抓住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牛鼻子,才能缓解家长的焦虑。
四问:禁赛等于减负成功?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科类竞赛也不是单纯地“一禁了之”,禁赛并不意味着减负。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说:“学科类竞赛也要作一定的区分。我的观点是,针对小学生的数学竞赛必须停办。以奥数为例,它不是坏东西,反而是有益的学习,但必须克服低龄化、大众化和功利化。奥数不适合小学生,不适合大多数学生,只适合初中少部分孩子,是少数有奥数天分孩子的游戏。现在民办初中招生或明或暗都会以竞赛特别是奥数名次为录取的重要选项,这是错误的。”在张人利看来,教育行政部门要出手干预、叫停的不是所有的学科竞赛,而是那些违背教育规律、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竞赛。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减负也就水到渠成了。
奉贤区思言小学校长朱权华认为,要变事后举报查处为事前监督到位。每学期初,培训机构应当向教育行政部门上报竞赛规划,哪些该办,哪些不该办,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同时,对培训机构的日常教学也要加强检查和评估,对违规的竞赛要坚决地叫停直至取缔。
新民晚报记者陆梓华王蔚
【记者手记】择校不息,竞赛不止?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丰富人生,而不是期待孩子在各种竞赛中脱颖而出。这个跷跷板如何平衡,其实许多家长也是心里有数的,只是在花花绿绿的“获奖证书”面前,往往会把持不住。
在采访中,记者明显感到一个悖论。一方面是家长的焦虑,为在培训机构报不上名而焦虑,为杯赛考不出好成绩而焦虑,也为孩子背负沉重的学业负担而焦虑;另一方面又会在各种场合大骂培训机构和竞赛“坑人骗人害人”。有些家长甚至因为身陷这样的悖论而似乎出现了人格分裂。
怪谁?教育行政部门一肚子苦水——禁令一而再再而三,几乎到了要扬汤止沸的地步,家长对培训机构和竞赛仍趋之若鹜。培训机构也满腹委屈——我们靠市场生存,只要在法律框架内的行为,行政之手有必要伸得那么长吗?家长和孩子更是忽而亢奋忽而无奈忽而一声叹息,“择校还得看竞赛”,这个理由既冠冕堂皇以切中要害。
法规、政策、市场,不可能永远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吧?
新民晚报记者王蔚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xinmin.cn2024AllrightsreservedTech-vm-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