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令各国军队眼馋的“伟大发明”既不是坦克飞机,也不是德国人引以为傲的车载火炮,而是德军使用的国防军标准燃料桶。
一只小小的油桶,被称为“决定闪击结果的关键”,在战场上引得各国争相效仿,最后传遍欧洲,行销至今,流行热度长达85年。
德国人制造的油桶究竟有何玄机?其背后,又是德国制造业怎样的积淀与结晶?
长方形,圆弧边角,三枚把手,不少喜爱机车文化或是爱好吃鸡游戏的人对这个经典形象一定十分熟悉,却未必知道该设计实际出自于二战时期的德国军募。
该军品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这只其貌不扬的油桶上,凝聚着德国设计师令人发指的细节考算:
从士兵能够抓握的油桶只数到三个把手的抓握手感,从兼顾容量与坚固程度到抛掷当中的空气阻力;落地不摔、能浮于水……
最夸张的是,就连桶盖的斜线、桶盖螺旋的方式和螺纹形状都经过专门设计,保证不浪费一滴燃油。
响应政府军事募集号召并设计制造该产品的公司是德国的百年老牌企业,成立于1899年的德国米勒电器公司。
米勒公司虽不是德国最大的同类制造厂商,却以专注精品而牢牢占据着德国高端市场。
米勒公司在1937年为军队制造出了这款国防军标准燃料桶,得益于其出色设计,德军在燃油运送与存储方面占据极大优势。
同时代其他军队的油桶还需要轻拿轻放,德军已经可以通过抛掷大量搬运;
同时代其他军队还在小心翼翼地避免油桶爆燃,德军已经通过双层金属缓降电荷的出色设计避免了“后院起火”的灾难;
别人开船运送燃料,德军直接将油桶串成一串,盖上掩体后与士兵一同前进;
别人用撬棍、军刀,费尽力气才打开油桶盖子,德军只需用手就可以开启……
一只小小的存储容器,充分体现了德国人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改变一切的操作理念。
效率与安全上的差距很快引起了英美及苏联军队的注意。
在德国人的油桶流入战场后,各国争相仿制,进行材料改进,设计优化。
最后,竟然引起了同款长方形20升容量油桶在欧洲各行各业的流行。
到85年后的今天,该产品依旧作为经典款通行在欧洲市场的各个角落里。
但是,当年二战时期德国军方使用的德制油桶,却至今未能被其他国家完整仿制。
即使已经得到了公开后的设计方案,且有了更轻便的材料与各国特色的改良,但能达到米勒公司水准的焊接工人,恐怕也只有在德国能够找到了。
从这一历史事件中,不难看出德国人在工业制造方面独拔头筹的超人实力。
精密严谨,注重效率似乎是德国军工制造业的代名词,“德国制造”也是如今全球制造业奉为标杆的一面旗帜。
然而,在19世纪的欧洲,“德国制造”可不是什么带有赞赏意味的词汇,事实上,那时的德国制造,反而是山寨货与劣等品的代名词。
德国的工业产品,素来以“双高”——高使用价值和高技术含量著称于世,作为世界工业标杆的德国制造业,在一百多年前其实也曾经历过一段算不上短的“黑暗时代”。
1871年,在其他国家已经享受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红利时,终于结束动荡、实现统一的德国不仅是一个刚刚开始发展的农业国,还面对着一个被英法机器制造业高度垄断的世界市场。
当英国百货公司将商品送往全球各个角落时,德国的很多轻工业产品制造甚至没有成型的大机器工厂,还在依靠小家庭作坊甚至是手工制作。
为了尽快发展经济,为本国的产品打开销路,谋求生存,德国人开始仿制工业发达国家的产品,并利用价格优势大量销售更加便宜的“山寨”产品。
这样肆无忌惮的山寨行为,最终导致了英国谢菲尔德公司铸铁剪刀案的发生,令德国制造业颜面扫地。
什么是“铸铁剪刀案”?
当时,英国的著名百货公司谢菲尔德公司,掌握着独特的铸钢制造技术,用铸钢制造出的剪刀,因为坚硬锋利,便宜耐用而销量极佳。
德国索林根城的刀具制造商见有利可图,便假冒名牌,制造相似的产品,并打上谢菲尔德公司的印章大量销售。
但由于索林根城生产的剪刀,是使用次一等的铸铁打造的,根本没有使用高级钢铁的谢菲尔德公司原产品锋利耐用。
这些假货流入市场之后,不仅损坏了客户们的用户体验、大量差评也导致谢菲尔德公司很快发现德国人的盗版劣质行为。
英国制造商们群情激愤,英国政府在不久之后出台了新的商品法,要求所有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被标明“德国制造”,以此区分优质的英国商品与劣等德国货。
可20世纪的德国制造曾在欧洲“人人喊打”,却为何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就一跃成为了全欧洲的制造业标杆?
