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水浒鲁智深篇八完结

选自鲍鹏山品水浒。鲁智深的结局极其圆满。可以说,是所有一百零八人中最为圆满的。这还不仅仅是指他生前事业的圆满。一个人,真正的圆满,是拥有一个圆满的死。

鲁智深到了华州城里,要刺杀贺太守,同时还要救出史进,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际上,鲁智深未必不知道这一点,但他在没有更好的办法的情况下,只能如此。但在我们看来,能够如此,便见出兄弟情分,便见出鲁智深的疾恶如仇,便见出鲁智深的勇气,见出他的英雄气概。英雄会在挺身而出时遭遇失败,但不会因为怕遭遇失败而畏首畏尾。实际上,综观鲁智深一生,他是一个不求成功,但求成仁的人,这与武松做事务求成功形成鲜明对比。

武松让人觉得英雄让人放心,只要他出手,就能搞定一切。

但鲁智深让人觉得英雄让人动心,只要有需要,他一定会出手。

武松不打无把握之仗。

鲁智深却相反,只要是该打的仗,无把握也要打。抛头颅洒热血,心甘情愿;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

这是什么?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高贵,是一种令人心仪的气质。这是《水浒传》这部小说给我们树立的一种人格精神坐标。

我们常常说,文学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但文学更是塑造精神气质的。文学为什么要刻画人物形象?实际上,文学要建立一种人格坐标,使我们相信人类自己,相信我们自身的高贵,从而使我们虽然身处不完美的现在,但相信未来。

可以这样说,在《水浒传》中,不同的人物故事体现出不同的文学意义。鲁智深这个人物形象的文学意义,就是让我们知道,在这个不完美甚至丑陋的世界上,还有高贵。在小人麇集的世界上,还有这样高贵的人。我们还可以拥有一种尊贵的人生。

那么,鲁智深到华州城刺杀太守,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水浒传》把这一过程写得三起三跌。

第一起跌:鲁智深刚到州衙前,正在衙前的桥上张望,贺太守的轿子正从外面回来。鲁智深心想,俺正要寻他,却正好撞在洒家手里,那厮多敢是当死!

到此时,我们一定以为下面必有惊天动地的行动,鲁智深的禅杖一定会跃然而出,直劈贺太守脑袋,但接下来却是一跌。

原来,贺太守轿前,是一对对兵马开道,轿子两边各有十个虞候簇拥着,人人手执鞭枪铁链。显然,前日史进行刺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贺太守防范如此之严,而史进行刺之后,防范之严肯定比先前有过之而无不及。鲁智深下不了手,他寻思:“不好打那撮鸟,若打不着,倒吃他笑。”他不怕被擒被杀,他只怕被笑。英雄好面子胜过爱性命,好死胜过赖活着,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

什么是英雄?这个问题可能有无数个答案。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说:英雄是这样的人,在他们看来,总有一些东西比生命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价值观里,比生命重要的东西越多,他的品性越是高贵,这些东西增加了他品性中高贵的东西的比重。反之亦然。

第二起跌:眼见着行刺将无果而终,我们也有些失望。贺太守过去了,鲁智深没能出手。

但那贺太守是个狡狯之徒,他从轿子的窗眼里早看见了鲁智深。鲁智深欲进不进、欲动又止的行为早引起了他的猜疑。待他到府中下了轿,便叫了两个虞候吩咐道:“你与我去请桥上那个胖大和尚到府里赴斋。”虞候便来请智深,说:“太守相公请你赴斋。”读到此处,我们不禁心中一悬,贺太守到底要怎样?鲁智深的命运又如何?

鲁智深倒没想这么多,他一直是个乐观的人,他只想到对他有利的一面。他想,这厮合当死在洒家手里,俺却才要打他,只怕打不着,让他过去了。俺要寻他,他却来请洒家,我正好得便杀他。

我们又看到了鲁智深打杀贺太守的希望。

但马上又是一跌:太守已自吩咐下了,鲁智深进到厅前,便叫放了禅杖,去了戒刀,请后堂赴斋。太守那边有了防备,鲁智深这边没了兵器,看来鲁智深行刺活动又要失败。

第三起跌:但鲁智深并不觉得这样有什么妨碍,杀鸡焉用牛刀,杀贺太守这样的撮鸟,也不必戒刀禅杖。鲁智深想:“只俺两只拳头,也打碎了那厮脑袋!”当初鲁智深不就凭两只拳头,三拳就打死了镇关西吗?我们对鲁智深的拳头是有信心的。有了这两只拳头,我们又有了打杀贺太守的盼头,形势又是一起。

但接下来的事情发生得非常突然。鲁智深在廊下放了禅杖、戒刀,跟虞候入来,贺太守正在后堂坐定,把手一招,喝声:“捉下这秃贼!”两边壁衣内,冲出三四十个做公的来,横拖倒拽,捉了鲁智深。鲁智深根本没有走近贺太守的机会!贺太守是《水浒传》里贪官污吏中比较狡猾而有心计的一个。

一场未遂的刺杀,一场甚至没有发起攻击的刺杀,《水浒传》写得三起三落,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现在,鲁智深刺杀贺太守,不但没有成功,而且自己还被活捉,这是鲁智深自出场以来第一次如此狼狈、如此尴尬、如此出丑,用他自己的话说,被人笑话了。但是,正是在这种身陷缧绁的绝境中,鲁智深爆发出特别耀眼的光彩。作为一个俘囚,他竟然反客为主,上演了一出极其精彩的绝地反击,并最终反败为胜,成就了异样的精彩。这是怎么回事呢?

