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小学收费为什么那么贵?孩子们到底能学习到什么?
去年,武汉市有11.5万小学生入学,以每年递增1W+的速度,2019年约有13万准小学生在面临入学、择校的问题。
现在的私立教育跟二十年前的完全不一样了,很多家长认为教育不仅是一种投资,更是一种服务。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奢侈品,是精神层面的享受,不是必需品。教育这个行业就是满足“永远不够”的平台,私立教育就是满足更高的需求,从这个角度看,公立教育远远比不上私立。
以上的三个问题,并非是社会普遍问题,而是圈层以内对教育资源偏好抉择。公私之争、私立的利弊,其实是具备择校的能力,愿意为教育消费买单的中产阶级最关心的问题。
一、公办小学与民办小学
01公立好,还是私立好?
“私立学校”、”贵族学校”、“名校办民校”等统称为民办学校。
民办教育之初是廉价的,针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解决“有学上”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对教育消费的观念发生变化,他们为孩子选择学习和生活环境更好的全日制寄宿学校,这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公私教育的私立所指。
公办学校,也就是完全跟随国家教育大纲,一门心思向着高考,“应试教育“的代名词。
民办学校,分为“公办民助”和“纯私立”。公办民助是政府100%持股,换汤不换药,以教育大纲为主,走国内高考路线;校名中含有“外国语”的私立学校,则是以培养孩子出国为路线,教材自主设计,同时设立非国际班,孩子同样能参加高考,其实是一种双轨制;特色的私立学校,如格鲁伯、大方,以国学为特色,教材是自行编著,是完全超纲的,这样的孩子如果不能出国,一样要融入大环境,参加高考。
目前大部分的民办学校是九年一贯制,也就是说,要不选择高中就出国,要不就是回到中国教育体制中准备参加高考。
武汉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武汉睿升学校、武汉市外国语学校美加分校、武昌实验寄宿学校是为数不多的十二年一贯制的民办学校。
公私之争,并不在于简单的总结为师资力量的对比、应试素质教育的区别、以及师生关系的不同。
有人说,公立教育正在被悄悄架空,到最后很可能变成水平低下的老师和没有选择能力的学生聚集地。这多少有点危言耸听,至少在武汉,2018年市基础教育统计,小学有698所,其中民办学校32所,占比仅0.05%。在目前的形势下,公立学校依然是具备规模效应,优秀的生源以及名师集中在公立学校。这是公立学校的优势所在。
公立名校——武汉外国语小学,2019年小学部拟面向全市招收新生240人,由报考人数过多,拟对参加现场面谈和游园的总人数控制在6000人。也就是说,在经资格审查后,报名人数超过6000人后,还需要摇号才有资格游园。而在此之前,对于游园人数没有限制,外小的报名人数是过万的。2018年的外小录取比例为1:45。
公立好还是私立好?最终家长追随的还是“教育品牌”。
02私立学校好在哪里?又有哪些不好?
把私立学校想象成一个商业教育机构,私立学校的好在于“机构教育能让每个人都快乐”。
首先,私立学校能提供家长需要的教育服务。你要孩子考上名校,我就全力以赴帮你达到目的,你情我愿,效果显著,每个人都快乐。
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的准意见》中城市小学的师生配比为1:19,但是实操过程中,武汉公立小学的师生配比上是1:45左右。而私立小学施行小班教育,一般不会超过20人。武汉海淀外国语的国际班、国际双优运动班小班授课制,中英文双语教学,师生配比为1:5。
上述是私立学校的商业逻辑,但是如果你认为出了很高的学费就能享受到私立学校高质量的差异化的教育产品,那可能你会很失望。因为我们国家的高端服务业还处于发展初期,高质量的差异化的教育产品还是比较稀缺的资源。
私立学校令人质疑的点还在于“教育情怀”与“盈利”的对立。在我看来,教育市场化的特点在于,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他们会根据家长的需求调整,只要有需要,就会有产品。比如双轨制的诞生,老牌的私立学校枫叶国际,在突出英语特色的同时,初小按国家规定开设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行中加两国高中课程计划相结合、相互认证的双语课程和双学历体系。
这是私立学校的灵活性。但会不会成为双面刃?教育是经验主义,对于整个教育机制而言,过于稳定会有惰性,而私立学校的整体发展不过二十年,武汉的私立教育更是新兴,在没有得到经验验证的前提下还是属于摸着石头过河。
在于你敢不敢当那个试验者?
