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刷锻王、我有一双勤劳手、凡事讲理小达人、自学小能手……”近日,南京市中央路小学一年级新生收到了学校精心准备的一份“入学适应支持手册”,还配有该校二年级小朋友录制的“开箱视频”。
四川省阆中市民族小学学生制作雕版印刷作品。王玉贵摄/光明图片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泗安镇实验小学学生带领幼儿园小朋友学习国学。王徐超摄/光明图片
安徽省合肥市莲花小学学生用毛笔书写一年级新生入学通知书。袁兵摄/光明图片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第三实验小学学生参加足球训练。新华社发
1.软性“破冰”,减轻换环境的不适感
北京市朝阳区一位幼儿园大班家长表示,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担心最多的还是孩子的学习:课堂环境能否适应、作业能否按时完成、学校作息安排能否适应等,因此他为孩子报了幼小衔接班。
“上了小学,就要戴红领巾了”“上学不是一直坐在教室,课间操也好有趣”……对于四眼碶小学樱花校区的不少一年级“小萌新”来说,“上小学是什么”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已经有了朦胧的认识。据介绍,每年四五月份一年级新生报名时期,学校都会面向李惠利樱花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和家长们举行校园开放日活动。跟着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学校,观看哥哥姐姐的课间操,聆听一年级的课堂教学,跟一年级的老师和哥哥姐姐互动,让自己“准一年级新生”的身份感变得更加鲜明。
“对,这是卫生间,你怎么找到的?”“有个小人,代表男生、女生。”“真聪明,给你盖个章!”……打卡、盖章,校园“定向越野”活动是四眼碶小学每年新生的“破冰课”。新生们每人手持一张任务卡,在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的帮助下,以游戏闯关的方式来熟悉校园的各个角落。“这样一天下来,孩子们结识了不少小伙伴,觉得小学生活还是蛮好玩的,对学校的整个环境,教室、厕所、操场也熟悉了。”林敏说。
齐正衣冠、行拜师礼、朱砂启智、师赠学礼、开笔破蒙、谢父母恩、结对入学……这是黑龙江省桦川县八女英烈冷云红军小学一年级“小红娃”的入学第一课。据校长鲁伟焱介绍,在开学第一课上,一年级的“小红娃”与年龄相近、容易沟通和交流的二年级哥哥姐姐结成“红娃助学帮帮队”,哥哥姐姐们一对一为他们介绍一年级的学习生活特点,以他们的亲身经历为“小红娃”现身说法、答疑解惑。之后,“小红娃”们再在二年级义务讲解员引领下参观冷云纪念馆及校园文化,初步了解学校的校容校貌及学校红色文化,为快速融入新环境、投入新的学习生活做准备。
2.“五育并举”贯穿衔接课程,成为“双减”后新特点
面对人生新阶段、新环境、新校园,哪方面“适应”最重要?
林敏表示,针对此年龄段孩子们心理、认知特征,在教学上??尽可能采取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形式。“例如语文课上,对于简单的汉字,老师在白板上画甲骨文让学生猜测,让学生体会汉字的变迁;课中操、猜字谜、开火车、角色表演等游戏活动也是课堂常态。科学课上,老师让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体验,还穿插‘科学阅读’‘科学小魔术’等内容,引导孩子们自主探究。”
在习惯养成方面,四眼碶小学精心选择了八本绘本。如《大卫上学去》这个绘本,将早睡早起的生活作息、能主动喝水、学习保护视力的基本方法、注意卫生、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规的基本要求等育人要点融入,课堂教学中,老师围绕着绘本,开展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编一编、演一演等系列活动,结合故事中大卫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们理解并学习遵守规则,督促提醒小朋友养成各项好习惯。
“在一年级的菜单课程设置中,我们根据需求开设了田径、舞蹈、创意童画、经典诵读、故事欣赏、数学思维、硬笔书法、软笔书法、中国象棋等十余门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来选择课程,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展示特长的机会,让他们的校园生活更加多元。”林敏介绍。
3.“静待花开”,父母一定要有好的心态
“为什么要报衔接班?主要因为周围的人都在报,小孩假期也没什么事,就想报了去看看。”面对身边家长“提前学”的“抢跑”压力,家长吴刚(化名)选择了让孩子在衔接班学拼音等知识。“以前还好,不太焦虑,读读赵石屏《孩子要上一年级》之类书籍做做准备。但到了马上要上一年级的那个暑假,突然焦虑起来。我个人感觉在衔接班学的效果并不太理想,作为家长有点着急,甚至导致亲子关系有些紧张。”
名目繁多的“幼小衔接”“预科”班,究竟有必要上吗?需要顾虑“大家都上我不上,课堂孩子跟不上”吗?
“从孩子的成长规律来讲,我们不倡导提前学。为什么特别强调零起点入学?因为超前学不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可能还会有害。孩子以后进入小学,应该跟着学校老师的教学计划走,这种‘跟上’需要适应。但如果提前学了,老师开始讲他其实就是重复学,最后即使学得好,并不能代表他的学习能力好,有的提前学的孩子还有可能产生厌恶学习的情绪,这样完全得不偿失。”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钟晓琳表示,“此外,幼小衔接班的师资问题也需要重点考量,是否有教师资格证,水准是否够专业,都需要警惕。”
“如果选一句话给新生家长,我更想说‘静待花开’,”林敏表示,父母一定要有好的心态,孩子潜能是很大的,即使一年级会有不适应、学不会,到了二三年级可能很快能够赶上,没有必要去揠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