但金圣叹的七十回本却给了我们一个大出意料的结果。

七十回本是怎么写的呢?

贺太守一看已拿住鲁智深,喝令推到厅前阶下,准备亲自勘问。这时,他一定是这样的心态:一方面沾沾自喜于自己的聪明,一方面又乐于看到这个刺客在被识破活捉时的狼狈。但他等来的,是完全没想到的情景,这个胖和尚一点狼狈相也没有,反而把他弄得非常狼狈。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太守带着胜利者的姿态和得意,要审问对方时,还没来得及开口,鲁智深反客为主勃然大怒,对他没头没脸就是一顿痛骂。

鲁智深是怎么骂的呢?

鲁智深先是对贺太守作道德鉴定:

你这害民贪色的直娘贼!你便敢拿倒洒家!

贺太守一定完全被台阶下面的这个胖和尚弄糊涂了。这到底是谁审谁啊?这个胖和尚,到底是谁啊?

别急,鲁智深马上就会说到自己:

俺死亦与史进兄弟一处死,倒不烦恼。

这是典型的不打自招嘛。是这个和尚怕打吗?是这个和尚愚蠢没脑子吗?贺太守自己很明白:不是。贺太守很痛苦很愤怒地发现,这个胖和尚是彻底地鄙视自己,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所以根本犯不着对他用心眼。我就是来救史进的,又怎样?你大不了杀了我,但洒家哪里是怕死的呢?何况能和自己的兄弟死在一起,有什么遗憾呢!

但你不要以为你可以为所欲为,不要以为我们任人宰割,杀我和史进容易,要救你自己的这条小命,难!

只是洒家死了,宋公明阿哥须不与你干休!

我不光是来刺杀你救史进的,洒家还是梁山泊的,怎么样?你敢杀我吗?你承担得起这后果吗?

你看,没等贺太守开口,鲁智深已堂堂地亮出自己的身份。不仅主动承认了自己是刺客,还承认了与史进的关系。承认了与史进的关系,就等于承认了与少华山的关系;承认了与少华山的关系,性质就变了,罪行就大了——他不再是针对个别官员的刑事犯罪,而是直接威胁朝廷的造反强盗了。也就是说,他由一个刑事犯,变成了造反的强盗。这两者,在中国古代的法律上,性质是截然不同的,后者要严重得多,处罚也严厉得多。因为前者只危害特定的个别的对象,而后者则是危害整个社会,危害整个统治阶级及其统治,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破坏。

不仅如此。鲁智深不仅承认了自己是少华山的强盗,而且还几乎是自豪地宣布了自己是梁山泊的强盗。梁山是什么概念?那是被宋徽宗御笔书写在宫中的著名的四大寇之首。在第七十二回,写到柴进混进宫中时,亲眼看到徽宗在睿思殿的素白屏风上写着:山东宋江,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那是让皇帝头疼不已、耿耿于怀、念念不忘、日夜想着剿灭的对象!

虽然自己是阶下囚,对方是阶上主;自己是强盗,对方是体面的朝廷命官,但鲁智深竟毫不泄气,反而盛气凌人,反客为主,指着对方鼻子,骂得对方还口不得。他作为一个强盗,作为一个被正统道德观念彻底否定的强盗,却一丝自卑都没有,一点惭愧都没有,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对方虽然表面上是身披官服的体面官员,实际上却是一个害民贪色的贼!这才是真正的贼!而鲁智深自己,虽然有一个强盗的身份,却一直是行侠仗义、打抱不平、除暴安良的义士!

岳珂《桯史》①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郑广本是个海寇,朝廷下诏招安,委他当福州延祥寨统领。

一日,郑广到福州府衙参加聚会,满座官员,济济一堂,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吟诗作赋。大家知道郑广的出身,没有一个愿意理会他。郑广忍耐不住,愤然起立说:“我是个粗人,有一首诗献给大家,好吗?”等众人安静下来,郑广大声吟道:

郑广有诗上众官,文武看来总一般。众官做官却做贼,郑广做贼却做官。

满座等看郑广笑话的官员一时惭愧得鸦雀无声。

有意思的是,郑广在绍兴六年(1136)被招安时,朝廷册封他做的官就是“保义郎”,而宋江的绰号就是“呼保义”。这个绰号的意思,可能就与这个“保义郎”的官名有关。

鲁智深面对着当时的“众官做官却做贼”的事实,在这样的“官贼”面前,他这样的行侠仗义的所谓强盗,他们之间,不是官和盗的关系,而是“官贼”和侠盗、义盗的关系。那他有什么好自卑惭愧的呢?正如《桯史》所记,真正需要惭愧的,是这些披着官服的“官贼”啊!

