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训导出的精灵,比大熊猫珍稀,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配图由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提供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尹平平实习生于子悦
Lucky是真显老了,都有点走不动了。带着平亚丽在小区里转了几圈,回到家,Lucky赶紧趴回窝里,咕噜咕噜地喘粗气。趴一会儿就睡着了,一动也不动,一点声音都没有。仿佛家里并没有这么一只90多斤的大狗。
平亚丽是我国残奥会历史上首位金牌获得者,Lucky是她的导盲犬。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平亚丽就是在Lucky的引导下,完成了奥运场馆内的火炬传递。不少国人,都是看到了开幕式上的Lucky才知道,原来还有一种狗,叫“导盲犬”。
距离那辉煌的一刻,已经有8年了,Lucky今年已经10岁了。按照人类的年龄算,相当于是个60岁的老人了。多数60岁的老人,都退休了,而Lucky还坚守着岗位,守护着平亚丽。
不忍心再让Lucky继续服役,平亚丽去申请了新的导盲犬。申请都需要排队,一般都得排3年左右,而这就意味着“我们Lucky要成为退休返聘人员了。可是我看它夕阳红也红不了多久了。我的Lucky大爷诶。”平亚丽抚摸着Lucky的额头,心疼地说。
捉襟见肘的导盲犬培训基地
Lucky来自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这是中国最早开始培训导盲犬的机构,由大连医科大学动物行为学专业的教授王靖宇创办。
尽管国内研究那时还是一片空白,但在国际上,导盲犬的训导和使用历史已有200年。王靖宇翻阅了各国的资料,经过两年的摸索,在2006年终于培训出了中国第一批导盲犬,并于当年的5月15日,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批准下,成立了国内首家导盲犬培训基地。
“2008年在咱们北京办的残奥会,那活动、那组织、那安排……也许很少有人能够超越,但是我们多数残疾人要的不是残奥会,我们要的是让我们能在不求助于别人、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情况下,独立地出行。”平亚丽解释说。
自此,王靖宇开始招聘、培养专业的导盲犬训导员,还带队到台湾、日本、韩国去学习考察,引进他们的专家。甚至出钱派一名训导员到澳大利亚留学一年,专门学习导盲犬训导技术。可是,国际经验取回国并不好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无障碍建设比较完善,路况也比我们的要安全稳定得多。此外,对于很多盲人来说,掌握英语口令也相当困难,发音不准又会影响导盲犬的判断……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横亘在基地的面前:没钱。现在,培养出一只导盲犬的费用已经上涨到了15万元。目前基地一年开销在100万~120万元左右。可是,据基地办公室负责人梁佳介绍,一年最起码需要500万元,才能达到批量培训导盲犬的基础要求。
自创建以来,直到2011年,基地的经费几乎都是王靖宇自掏腰包。场地是大连医科大学免费提供的,连水电费都免了。可为了贴补,他还是连家里的房子都卖了。随着人们对导盲犬的认知度提高,2011年之后,逐渐有了社会捐款,可依旧是捉襟见肘:狗粮都是低端品牌;疫苗和用药也不能用见效快副作用小的进口药;训导员们的工作服都是轮流穿;连暖器都是今年才刚装上的……
王靖宇说他对不起这些狗,更对不起导盲犬的训导员们。基地刚创建那两年,全职训导员的月薪只有500元。现在,训导员们的月薪也不到3000元。应聘来当训导员的,都是特别有爱心的年轻人,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可到了婚育年龄,一个月2000多块的工资,实在不够养家糊口。基地成立至今10年间,离职的训导员超过70人,包括那名派去澳大利亚学习的。王靖宇说他能换位思考,谁也不怪。
坚守的导盲犬训导员
周圆算是训导员里的新人。她之前就是大连医科大学的学生,只不过学的是商业摄影。来基地的一次志愿服务让她决心毕业后抛弃本专业,来这里当训导员。那是她第一次走进盲人家庭,看到盲人妈妈的饮食起居,都要由她十岁左右的女儿照料完成。也就才二十出头的周圆对比起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潸然泪下,决心要培训导盲犬,帮更多盲人实现自立。