这一方面取决于德国为发展工业而制定的极为严苛的质量法律,另一方面则出自德国人天生注重细节的工匠精神。
在经历了极为屈辱的英国商业法条变动后,德国制造业商人们很快便敏锐地意识到了引领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所在:
英国谢菲尔德公司之所以能够如此蔑视德国的铸铁剪刀,无外乎其拥有现今的铸钢制造技术。
引领制造行业的真正推手是其高技术含量。在弄清此点后,德国人们迅速采取行动。
以德国著名的克虏伯军火公司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克虏伯等人为首的德国制造业商人隐姓埋名,远赴他乡,不惜成为商业间谍甚至直接“明抢”以获取英美国家现今的制造业技术。
带回国内后,再开发出自己的专利。
世界闻名的战争兵器“克虏伯大炮”,它钢管制造技术就是克虏伯从英国窃听而来。
当时,他化名为“施普鲁”,以钢铁经销商的身份参加英国工业巨头们的酒会,并顺利套取到了最新的钢铁生产流程。
与商人们不择手段也要获取技术相对的,是德国政府对专利权和产品质量做出的高规格法律保障。
德国的普通法院除了普通的地方、州、州高等和联邦最高法院四个等级之外,还专门设有专利法院裁判专利权。
由于工业化最晚,德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建立也是欧洲各国中相对较晚的,但其严谨程度和惩戒力度都要远高于英法各国:
一旦发现专利被冒犯,就可以向当地立即申请临时禁令,阻断山寨产品的传播制造。
德国法律中,专利持有人要发起专利诉讼,不仅不需要担保,甚至可以直接要求侵权人提供违约保障金,双方意见无法达成一致,还可以进行财产扣押。
德国也是接受欧洲专利侵权诉讼最多的国家,欧盟规定,欧洲专利在产生侵权问题时,可以在欧洲专利公约任意成员国中提起诉讼。
可见,德国的专利法完备程度已得到相当广泛的认可。
除此之外,德国还有商品测评基金会等三方测评机构为消费者把关。
如在1962-1964年德国议会经整整两年讨论后建立起的测评基金会StiftungWarentest,将商品从0分-5.5分划分成多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严格的审测标准。
一辆汽车要做碰撞测试,需要在不同环境下审核成百上千次,一种瓶盖要认证硬度和防泄漏程度,就人工不断开启,挤压,用数十种不同液体做倒悬测试。
测评基金会的打分,在消费者当中非常具有权威,其测评结果甚至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
在法律与制度的双重发力下,德国制造已经在包括汽车配件、化工制造、制药等等领域成为世界领跑。
除此之外,德国的手工业如纽扣、钟表制作、玩具手工业也十分发达。
德国的手工玩具作为当地特色,不仅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还被赋加了意想不到的价值。
大约十几年前,英国佳士得拍卖行就曾以193477美元(按当时汇率约16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拍出一只由德国史泰福公司于1908年生产、身穿路易威登牌短大衣的泰迪熊公仔。
泰迪熊也因此被戏称为“玩具界的劳斯莱斯”。
叶克飞曾在其著作《德国的细节》中提到,德国是一个连粉刷自己房屋都会留意与街道色调是否符合的国家。
全社会对工业的重视成就了德国制造的辉煌——德国人制造一把刀具,从选材到开刃,工序有四十多道。
开刃完全由技术工人手工进行,验收时既要顾及锋利程度,又要考虑刀具美感。
德国的日默瓦公司是全球首个防水旅行箱的制造者,也是全球首个采用PC材料制作行李箱的品牌。
一只旅行箱,二百多个零件,每一个都精雕细琢。
曾以简陋的低端技术起家的大众公司,现在拥有高技术含量的奥迪品牌也是德国匠造的杰出代表者之一。
其最为醒目的宣传语——“突破科技,启迪未来”(VorsprungdurchTechnik),而今在德国国内外都闻名遐迩。
这句宣传语也阐述了重要的一点:21世纪的德国汽车工业已然重获16世纪德国金属精加工领域的良好声誉,回归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纽伦堡耧斗花杯杰作以及技艺精湛的天文组具所反映出的优良传统——金属匠作大师仍是德国人。
这样的耐心和细心同样体现于德国家具设计者们的人文情怀。
同样标榜智能家电,在其他经销商试着容纳是视听或上网设备时,德国人已经在强调服务于厨房功能。
德国人对厨房工具的看法也是典型的德国制造观点:
在他们看来,厨具的升级必须还是厨具。
厨房工具的功能延伸绝不是一边刷剧一边做饭、一边看球赛一边做饭,而是能尽可能提升主妇们的烹饪体验。
例如简便工序,增加菜品的口感等。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于“一条道走到黑”的工业研发方式,让德国人们在“使用”上的创意至今难以被任何其他国家的工匠超越。
与精细工艺相对的,是德国产品的昂贵价格。
就连德国人自己都承认,慢工出细活的德国制造从来不是胜在价格。
然而德国人杰出的耐心与创造力却令德国制造物有所值。
无需赢在价格,也能收获主顾们的青睐。
德国工业中的几乎每一个著名品牌,都体现了工匠精神的核心:精益求精,持之以恒。
小到一把菜刀、一支铅笔,大到汽车和飞机,德国人都按照规范完成每道工序,并将其特有的人文精神贯彻到底。
德国人的工业转型,能够为今天同样正在进入工业制造4.0时代的制造大国——我们的中国提供有效的参考经验:
面对时代的洪流,中国制造业既要西瓜,也要芝麻。
既要九天揽月的重工业,也要在轻工业上注重服务于人的需求,狠抓细节。
既要建设科技,更要注重教育,培养大国工匠精神。
如果说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的硬件,那么公民素质和公共文化就是其重要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