那么,这场由侠盗主持的对官贼的审判,最后是如何判决的呢?

有意思而又十分精彩的是,身处绝境的鲁智深还给对方指出三条生路,好像身处绝境的不是他,而是对方:

俺如今说与你:天下无解不得的冤仇。

这还真是佛家果报之说,给出路,宽大为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么,这冤仇怎么解呢?

他给了贺太守三条最后通牒:

第一,你只把史进兄弟还了洒家。

对智深来说,救出史进,是头等大事。对贺太守而言,这是一大难事,史进是刺杀他的刺客,他怎能轻易放还?但这还不是贺太守的头等难事,还有比这更难的呢——

第二,玉娇枝也还了洒家,等洒家自带去交还王义。

这当然更是万万做不到。但这还不是贺太守的头等难事,还有更难的。是不是在把史进、玉娇枝交出来后,你就仍然可以做你的官,做你的贼,做你的恶了呢?做你的梦去吧——第三,你却连夜也把华州太守交还朝廷。

量你这等贼头鼠眼,专一欢喜妇人,也做不得民之父母!

让他交出权势,这是灭他的权欲。

从情欲到权欲,都要帮他淘汰一空,鲁智深看穿了贺太守是个一文不值的东西,可是他偏偏占有了这么多东西,今天非要把他扒得精光,让他一丝不挂,四大皆空。鲁智深还真是法师哦!

如果说讨还史进,乃是出于私情;解救玉娇枝,就是出于公愤;而让贺太守交还太守职位,就是公义,就是天地正道,就是替天行道!

最后是总结:若依得此三事,便是佛眼相看;若道半个不字,不要懊悔不迭!如今你且先交俺去看看史家兄弟,却回俺话。

如果不看上面,仅看这几句话,这哪像是被人绑缚的阶下囚说的?倒好像他把禅杖架在贺太守的脖子上在训话。只有他把禅杖架在贺太守的脖子上,或者他是大法官,而贺太守站在被告席上,他才能用这种口吻和他说话,教训他。那么,他既然没有这样的凭借,既无禅杖,又无法案,他凭什么和贺太守这样说话?

凭正义!这是道德的优势、人格的优势,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义”这个字,非常有意思。义者,宜也。义者,刈也。义就是适宜的、合理的,不合理不适宜的怎么办?刈!杀!

所以,在中国传统道德概念中——仁是爱,是维护,是怜惜,是同情;义是恨,是杀伐,是修剪,是斫削。问题是,义,竟然不在朝廷,而在江湖;不在朝廷命官,而在山林强盗。

本来贺太守大模大样、高高在上地来审问智深,没想到智深兄弟没等他开口,先就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又是直娘贼,又是贼头鼠眼,甚至要他辞官滚蛋,骂得他狗血淋头,骂得他不辨东南西北,骂得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气得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我心疑是个行刺的贼,原来果然是史进一路!那厮,你看那厮,且监下这厮,慢慢处置!这秃驴原来果然是史进一路!

气急败坏,语言断续不接,又重复啰唆。虽然鲁智深的禅杖没有在他身上戳几个窟窿,但是鲁智深这一番堂堂正正的严词斥责,则把他的精神打得千疮百孔、落花流水!

这一次,被缴了械、被绑了手脚的鲁智深,照样取得了绝对的胜利。只不过,此次,他凭借的不是武力,不是双拳、禅杖、戒刀,而是他的言辞,因为义正,所以辞严。一句话,此处杀人的,不是刀锋,而是词锋。

我刚才说,鲁智深要让这个贺太守四大皆空一丝不挂,是法师口吻,实际上,这倒是货真价实的儒家思想。在儒家圣人那里,如果说孔子更侧重于讲仁,孟子就更强调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是偏重柔性的力量,义是偏重刚性的力量。所以,孟子是阳刚的,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和阳刚气质的主要精神资源。《水浒传》中普遍存在的阳刚之气,整体上像《孟子》的风格,而鲁智深骨子里有和孟子气质很相近的地方。我们看他严词斥责贺太守“做不得民之父母”“连夜也把华州太守交还朝廷”,就实际上正是孟子的思想!

为什么这样说呢?有根据吗?