女儿做这样“不体面”的工作,爸妈当然不愿意。像多数爸妈一样,他们想让女儿毕业后回家考公务员。周圆也有压力,她也想靠自己的努力在大连站住脚,买个房,带爸妈离开本溪老家那个小县城,到大连来养老。
下班后,有精气神了,她就做微商。和在日本留学的朋友合伙,开了个小的代购店。每倒手一件,能赚十块钱左右。左一点右一点,每个月能多挣出1000多块钱。她在旅顺买了套小小的房子,2000多的工资再加上这1000多的外快,吃力地还房贷后,一个月只剩下千八百块钱,勉强做生活费。这个25岁的姑娘已经很久都没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或者化妆品了。
从基地创建之初,一直坚持工作到现在的训导员屈指可数,付明岩是其中之一。他是基地带出导盲犬最多的训导员。导盲犬的淘汰率高达70%,近些年训导技术完善,也最多只有45%的受驯犬最终能成为导盲犬。10年来,基地总共培训出来的导盲犬也就118只。其中,付明岩带出的导盲犬有20只之多。
付明岩之前在工厂打工,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导盲犬的节目之后,自己寻摸到基地来,要求当导盲犬训导员。那是2009年的事,他在工厂的月薪也不高,2000多元;可在基地当训导员,月薪只有500元。付明岩毫不犹豫。“热爱狗,毕竟是慈善,想为盲人做点有意义的事。”不善言辞的付明岩这么解释自己当年的选择。
七八年过去,付明岩已经不再是当年一时冲动的小伙子了。他成了家,年初刚有了孩子。妻子身体不好,全职在家带孩子,也没奶水。家里家外全靠付明岩,一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怎么够呢他只能下班之后,兼职开滴滴到深夜,这样每个月能再多挣出一千多块钱,给孩子买奶粉。
“当然想过走,也想过全职开滴滴,一个月起码能挣四五千吧,起码。干好了,七八千上万的也有。”付明岩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之前离职的同事,有个在大连开了汽车美容的店,现在生意很好,好几次邀他入伙,他想了好久,还是没去。“舍不得狗。”付明岩说。
“这些年,这么多同事都走了,对我们不可能没影响。”基地办公室负责人梁佳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在这里,再怎么做,可能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或者能看得到的未来。”梁佳说,所有留下的训导员,都彷徨过,也都动过离开的念头。“当年的同学,我们一样毕业那么多年,现在人家吃的用的穿的戴的……人不可能一点虚荣心都没有……”
“可说实话,所有的烦心事,等我们回到基地,看到这些向我们冲过来的狗狗,就全没了!”梁佳说,“上班虽然累,但真的很开心,每一天都充满期待。”她给《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看她和同事们的朋友圈,几乎每一条都是狗。虽然每只导盲犬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它们的训导员都管它们直接叫“我儿子”“我姑娘”。
“当你真正去盲人家看他们家里的环境,了解到他生活的困难,以及他对导盲犬的渴望,然后你再做对导盲犬的训练,教他们使用导盲犬的时候,你会心理压力很大。”梁佳说,因为一旦出任何闪失,都有可能直接威胁到盲人的生命安全。
幕后的爱心家庭
能够被训练成导盲犬的犬种比较有限,目前基本只有金毛犬和拉布拉多犬。为了让它们从小就能熟悉人类的家庭生活,刚出生的幼犬在基地长到45天左右,要送到愿意领养导盲犬幼犬的爱心家庭寄养到一岁,之后再把狗送回基地进行专门的培训。
为了迎接成成的到来,张佳然看了好多书,网购了各种狗食盆,做了很多准备,可成成刚到她家那几周,她还是几度崩溃。这只黑色小拉布拉多犬,把家里折腾得天翻地覆,咬烂了两双拖鞋和一双1000多块钱的靴子。家里的房子刚装修了没两年,每个墙拐角都被成成啃得破头烂齿。可张佳然夫妇从没有过怨言或后悔,他们精心地照料、驯养着成成,盼着它以后能成为盲人的眼睛。
汪东家寄养的凯撒和成成一奶同胞。汪东为更了解盲人的生活习惯,还好几次专门跑到盲人按摩院去跟盲人们聊天。
汪东曾是个医生,有洁癖,也怕狗。凯撒是女儿非要养的。凯撒刚到家里时,汪东嫌弃得不行,洗手洗得胳膊都过敏了。可没过多久,她就被凯撒的忠诚体贴和机敏征服了。连支付宝密码都改成了凯撒来到她家的日期,女儿知道之后问她:“妈!你不会以后连遗产都留给凯撒吧”
10月26日是成成和凯撒它们这窝兄弟姐妹的一岁生日。张佳然和汪东都给过得极为隆重,切蛋糕、炖排骨、煮寿面。按理说,导盲犬不允许吃人类的食物,可张佳然说:“不管了,马上就要回基地上学了,基地条件差,再让成成在家享几天福吧!”
