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聊聊千年古译文言文:12、5以见显真,见性不还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沦,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二、听索先生聊聊:
第17场后部
1、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
我承蒙如来的这种加持,也是你的这种微妙的声音,基本上是也了悟自己本来光明的心,“元所圆满”,本自具足、本自圆满的常住的这颗心。
2、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
我现在悟到,对佛现在说的法音,我是以攀缘的心来听着佛陀的法,是以一种缘取的心来瞻仰、羡慕、渴望。那么我自己得到的这样的正知的心,其实我不认为是真正的心。
阿难尊者觉得是自己以前的学习就全部都是掉到文字上面。
3、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你们是以这种攀缘心来听法的,光是耽著在一些词句上的话,此法也变成攀缘心,那不是真正的法性,不是真正的心性。下面就给他讲一个比喻。
4、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他不看天空,只看那个手指,那这个人肯定已经失去了月轮了,其实手指也亡失了。因为手指它表示的这个明月,而并不是他自己的手指。
月轮是圆满的,它可以散射清凉的甘露光的,但是手指没有这个特点,所以说他既看不到手指示的真月轮,也已经失去了手指表示的明月。
5、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他不但失去了这种手指的作用,而且不认识明与暗之间的差别。本来他的手指是暗的,月轮是明的。因为他把手指当成是明月,所以他明与暗的差别都没有了知。
“明”指的是真心;“暗”指的是一种通过声尘,不能了知真心与声尘的差别。比如说阿难听法的时候,佛陀像明月一样的给他指点法,但是他没有了知法,只落在他的声尘上。
6、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如果你用分别心把我说的声尘认为是你的心的话,那么你应该是离开这个所分别的声尘,也应该离开分别心。能分别的这种性也不应该有,要有什么呢?要有一个佛陀所指示的真心。
第18场
1、如果佛陀给阿难等眷属说法的时候,阿难的心一直专注着佛陀的这种微妙的声音上的话,那实际上是不叫见性,它叫分别性,相当于是有一个人用手指来指月亮的时候,他就不看月亮,只看手指,那实际上是他又丢失了月轮,同时又丢失了手指。因为手指本来不是明体的,但是他就把明体看作为是手指的话,这也是已经忘失了手指。
2、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众生的虚妄心相当于是一个客人一样的,它是暂时性的。我们的真心,觉心,或者说是我们的本有的这种本性,相当于是一个主人一样的,它是恒常性的。
如果没有认识自己的觉心的话,你观察心可能是无常的,但其实从这个认知的心的明体来讲,它是没有什么无常的,在名言当中是恒常的。
3、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如果你的真心,它相当于是前面的主人一样,没有什么去的地方。如果虚妄的心,它是随着佛陀的声音随存随灭,为什么离开了佛陀的声音以后,成为“无分别性”?它那个性也是没有的。有声音的时候,虚妄的心会随着这个声音去分别,如果离声以后虚妄的心就没有分别了,但是对于真心,它是不会随着声音随存随灭。
真心不会随存随灭,当然不会随着“离声”而无分别,它本来就是无分别的,不管是否离“离声”;而虚妄的心会随存随灭,是随着“离声”才无分别。
4、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不单单是声分别心,你们分别我容貌的色分别心,看到佛陀的这种相好庄严的时候,有分别,不看到的时候没有分别,真心不是这样的随存随灭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遇到的香也好,味也好,触也好,所有的这些其他的五境的话,也并不是对境出现的时候才显现,对境没有的时候不会显现,不是这样的。所以如果是你的真心,它是一种永恒的方式来存在。
5、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
那同样的道理,对色身香味触,还有其他所有的这些分别都没有了,那这个时候算是真正的主人也好,真正的真心了。
真心不是色身香味触外境,也没有这种所谓的空,不是有相的境界。
6、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拘舍离”数论外道;“冥谛”,他们把外面的六尘,自己的心识,总共称为25种谛。
像数论外道为主的这些宗派,他们愚昧地认为有实有的这些25谛法等等。
7、离诸法缘,无分别性。
但真正的这种真心的话,离一切色声香味触分别性,不会随存随灭的。
8、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你的分别心,对色声香味触的执着,最后都是要还灭的,如果这样的话,那怎么会是主人?分别心有还灭,有变化,有这样的话,那肯定不是主人了。
9、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
如果我的妄心,各个都有还灭,各个都要还回去的话,那如来说不是有一个叫做是“妙明元心”吗?我们讲的是光明的或者真实的这种心,是没有任何还灭的吗?这个您说一直是常有的,它是主人一样的,它一直在嘛,这个为什么这样的?