我们看看孟子的说法。《孟子·公孙丑章句下》讲了这么一件事:

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地方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士兵,一天三次开小差,那你是否开除他呢?”孔距心回答说:“不等三次我就会开除他。”孟子说:“可是你自己失职的地方也很多啊。灾荒年月,你的百姓老弱抛尸于山沟荒野、青壮年四处逃散的,将近千人。”孔距心说,“这些问题不是我一个地方官所能解决得了的。”孟子说:“如果现在有一个人接受了人家的牛羊答应替人家放牧,那他就一定要替人家寻找牧场和饲料。如果找不到牧场和饲料,他是把牛羊还给原主,还是站在那儿看着它们饿死呢?”孔距心回答说:“这就是我的罪过了。”过了几天,孟子被齐王召见时说:“王手下的地方官员,我认识五个人。其中认识到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一个人。”于是把自己和孔距心的谈话给齐王复述了一遍。齐王听完说:“这就是我的罪过了。”

孟子不但要不称职的地方官员主动辞职,还职国君,他还要不称职的国君也辞职——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孟子·梁惠王章句下》记下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王的臣子中有人把妻子儿女托付给自己的朋友,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等他回到家里,他的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那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和这样的朋友绝交。”孟子说:“假若司法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撤他的职。”孟子说:“假若国家得不到治理,那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扭头看左右的人,把话题岔开了。

当然,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智深兄弟这段掷地有声的话,很可能是金圣叹先生的话。因为《水浒传》其他的版本上都没有这样的话,那些本子上都是写鲁智深辩解自己并非刺客,文字奄奄欲死。这些本子上的写法,符合一般情理,却有违鲁智深的性格。只有在金圣叹先生的七十回本子上才改成现在生气勃勃的样子。

事实上,《水浒传》这部小说,本来就不是由某一个作者一次完成定型的,它是在流传过程中得到不同人的加工而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接受金圣叹对《水浒传》所做的文字上甚至个别情节上的加工。总体来说,金圣叹的改写和加工确实胜过原来的样子。

可以说,这是鲁智深一生仗义行侠的巅峰之作。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

第一,此前他反对的,往往不过是一两个恶棍、流氓、强盗,而此时他痛斥的,乃是华州太守,一个地级市的市长。他反对的,是一个颇有级别的贪官。

第二,他以前骂的,比如郑屠,都是一些孤立的不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事。而这次他骂的,就不仅仅是一个贺太守,而是对整个封建官僚体系及其道德现状,在基于一个更高的理念和传统的价值观的立场上,对之进行严厉的道德批判。这体现了广大人民对封建官僚制度的整体性不满和反抗,以及社会精英阶层对这种制度的反思。

当然,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他在拳打镇关西之前的痛骂,是他脚踏对方胸脯,对于被自己制服的人的斥责。而此时的情形正相反:他自己成了阶下囚,毫无还手之力,自己的生命全在别人的掌握之中,只要对方愿意,马上可以置他于死地。在此种情形下,一般人哪怕不去乞求对方饶恕,至少也不会再去激怒对方,但鲁智深毫不畏惧,以道义为勇气,直斥太守贪残害民,喝令太守改恶从善。在死亡的考验面前,我们终于可以给鲁智深打一个满分,这真的是一个铮铮铁骨的好汉!货真价实的纯种英雄!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可怜相,都能保有自己尊严的豪杰之士!

那么,贺太守知道了鲁智深是个刺客,专为取他性命而来,被捕后又如此嚣张,不但不求饶,反而破口大骂。一个已置生死于度外,视死如归,一个被对方骂得一文不值,恼羞成怒。被激怒的贺太守会不会一怒之下,下令杀了鲁智深呢?

鲁智深和史进终于见面了,却在一个特别的场所:死牢。这一对兄弟多年不见,这一见,一定是百感交集。

我们来看《水浒传》中的兄弟,往往以“义”而合。我在前面讲到史进救王义,刺杀贺太守的行为很像鲁智深。鲁智深为救金翠莲父女,杀了镇关西,从此流落江湖,丢了大好前程;史进为救玉娇枝,刺杀太守未遂,被囚禁在死牢。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鲁智深救的姓金,史进救的本来姓王,却偏要叫作“玉娇枝”,一金一玉,正是为了成为一对。金玉金玉,乃宝贵之物,宝贵之物正遭受玷污、蹂躏,需要有大英雄不惜犯大难、冒大险而救之。鲁智深到了少华山,得悉情况后,不顾危险,重陷险地,要救史进、要救玉娇枝、要杀太守。这二位兄弟可以说是为了救护这世间的宝贵之物,前赴后继、慷慨赴义。

说到赴义,《水浒传》这部小说,其核心就是一个“义”字,但不仅是大家都常说的兄弟情分,哥们义气,而是有更深厚的内容。我要指出一个有意思的人名:王义。这个人是被贺太守抢了女儿之后又发配充军流放蛮荒的,最终被史进救上山。这个人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很可能隐藏着作者的一个大秘密。什么秘密呢?