10月30日,汪东如约把凯撒送回基地,以备开始正式的导盲犬培训。她抱着给凯撒带到基地的一大包玩具、零食,哭得不成样子。“当导盲犬对它们的损伤很大,它们这种狗的髋关节都是有先天缺陷的,我们凯撒要受罪了!”汪东说她真舍不得把凯撒还回去,恨不能当场掏出违约金带着凯撒扭头就走。可她也知道,凭凯撒的聪明稳重和反应能力,一年后,它必将成为一只训练有素的导盲犬。
“但现在科技都这么发达了,各种机器人啊智能硬件啊,盲人非得要狗带着才能走路吗”汪东不理解。
它们不光是一双眼睛
“我对自己的出行能力还挺有信心的。”90后盲人姑娘周彤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在导盲犬小杰进入她的生活之前,自己用盲杖也能上下班。现在手机导航当然很方便,也可以语音给人指路。“可这些都替代不了小杰。”
手机的导航也好,盲杖的探测也好,都反应不过来临时蹿过来的车,也没法细致到马路牙子和井盖等各种障碍物。“我之前经常被那种防止乱停车的墩子磕到腿,可疼了。”周彤说着下意识地揉揉迎面骨,“我们都说:用盲杖像蹬三轮,用导盲犬像开奔驰。能一样吗”
“大家还是对盲人的生活太不了解。”63岁的张建华是江西省第一位使用导盲犬的盲人,他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其实盲人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洗衣服啊、做饭啊,包括切菜。但有一样始终不行,就是出门。现在中国的这个路况,没人带着,盲人真的很难独自出门。”
有了小杰,周彤除了上下班,还能从北京的丰台区跑到东城区练瑜伽,和朋友一起吃吃喝喝。“对于盲人来说,独立出行这个能力是特别特别重要的,甚至可以算是人格独立的一部分。因为如果连自己出门都做不到的话,就什么都要依赖别人,就没有自我……”周彤有些激动。
平亚丽是1984年在纽约参加残奥会时第一次接触到导盲犬的,但她那时并不羡慕,甚至还有些奇怪地问牵着导盲犬的日本运动员:“你爱人不照顾你吗非要一条狗带着。”日本运动员笑着回答:“如果我想存点私房钱呢我爱人跟着不方便啊!”