03私立学校的收费为什么那么贵?
以下摘取了部分2018年武汉市民办小学收费标准。曾经,武汉枫叶国际学校,同上海惠灵顿国际学校、广州裕达隆国际学校等学校并称为中国六大贵族学校。
单从“贵“字来看,武汉已有不少私立学校收费标准高于枫叶,武汉海淀外国语学校的收费最高竟达到20万/年。
2017年,武汉市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27.26亿元,全市普通小学生人均一般公共预算为19836.60元,比上年的16812.67元增长17.99%。也就说每个小学生国家的财政补贴是1.9万元/年。
私立学校没有国家财政补贴,依靠收取学费维持运营。
在支出方面,私立学校会从公立学校挖优秀的老师,而吸引老师加入学校,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校优秀的教育理念,而另一方面也是私立学校能获取高额的收入。比如武汉外国语学校校长燕华兴退休后到美加分校当校长,华师一附中校长李水生退休后到武汉睿升学校校长。新建的光谷外校甚至聘请已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副校长19年之久的托马斯博士为国际校长,这也创下了武汉教育的一个新纪录——以美国现任大学校长身份,出任中国中小学校校长。
公私教育的选择非常容易受到周围圈子的影响。但是你认为你们家的孩子适合上什么?你以后想要你们家的孩子走什么样的一条道路?你们家的家庭环境和现状能给予他怎样的教育环境?所有的决定是结合自身的情况而来的,不要盲从。
二、武汉名校集团
基础教育大体分为三种:
纯公立,学习费用相对较低,完全依照国家教育大纲。比如:武汉小学、武汉育才小学、武汉市红领巾小学公办民助,其实是公转私。比如:武汉武昌实验寄宿小学、武汉红领巾国际、武汉市育才第二寄宿小学纯私立,有民办学校办学资格,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力,自主的人事。比如武汉枫叶学校、武汉光谷为明实验学校、武汉市外国语学校美加分校
纯公立和公办民助,政府100%持股。简言之,1相当于纯国企,2是国企下属单位,3是外企。
2015年,武汉名牌小学才只有五大派系,而到2019年已经扩充到十三大教育集团。
汉阳班子—钟家村系
硚口班子—崇仁路系、东方红系
洪山班子—广埠屯系、鲁巷系、华师附小系、武珞路系
武昌班子—实验系、中山路系、武汉小学系
汉口班子—红领巾系、育才系
光谷系
以称雄汉口的“育才系”为例子,连开十二所分校的超级“名校集团”。
武汉市“育才系”小学已经有十二所,“正牌”育才只有育才小学和育才二小。
黄孝河路上的育才小学,即家长们口中的“育才一小”,创建于1954年,是一所有着丰富文化底蕴、丰硕办学成果的一流名校,在省市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随后创建的育才第二小学,部分校领导和教师,就是来自育才小学。在江岸区,除了小学,还有育才幼儿园、育才中学和育才高中。后来,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打造“育才”品牌,两所教学质量高的“育才”小学,纷纷开设国际部和分校,如现在育才实验小学的前身为育才一小国际部,育才行知小学前身为育才二小国际部。2013年,4所“育才”品牌系列学校调整了校名,武汉市育才小学一分校调整命名为“武汉市育才家园小学”;武汉市育才小学二分校调整命名“武汉市育才怡康小学”;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二分校调整命名为“武汉市育才汉口小学”;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同安分校调整命名为“武汉市育才同安小学”。虽然都叫“育才”,但这些“育才”的学校如今都是独立的小学,与育才小学、育才二小并无所属关系,只是江岸区将优质教育品牌扩大影响力的一项举措。
从2008年起,武汉市教育局对各类公办学校收费项目及标准进行公示,赞助费被明确禁止,不少知名小学“分校”公转民,其实是因为生源过多,就是为择校生准备的。以前择校生和外来人口可以交赞助费读书,后来不允许收赞助费了,读书全免费了。武汉市就开始了一整批公转民,只有“民”了,将赞助费分摊成了学费,以学费的形式收钱。校名中带有名校系,并冠以“寄宿”的学校一般都是公转民助。
名校连锁化的背后有两大原因。一是名校所在地的政府,动因是为了大力促进自己行政辖区内教育均衡发展,减轻政府、学校、家长等各方的择校压力。二是名校校长,动因则是包括为了进一步实现个人的办学理想和为学校增加经济收入,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增加教职工的福利。“应该说,一所学校要办好,肯定更要有一位好校长。”他说,好校长要有好的办学理念、好的管理学校的能力、好的争取教育资源的能力。不过,当前好校长太少,并且过于集中,这是一个问题。
选择学校如同选择品牌,背后的操盘人也非常重要。一个好的校长往往也能让一个差的学校起死回生。比如武汉的北湖小学,虽然属于老牌小学,但早年间的口碑确实不属于“好”小学。近几年范永岁校长的带领下,教学质量和名气都提升了。不仅是数学学科带头人,还受聘为“长江日报教育智库”首批30位武汉中小学校长中的专家顾问。
三、“私立小学“扎堆的光谷
武汉主流的私立小学中,有11所都建在了光谷。民办教育集团为何青睐光谷这个“外码之乡”?