“王”在中国文化中,有特别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姓,也不仅仅是指现实中的国王等,它还指一种政治理想,就是所谓的王道。它来自所谓的先王,也就是指古代的圣王,像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这些圣王在位时,天下太平、公道,人民安居乐业,所以那时的天下,是王道是乐土。等到后来,天下不太平了,暴君出来了,贪官出来了,污吏出来了,王道就消失了。从这个意义上看,《水浒传》作者把这个被贺太守发配又被史进救出的人,叫作“王义”,是有象征意味的。王义就是王之义、先王之义、圣王之义,现在,王之义已经被贪官们发配流放,被他们彻底抛弃了,我们在朝廷在官场已经找不到义了。义哪里去了?被强盗们救到山林中去了。这里面实际上就是一个很深刻、很悲痛的政治寓言:义已被官家流放,义已不在朝廷,不在官家,而在江湖;不在朝廷命官,而在江湖强盗。这是多么深刻的政治寓言!这又是多么沉痛的文学艺术!

到了这时,我们甚至可以明白,为什么这部小说的名字叫《水浒传》了。

“水浒”本来就是指江湖,指王化之外的地方,那么,义既已不在朝廷,而在水浒,作者只好去作“水浒传”,而不去作朝廷传了。以前人们写史,都是去传帝王将相、明君贤臣,而施耐庵写史,却是去传江湖侠盗、市井义士。这些本来被正统文化排斥的人物进了史了,所以,《水浒传》一百零八人中第一个出场的是谁呢?是“史进”。为什么叫“史进”?就是因为这些人也进入史了,可以名垂青史了。

而“史进”是怎么出场的呢?乃是因为“王进”,又是一个“王”。王进被高俅排挤、报复,只得携老娘离开东京,沦落江湖,而且一别史进,就没了下落。这里的寓言仍然是:王道去了,霸道来了;王道沦落江湖了,江湖也就进入正史了。这样,我们来看看《水浒传》的寓意:高俅来了,王进去了;王进去了,史进来了,一百零八人来了。高俅占据了朝廷,义只能流落江湖;义既流落江湖,强盗也就是侠盗、义盗。作为史家著史,既不能传高俅这样的贼臣,便只能去传江湖的好汉。

说到这里,我们实际上还说出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一个大区别,那就是,《水浒传》是写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三国演义》是写帝王将相、上层人物的。这一点,实际上我此前也已讲到,所以不再多说。这里我想再说两者的另外一个大区别:《三国》津津乐道的是权谋、是机巧、是奸诈,而《水浒》虽然不能说没有智谋,却不大喜欢说这些,《水浒》喜欢说的是正义、是是非、是对错。所以我个人喜欢《水浒》胜过喜欢《三国》,就是因为,我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幸福的人生,更多的需要的是明正义、辨是非,而不是权谋与机巧。

所以,《水浒传》中的英雄,大多数是无谋的,不,正确的说法是“不谋”。他们做事,只是出于一种看起来比较简单的价值判断,如同李贽说的,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就是童心,也是善心。对的,就去做,错的,就不做;善的,就去扶持,恶的,就去消灭。他们是见义勇为,而不是反反复复地算计。我想,天堂一定是由这些简简单单的人物组成的,《三国》中的人只能组成地狱。

鲁智深就是一个不谋的典型。

他的不谋,由于两个原因。一是他不怕。所以,别人还在琢磨、犹豫,他已挺身而出了。二是他不躲。有些事,你碰上了,就是你的命,你就要迎上去。金圣叹说他“遇弱便扶,遇强便打”。你看,遇到弱,你还谋什么?扶就是了。遇到强,你还谋什么?打就是了。鲁智深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人,他的魅力,就来自他的这种简单,我们就爱他的这份简单、单纯。他几乎是随遇而安,坦然接受命运。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挫折和转折,是打死镇关西之后,不得不做了和尚。他这样在军界特别有前程并且已有相当基础与人缘(老种经略相公与小种经略相公都很欣赏他)的人,一下子变成了他极不适应的和尚。按我们的想法,他一定非常痛苦,但是,他竟然坦然接受了。而且,接受之后,他竟然就认了,以后他实际上有很好的还俗再做军官的机会,他都终身不改。令我们非常吃惊的是,他还就真的成了正果。谁知道我们的正果在哪里等着我们呢?这世界上的事,谁能说得清呢?我们自己算来算去,机关算尽,谁知道上帝会怎么拨弄我们呢?这样看来,难道我们不可以说,像鲁智深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在梁山接受了朝廷招安以后,鲁智深拒绝了一切来自朝廷的富贵。他在所有朝廷主持的重要场合,都坚持穿着他的直裰——僧衣,而不是官服或武将的戎装,表明他皈依的是佛门而不是朝廷。他这样的人,也只有宗教可以接纳他。

那么,离开五台山多年,他心中还记得他的师父吗?