“盲人也有隐私,更有独处的需求。”平亚丽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当年也曾有人考虑让人引领她传递火炬,可是平亚丽坚持要带导盲犬Lucky。有人问她:给你配个明眼人带路不比狗好吗她反问人家:“那我要是谈恋爱,他也跟我去吗”
平亚丽的盲相并不明显,之前出门,常被各种司机吼骂:“你瞎啦!看不见路啊!”“但我也不能在脖子上挂个牌子写着‘我是盲人’吧!”所以她尽量不出门。有了Lucky之后,人们看到平亚丽牵着导盲犬出门,知道她的难处,都会主动过来帮忙。平亚丽哪里都敢去了,也结交了各种朋友。“我感觉到自己和健全人的界限并不分明了。我不再像是过着一个盲人的生活了。”
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这么顺利。几年前,人们对导盲犬的认知还不够,很多公共场所和公交车都不让导盲犬进。有的饭馆老板看到Lucky就指着门外大喊:“出去!”还有公交车司机甚至用门夹Lucky的爪子以防它上车。甚至有警察把Lucky当恶犬抓走关起来……“别提了,那几年,一天打架5次都到不了天黑!”平亚丽带Lucky的8年来,娘儿两个都没少受委屈。
可她就是不懈地在各种场合向各种人解释什么是导盲犬,该怎么为牵导盲犬的盲人提供方便。甚至有些态度强硬的地方,平亚丽偏要带Lucky去“教育教育他们”。“我觉得我作为第一代导盲犬的使用者,有这个宣传的义务。同时这也是我们盲人出行的权利。导盲犬对我们来说,就像你们戴的眼镜一样。你说你去吃饭馆、逛公园,人进去,能把眼镜留在门口吗”
这两三年,尽管有些地方还缺乏管理细则,比如并没有明确:拒绝导盲犬进入,将会受到怎样的惩戒措施,但是在有些大城市,饭馆、公园、银行,都开始允许导盲犬进入;公交车、地铁、高铁、飞机,也都让导盲犬上去了,导盲犬的社会认知和接受程度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可随之而来,导盲犬的申请量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盲人渴望得到一只导盲犬。与此同时,最早培养出的几批导盲犬如Lucky,也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稳定的训导员队伍,怎么可能扩大导盲犬的培训数量呢王靖宇他们的压力反而更大了。这3年间,他的头发全白了。
今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将落下帷幕。
有人写下这段话,送给残奥运动员:下肢残疾,便坐下身躯,立起灵魂,展露锋芒;没有手臂,便以滑雪板为翅膀,追逐梦想……他们以梦为马,潇潇洒洒,笑傲天涯!
这些拼搏者的背后,有数不尽的汗水和付出,他们的故事,不止是感动。
01他没有双臂却仿佛长了翅膀,站在场上就是胜者。
今年27岁的孙鸿胜是中国残奥高山滑雪队中唯一没有双臂的运动员。即使在国际残疾人高山滑雪的圈子里,像他这样的选手也极为少见。
“滑下去就行!能滑下去我就胜利了!”站在海拔2000多米的出发点,孙鸿胜大吼一声,疾驰而下。
△3月5日,2022北京冬残奥会高山滑雪男子滑降站姿赛,孙鸿胜在比赛中。
缺失双臂的孙鸿胜无法借助雪杖保持平衡,只能运用身体在蜿蜒陡峭的赛道上闪转腾挪。1分28秒00,孙鸿胜完成了比赛,实现了“滑下去就是胜利”的目标。
孙鸿胜幼年时因一次电击意外失去双臂,他学会用脚做家务、看书写字,甚至学会了不用双臂也能骑自行车。
2016年,他进入国家残疾人滑雪队。滑雪时,没有双臂的孙鸿胜经常被侧风吹飞、摔倒冲出赛道。他不认输,将勇气和拼搏化作“隐形的翅膀”,实现了自己的奥运梦想。
△孙鸿胜
外号是“孙大圣”的孙鸿胜,让世界看到了无臂也能从高山之巅滑行。他的故事,不止是感动,更多的是战胜困难、不断超越的力量。
无论是否夺冠,上场即是强者。
02“100%信任,因为你是我的眼。”
患有严重眼疾,可见视力仅有10厘米的中国队选手朱大庆,在北京冬残奥会上夺得4枚奖牌,背后有一位“幕后英雄”——领滑员闫寒寒,也是她的“眼睛”。
“他为此付出了很多,奖牌里有他的功劳。”朱大庆在赛后感谢这位相伴三年的搭档。
很多人不知道,闫寒寒先天性右臂残疾,中学时曾是一名残疾人游泳运动员,后来转练滑雪项目,入选国家残疾人男子高山滑雪队。为了继续在心爱的雪场上“飞翔”,也为了运动员能夺得奖牌,他甘愿做朱大庆的领滑员。
赛场上,闫寒寒既要自己快速准确判断赛道情况,更要帮朱大庆指引路线、角度、弯道等。“只要她安全滑下来比什么都强,安全与速度,我选择前者。”
这样的组合在本届冬残奥会上还有很多,他们被网友称为冬残奥会版“你是我的眼”。
△朱大庆(左)与领滑员闫寒寒(右)在比赛中
03“我们更应该互相帮助。”
残奥赛场上,有竞争更有温暖。
残奥越野滑雪男子长距离(传统技术)站姿比赛,是本届冬残奥会个人滑雪距离最长的赛事,残疾运动员往往要付出更多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
中国运动员蔡佳云用时54分27秒7第一个滑完全程,冲过终点后他累得直接躺在了雪道上。
△3月7日,2022冬残奥会越野滑雪男子长距离(传统技术)站姿赛,蔡佳云冲过终点后累瘫在雪地中。
△蔡佳云帮助日本选手脱雪板。
“体育无国界,我们有一样的目标,残疾人体育更应该互相帮助。”
强大的对手成就了更加强大的自己,每一位尊重比赛、尊重对手的运动员都为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了更多美好的记忆。
04五次领奖换五个发型,她说“想酷一点儿!”