2008年,武汉市小学在校生41.9万人,幼儿园在校生12.6万人;2018年,小学在校生57.9万人,幼儿园在校生31.8万人。幼小阶段学生人数同比增加了65%。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的绝对数量仅次于武汉市本专科在校生人数。
2018年9月,光谷总人数168万,人口总规模成为全市第一,GDP、人口规模、人均收入等方面都在前位。便宜的土地,教育倾向的政策,而汉口本身的教育资源充沛,因此民办教育中的小学教育恰好弥补了光谷需求。
东湖高新区自建的第一所公立小学是光谷一小,2004年9月接收了第一批新生。对比老牌的优质名校,武汉育才小学始建于1954年,光谷的教育发展相差了大半个世纪。
2017年,光谷一小进入“中国最具影响力中小学百强榜”,排名30,一度反超了排名34位的育才小学。
2016年4月东湖高新区做的小学新生摸底调查,统计了这次摸底的结果,数据显示,新生计划招生4350人,而摸底平台注册人数达6348人,超计划人数1998人。
光谷基础教育资源与经济发展不匹配。
截止2018年底,光谷已经有28所自建小学,以每年平均新增两所的速度,也只能基本满足光谷人教育量的需求。
教育质的需求,往往是一种潜在需求。当潜在需求具有购买力时,它就成为市场需求;当市场需求拥有消费者支付意愿时,就成为显性需求。教育消费的理念发生变化,新兴中产要求为孩子选择学习和生活环境更好的私立学校。
光谷新区又恰恰满足了生源、消费两大条件。
“2005年,武汉外国语学校美加分校成立,是斯米克美加集团与武汉外国语学校合作合作兴办,截至2006年总投资达1.6亿元人民币。
2015年,武汉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成立,是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北京市海淀国际学校在武汉开办的分校,总投资近8亿。
2015年,武汉光谷国际外国语实验学校成立,是武汉东湖高新开发区为了引进国际人才而设立的一所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外国语学校,总投资6-10亿元。“
在2015年才刚刚开办的光谷外小,连第一批小学生还没有毕业,开放游园时也是异常火爆。学费6.3万/年(不含杂费),费用不斐,依然备受光谷人的青睐,不少妈妈为了争夺一个入校名额,提前把孩子送进下设的幼儿园,只为了预订席位。即使时这样,也只能保证幼儿园有80%能被直送进外校小学部。
应试教育并不是是中国或者亚洲人的专属,欧洲近代工业社会的兴起,社会急需大量人才,应试教育也是最快捷最高效的输出人才的方式,很多人会考试,上好学校,找好工作,过好日子。因此,在过去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个人命运也会跟随经济形势快速变化。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会考试的人越得势。
而现在更多的家长期待的理想教育孩是以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孩子们享受学习的乐趣,感受着成长的快乐,也接受挫折的素质教育。
公立教育是否等同于“应试教育”?私立教育的兴起,是否意味着公立教育被架空,意味着教育公平的流失?
至少现在看来,公立与私立现在不完全对立。私立学校中也有双轨制,而公立学校,他们在学校里开设了新的实验班,实验校,进行完全可以和国际学习、私立学校相媲美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有很多的公立学校,开始招收并非师范毕业但热爱教育在其他行业非常有能力的人才,进入到教学的第一线担任老师和班主任;还有更多的公立学校,开设了体验式、沉浸式,培养思维能力、质疑能力等等的新式课程……
光谷在于武汉是一个年轻的新区,作为一个外来人口集聚地,还没有既定的阶级结构,都在创造机会让自己的孩子向上流动。
而小学就是的一个起始点,既是向上流动的机制,也是向上流动的方式。国际学校、外国语学校等私立贵族小学就是人们去获取这些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