招安后,鲁智深随宋江征大辽,在打败大辽正要班师回京的时候,鲁智深忽到帐前,对宋江道:小弟离开五台山,已经数载。思念本师,一向不曾参礼。洒家常想师父说,俺虽是杀人放火的性,久后却得正果真身。今日太平无事,兄弟权时告假数日,欲往五台山参礼本师。就将平昔所得金帛之资,都做布施,再求问师父前程如何。哥哥军马,只顾前行,小弟随后便赶来也。一番话,说得情深意长,原来,对他的师父智真长老,鲁智深一直念念不忘,在心中充满感念之情!宋江听罢,带一千来人,随从众弟兄,跟着鲁智深,同去参礼智真长老。

智真长老见了鲁智深,说了一句非常有意味的话:“徒弟一去经年,杀人放火不易。”杀人放火而曰不易,说明长老已认同鲁智深的杀人放火为修行善果了。鲁智深不知是惭愧,还是心中感慨,一时默然无言。宋江大概没有听明白,以为智真长老在批评鲁智深,就向前道:智深兄弟,虽是杀人放火,忠心不害良善。智真长老道:常有高僧到此,亦曾间论世事。久闻将军替天行道,忠义根心。吾弟子智深跟着将军,岂有差错?宋江这才明白。

鲁智深将出一包金银彩缎来,供献本师。智真长老道:“吾弟子,此物何处得来?无义钱财,决不敢受。”智深禀道:“弟子累经功赏积聚之物,弟子无用,特地将来献纳本师,以充公用。”当日就五台山寺中宿歇一宵,次日智真长老会集众僧于法堂上,讲法参禅。至晚闲话间,长老唤过智深,告诉他:“吾弟子,此去与汝前程永别,正果将临。也与汝四句偈去,收取终身受用。”

偈曰: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鲁智深拜受偈语,读了数遍,藏在身边,拜谢本师。次日,宋江、鲁智深并吴用等众头领辞别长老下山,智真长老并众僧都送出山门外作别。

这四句偈语,鲁智深虽然读了数遍,却不解其意。但智真长老明确告诉智深,他的正果将临,而且,偈语中提到了圆寂。看来,鲁智深的人生之路,即将走到终点。那么,一生轰轰烈烈的鲁智深,即将迎来什么样的人生结局呢?

接下来,在南征方腊的最后时刻,鲁智深杀了方腊手下大将夏侯成,活捉了方腊,应了师父的逢夏而擒、遇腊而执的预言。

活捉方腊以后,非常高兴的宋江告诉他:“今吾师成此大功,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俗为官。在京师图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劳之恩。”鲁智深答曰:“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

擒获方腊,这是南征方腊的最大功劳,如果论功行赏,鲁智深的功劳虽要排在先锋宋江、副先锋卢俊义的后面,但应位列众将之首。可是,正如我前面说到的,鲁智深对来自朝廷的一切,不会接受。他只要安身立命。而“安身立命”,此时已有了新一层的意境,实际上已成了“安心立性”。鲁智深本来通达而智深,再加上人生经历多了,他的心智已豁然开朗。比起宋江的局局促促,境界自有高下阔狭之别。

宋江尚不明白,仍在唠叨:“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

智深听了,摇首道:“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宋江听罢,默上心来,各不喜欢。

为什么他和宋江各不喜欢呢?

因为这里面包含着对兄弟们悲惨结局的感伤。

南征方腊,是梁山英雄的一场噩梦。此前的一百零八将,经历多少战阵,个个出生入死,却都能全身而还,但在南征方腊之役中,却十损其八,阵亡人数达到五十九人之多,加上路上病故的十一人,一百零八人中,七十人不得其死。这里面,多少兄弟尸骨不全!鲁智深不仅毫发无损,而且立下头功。这个率性的人,这个一往真情的人,这个从来不小心而大意的人,这个从来不算计的人,却偏偏一生不委屈而舒展,不局促而张扬,痛痛快快,随性适意地过了一生。一部《水浒传》多少人物,多少能算计的人,能小心的人,能把握的人,但又有几人有善终?又有几人有结果?偏偏是这个从来做事不计后果、一任性情的人,终成正果,终得善终。

这对我们而言,岂不也是一个深刻的人生启迪?

如果说,《水浒传》就是写各路英雄好汉的刀光剑影,打打杀杀,那么,《水浒传》开卷第一打,是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三拳打死了。《水浒传》最后一打,是鲁智深生擒方腊,一禅杖打翻了。可以说,是鲁智深三拳打开了《水浒传》,一禅杖又合上了《水浒传》。《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特爱鲁智深,一本大书,开头是他,收尾也是他,可谓善始善终。从此以后,轰轰烈烈的《水浒传》结束了,《水浒传》剩下的部分,是凄凄惨惨的收场。

但是,鲁智深的结局却极其圆满。可以说,是所有一百零八人中最为圆满的。

我这儿说的圆满,还不仅仅是指他生前事业的圆满。

一个人,真正的圆满,是拥有一个圆满的死。

蒙田说:“哲学就是学会死。”

学会了死,才是真圆满。

上面我说过,梁山一百零八人中,善终的不多。那么,鲁智深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死呢?