赛场上,她高山驭雪,创造中国速度;赛场外,她自信美丽,每次领奖都换发型。
2002年出生的张梦秋,在本届冬残奥会上报满了残奥高山滑雪女子站姿组全部5个项目。依靠不俗的实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她每个项目都获得奖牌,最终夺得2金3银。
△3月12日,张梦秋参加2022北京冬残奥会高山滑雪比赛。
领奖台上,她元气满满,从麻花辫、桃心双马尾,到小碎辫、红色蝴蝶结盘头、可爱的“小猫”发型,每次领奖必换发型。她说“想酷一点儿!”
幼时身患脑性瘫痪,存在运动功能障碍,张梦秋看似天生与体育无缘,但靠着一股不服输的拼劲儿,这个刚满20岁的女孩,站上残奥高山滑雪赛道,拼搏圆梦。
05导盲犬首次登台参与领奖,她说它是自己的“荣耀”。
在残奥越野滑雪女子短距离(自由技术)项目颁奖仪式上,获得视障组冠军的奥地利运动员卡丽娜·埃德林格和引导员洛伦茨·约瑟夫·兰普尔一同登台。
和他们一起登上最高领奖台的,还有一位“编外成员”——埃德林格的导盲犬,一只拉布拉多犬。
在合影环节,埃德林格特意将它高高抱起,让它也感受到冠军的荣耀。“我比赛时,它也在为我加油!”
△3月9日,2022北京冬残奥会越野滑雪女子短距离(自由技术)视障组颁奖仪式,奥地利选手卡丽娜·埃德林格和和引导员洛伦茨·约瑟夫·兰普尔携导盲犬领奖。
荣誉有它一份,这一幕充满温情。对于残疾运动员而言,比掌声和奖牌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人文关怀与尊重理解。
06运动不只属于年轻人,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在冬残奥会赛场上,除了小将,还有冲劲十足、表现不输年轻人的老将,他们用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诠释了运动精神与年龄无关。
北京冬残奥会高山滑雪女子全能视障组的比赛中,57岁的比利时选手琳达·勒邦获得第5名。作为本场比赛中年龄最大的选手,勒邦说,“滑雪运动不只属于年轻人。”
△3月7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残奥高山滑雪女子全能视障决赛,德国选手琳达·勒邦在比赛中。
1964年7月出生的勒邦,从20岁起就开始参与高山滑雪项目,2012年诊断出患有视觉障碍。
在视力下降前,她曾担任伞兵部队的体育教师,精通羽毛球、攀岩等多个项目。
“这是我的第一届冬残奥会。”勒邦说,15个月前,她开始在引导员带领下训练视障高山滑雪项目,“赛道确实很难,但我非常享受比赛。”
值得一提的是,勒邦的引导员是她的女儿,“我们配合得很不错,而且越来越好。”
致敬赛场上的老将,拼搏者永远年轻!
挑战、合作、超越、自信、友谊、陪伴……每个人都能在这些拼搏者身上汲取力量,收获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