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给孩子选小学是整个幼小衔接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是很多家长在这一阶段都会有一些困惑,不知道该怎么选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无论孩子在哪个学校,只要认真学习,最后的结果也不会差。这种观点可以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好学校给孩子创造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及孩子的社交关系,是一般学校不能比的。
因此建议家长们,在给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可以参照以下七个原则:
准备好上岸了嘛!!!
原则一:特色原则
与中学相比,小学特色相对比较多样。家长们要结合自己孩子的兴趣和期望,尽可能让孩子的天分得到充分发展。
原则二:快乐原则
小学是孩子整个学习生涯中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它奠定了孩子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及身体基础等,但是不能因为它的重要性而使孩子失去成长的快乐。
因此,第一原则是快乐,如何让孩子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得到满满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原则三:氛围原则
小学阶段学习的基本上都是基础学科知识,孩子只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最后取得的成绩差距也不会很大,这与初中、高中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小学阶段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名校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是高于普通学校的,随之学生也要承担一定的压力,所以家长们也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尽量让孩子轻松、愉快的学习。
原则四:亲近原则
一位张姓家长表示,他家孩子在的小学,数学老师是自己的大学同学,关系也不错,因此小孩在上学期间得到很多照顾。
原则五:升学原则
在一些家长看来,小学上名校是为了顺利升入初中。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孩子属于户籍生,还有一些区现在的升学政策是对口直升。对于这些实行对口直升的区域,家长要留意它对口哪个初中。
如果担心初中派位到不好的学校,打算将目标定为民办初中,就应该早做准备,课内成绩好是不够的,可以多参加一些课外拓展和各类比赛,提前为升学做准备。
原则六:发展原则
家长选择小学,有时并非完全是为了小孩本人,也有可能为了家长自身发展的需求而主动择校。
有一位姓黎的妈妈,小孩一两年就要进行一次转校,而转校的目的完全不是为了孩子,而是家长本人是做保险的,希望通过孩子的转校,参加不同学校的家长委员会,认识一批家长,拓展自己的客户资源。
这种动机不纯、利益导向的择校行为,很容易伤及孩子,虽是少数人使用的方法,但家长们也要注意。
原则七:多元原则
家长都希望上名校,但什么学校是名校则难以说清。小学应该做好三种教育、培养三种能力。
这三种教育分别是素质、德育、兴趣,而三种能力分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方法。选择小学,应该从这三种教育和三种能力来综合考察。
那么,选择学校的误区都有哪些呢?
误区一:人家孩子都在名校,我家孩子也要上名校
误区解读:小学阶段家长作用最重要
专家观点:“这种心态是家长为了心理平衡、或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选择名校。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和教育资源的调配,逐步实现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如果实现了这样的愿望,家长就没必要舍近求远去择校。”
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家长作用最重要,与其盲目择校,不如家长练好教育“内功”。众所周知,小学教育,重在养成,重在身心健康。养成教育是让孩子在学习、生活、行为等诸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形成,往往是家长的作用更大。
与其我们费尽心机地选择学校,不如我们家长在孩子身上多投入精力,让孩子在这些习惯形成的过程中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只要我们家长真正能把精力投入在孩子身上,选择家门口的优质教育是明智的。
误区二:不选学习压力大的学校
误区解读:孩子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是必须的
专家观点:“孩子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是必须的,不能把个别孩子的个体情况当成普遍现象。每个学校都会遵循学生的不同阶段,制定教学规则并严格去执行。不要盲目听从学习压力的传闻,建议家长要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
现在有的家长一味追求让孩子做喜欢做的事情,学习是孩子必须做的事。应该先做好必须做的事,再做喜欢做的事”。
建议一:选择校风好的学校
选择一位有爱心、责任心强的老师,在小学阶段非常重要,这样孩子可以在满满正能量的引导下健康成长。
建议二:选择有文化传承的学校
选择有文化传承的学校,经过6~12年的循环,形成学校独有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有成功办学经验的学校则更应该受到家长的青睐。
建议三:选择重视家校合作的学校
现在很多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反映的是家庭教育出了状况。建议在小学的选择上,可以考虑重视家庭教育的学校。“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些学校开设‘家长学校’,定期为家长开课,加强家庭和学校间的联系,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建议四:选择重视养成教育的学校
重视养成教育的学校,也是家长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相对于重视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小学阶段也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