生擒方腊以后,大军到杭州驻扎,鲁智深与武松在六和寺安歇。城外江山秀丽,景物非常,鲁智深这个一生粗鲁、偏好赏鉴山水的人,心中欢喜非常。恰逢中秋佳节,夜里月白风清,水天同碧,他的人生也可谓是天心月圆,华枝春满。是的,他的一生大事做完了,大圆满就要到了。

比及宋公明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颂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岂不知在那个善恶并存的世界上,在那个恶徒横行的时代,杀人放火就是修行善果?仁义仁义,仁者必有义,义者必有仁。有爱者,岂能无恨?有恨者,岂能无杀伐?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已经恶贯满盈,只欠一杀?!鲁智深的杀伐之心、杀伐之气、杀伐之行,正是这个世道的希望,也是一个人一生必修的善行!

顿开了金绳,扯断了玉锁,人生的种种牵绊,心灵的种种牵挂,扯断了,顿开了,解放了。鲁智深圆寂了,圆即是寂,寂即是圆,抛开了这世间的一切善恶、一切牵挂、一切爱恨,固然可以窥见自我。其实,像鲁智深那样,一任自己内心的爱恨情仇,一任自己内心本真的善,活得真切,活得舒展,活出自我,活出性情,岂不就是一生都在活我的这个我?一生都在活自己,就是一生都在塑造自己,完成自己,最终,当然会成了正果,当然会是大圆满而归于心无遗憾的大寂静!

鲁智深死后,可以说是哀荣备至。

首先,鲁智深圆寂以后,宋江率领众头领来参拜,包括当时朝廷的高官,童贯、张叔夜等,也都来参拜。

这是世俗政权给他的高规格的礼遇,也是世俗政权对他一生的高度肯定。

而来自宗教界的待遇,更是最高规格。

首先,六和寺的许多和尚给他念经、超度,五山十刹(五山即径山、灵隐、净慈、天童、阿育王五大丛林)的禅师们都来为他念经。这个一生没念过经的和尚,最后却有这么多人为他念经。这么多念经的人为一个杀人放火的人念经。

更重要的是,宋江请来径山住持大惠禅师,来与鲁智深下火。径山是佛教名山,径山寺初建于唐,宋时香火鼎盛,是江南五大禅院之首,被誉为“东南第一禅寺”。大惠法师,是当时全国最著名的高僧,请他出来主持鲁智深的遗体火化可以说在佛教界是最高的礼遇。

那么,大惠禅师对鲁智深是怎么评价的呢?

大惠禅师手执火把,直来龛子前,指着鲁智深,道出几句法语:

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咄!谁的一生,能像他那样,完全活出自我,又完全奉献自我?谁的一生,能像他那样,用自己的生命,使满空飞白玉,令大地作黄金?

这是佛啊!

所以,鲁智深的死,是圆寂,是大圆满,是成佛了。

鲁智深是一个有不少缺点的人,但需要指出的是,他总是绝不接受奴役,亦绝不允许有人奴役别人。这个形象,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性精神和阔大的胸怀,是中华民族骨子中的正义、良知与高贵。这是我们民族历经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仍然保持着反抗精神与人格尊严,仍然能够生机勃勃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珍贵遗传基因。

下一篇:宋江篇

1、跏,即跏趺。一是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两足交叉置于左右股上,称“全跏坐”;或单以左足压在右股上,或单以右足压在左股上,叫“半跏坐”。据佛经说,跏趺可以减少妄念,集中思想。二是泛指静坐,端坐。

2、缩,直。连起来就是反躬自问而觉得理亏,即使是卑贱的平民百姓,我能不害怕吗?反躬自问而觉得正义在我这一边,即使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

3、打脊,徐渭《南词叙录》中说:“古人鞭背,故詈人曰打脊,唐之遗言也。”打脊,意指该杀的。

THE END
1.戒刀戒刀怎么念戒刀的解释戒刀 首页>汉语词典 《戒刀》 词语戒刀 拼音jiè dāo注音ㄐㄧㄝˋㄉㄠ 解释旧时僧人所佩带的刀,按戒律只用来割衣物更多:https://www.bmcx.com/,不许杀生。 其它“戒”字典“刀”字典https://cidian.bmcx.com/jiedao_y10__cidianchaxun/
2....挎了戒刀,提了禅杖,随同两个和尚来到酸枣门外的菜园。②菜...①鲁智深告别长老,背上包裹,挎了戒刀,提了禅杖,随同两个和尚来到酸枣门外的菜园。②菜园附近有二三十个赌博成性的无赖,经常到园里偷菜,听说来了个新人接管菜园,就打算给他个下马威。鲁智深走进菜园想巡视一下,那二三十个无赖拿着果盒、酒礼,嬉皮笑脸地走过来,说:“听说来了新住持,我们街坊邻居前...https://www.jyeoo.com/shiti/2ae105fe-1594-15aa-95e3-8570712570a8
3.独行剑戒刀头陀这刻已经是箭在弦上,处于不得不发的形势之下,只好点点头道:“就这么办,我出去吸引住他的注意,朱兄你见机行事。” 阮玉娇摇手道:“等一等,你们把我放在什么地方?” 朱了涛道:“你用不着怕成这个样子,我们巴去一下,就可以办妥此事。” 阮玉娇摇头道:“不,不,我不跟着你的话,就须得跟着吴大哥,...https://www.storyren.com/thread-61681-9-1.html
1.武松的戒刀《水浒传》第31回,武松杀了张都监,成了被通辑的杀人犯。孙二娘为方便武松逃亡,用头陀留下的衣服、用具将武松打扮成头陀的样子,又将两把戒刀赠与武松。从此都头武松就成了行者武松,与孙悟空成了同行。 武松告别张青、孙二娘,便去投奔二龙山。 当年独闯景阳冈,武松全凭十八碗酒壮胆,武松夜走蜈蚣岭,有两把冷气...http://m.epaper.xinghuanews.net/index.php/home/article/index/appkey/18/date/2021-12-03/page/1021904/aid/5375819.html
2.武松整体外貌是什么样子?水浒传武松外貌武松整体外貌是什么样子?【水浒传武松外貌】 一、从打虎英雄到水浒第一杀神 《水浒传》中的武松是最让人神往,也最让人心疼的好汉。 说神往,是因武松用一双铁拳和两把戒刀,打出了“打虎英雄”和“水浒第一杀神”这两大标签。并一下子跃升为“梁山好汉”的代表性人物,堪称是水浒江湖中,最闪亮的梁山好汉。https://www.wandongli.com/news_detail.html?id=19791
3.《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禅杖是什么样的兵器?第1页《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禅杖是什么样的兵器? 第1页 大铁棍子 为了突出鲁智深既鲁莽又仁慈的性格,武器专门设计成没尖没刃的类型。所谓戒刀杀尽不平人,实际上那戒刀就没见过血,在电视里戏台上直接就省了。 拿方便铲是戏台上的传统,因为大铁棍子的视觉效果不好,和其他角色的通用性也不强(传统戏曲里这是个非常要紧...https://tinynews.org/new/499048655
4.2024湖北知名中学教联体联盟九上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A(人名)。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1225/17/46601607_1108762074.shtml
5.怎么塑造舞台人物形象(共10篇)而“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的英雄气概更是勇敢和智谋的完美结合。对这个人物的深刻描摹主要表现在“鲁提辖拳打郑关西”这一故事情节中。这部分既写出了他的粗鲁,又写出了他的机智及精细的性格。围绕“侠义”二字令人物鲜明生动。文中这样写道“三个人酒至数杯,正说些闲话,较量些枪法,说得入港,只听得...https://www.hrrsj.com/wendang/qitafanwen/805622.html
6.描写小孩外貌的摘抄简短句子网络文章37、黑色的披肩发,有点小波浪,白色的皮肤,移动的眼睛似乎在告诉什么。蓝水精灵的大眼睛,娃娃般的...https://bbs.openke.cn/thread-656885-1-1.html
7.名著专项测试戒刀灿三尺春冰,深藏鞘内;禅杖挥一条玉蟒,横在肩头。D.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露些少赤须,把毡笠子掀在脊梁上。 23. 选出下列对作家作品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 ) A.保尔脑袋被弹片击中,伤好后经朱赫来介绍,在铁路肃反委员会工作。一次,在车站偶遇谢廖沙,却忘记将瓦莉亚英勇牺牲的事...https://www.wjx.cn/xz/75550820.aspx
8.《西游记》之前的孙悟空在《西游记》之前,孙悟空是什么样子的呢?又有哪些不一样的故事? 随着《西游记》原著不断被演绎改编,孙悟空的形象也千变万化。不管是1986年央视版电视剧《西游记》的孙悟空,1995年电影《大话西游》的孙悟空或是2000年网络小说《悟空传》中的孙悟空,2015年动画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孙悟空,再或是近日电...https://artsbj.cn/index.php/wenxue/372307.html
9.南禅七日(14)东北人的后脑都平的,这个就是护照,妈了的,这是钞票,上就上了,你要怎么样,这是昔时,他什么都没有了,护照也没有,钞票也没有,那个和尚受了戒,旁边有个戒刀,等于我们以前当军人,旁边有一把短剑,这叫军魂,军人的魂,军人的灵魂,就是说假如做一个军工资国家决不屈膝投降,接触死了,打了败仗没有话讲,自杀、...https://www.97su.net/656/89251
10.莱芜视窗车 中蹦地跳起一个小女孩,小脸儿冻得红冬冬的,有如熟透了的苹果,揉揉眼睛,似是刚刚睡 醒的样子,开声问道:“爷爷,这是中国的地方了吗?”那老者勒住驴车,凝视车下的土 地,声调低沉道:“嗯,是中国的地方了。阿蕾,你下车去,替爷爷拿一把泥土回来!” 山谷口外,三骑负伤的战马背着衣冠破碎的乘客,狂嘶奔回...http://lw12315.cn/xs/pzxyl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