10、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阿难你是不是看见我,那你看见我的见,实际上这个见叫做是“见精明元”。这个见不算特别高,不是真正的真心;也不算特别低,凡夫人的这种俗人的妄心也不是,所以你现在见我的这种见解,称之为叫做是“见精明元”。是比较中等的,也并不是最高的真心。
这种见解并不是最高的“妙精明心”,相当于是第二月,不是月影。用比喻来讲的话,月亮有三种月亮,一个就天月,天上的月亮,它是真正的月亮;一个是你用手掐着或者捏着眼皮的时候出现两个月;还有一个在地上,水器上面的月影,三种月。
第一种天月的话,它是真心,像得到一地菩萨,或者说是真正见到天空当中的真正的月,它没有任何的那种分别。
然后第二种捏月,其实我们以前讲大圆满的时候也是说,虽然我们是凡夫人,但是如果观自己的心的时候,以总相的方式来认识自己心的本体。这个说法跟阿难现在的见解,我觉得是比较相同的。我们为什么是看两个月亮?这个是我们有能取所取,我们虽然接近实相,但是和完全的实相有一定的差别。
凡夫人看到天月的话,还差得有点儿远,但是你捏了眼睛的话,一方面是跟月亮有点近的,因为月亮它是在天空当中,他也看到了;看到的时候,它还有二月的相,但实际上接近天空当中的月亮。如果你看到地上的水器里面月影的话,那方向也不对,形状也不一定是对的,而且它完全是假的,除了愚笨的猴子以外,谁都不会去捞水月的。
你看我们手捏着的时候,就看到两个月亮,万一你不小心把手放下来,那二取就没有了,二取没有的话,你真正见到了这个月亮了。但是我们一直是捏着不放,一直是想看二月。看到二月都算是还是可以的,不然的话,大多数的人看到水里的月亮,就觉得说这个是真正看到月亮,其实这个是真正的妄心,所以妄心和真心之间有这么一个觉悟吧。
11、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先讲八还,然后这些八还都还灭,讲两层意思吧。先讲八相,然后这些每一个相,最后融入自己的本体,叫八种还灭。
(1)东方升起太阳的时候,里面有光明照耀,这个叫做是明相
(2)晚上的时候,月亮也是没有显现,已经成了黑月了,还有乌云密布,非常昏暗,这个叫做暗相。
(3)从门、窗户缝隙当中,看到外面的外物,叫做通相。
(4)墙壁、宇屋之间,不是无碍的,是有阻碍的。肯定是堵着的了,塞在里面,不可能直接通穿过去,这个叫做塞相。
(5)如果我们去分别的话,外面各种色声香味触,五尘、六尘这些缘,这个叫做缘相。
(6)“顽虚”是虚空,虚空当中,“遍”是没有什么的,这个叫做空相。
(7)世间当中有地气阳焰、灰尘弥漫,有一种昏味相,这个叫做是杂相,
(8)雨下了以后,天空都已经收敛到一个特别晴朗的,这个叫净相。
明和暗、通和塞、有和空、还有染和净,总共有八种辨相,八还辨相,也叫做是八还辨见吧,这是一些对立的法,佛陀在这里只举了这些相。我们世俗当中的人们经常执著的二元的这些法,实际上是它各自都是消于自己的本体当中,他要给我们指点的是这么一个道理。
12、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
佛陀说:你看到现在有这么八种不同的变化相,尤其是好多都是内部相反的,互为排斥的,那我今天把这些各自都归到自己的因上面,我怎么把它每一个都是还灭到自己的本源上呢?
13、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因为没有日的话,不可能有明,所以明就完全是可以属于在日当中的,叫做还日,明入于日;暗还于月当中;通还在户牖当中;壅还在墙宇当中;缘(外面的尘)还在分别心当中;顽虚还在虚空当中;郁[土+孛]还在微尘当中;清明还在霁或者说是澄清当中。
所有的这些世间对立的法,全部都是还于自己的本体当中,没有一个真实的实相。它的这些相,是我们习惯性的一种分别念假立的。在世间当中的所有一切万事万物的法,其实是都不会超出这类吧,刚才前面的八种还灭,基本上是可以说一切都是可以涵盖的吧。
我们因缘和合的时候,见所有的这些事物,但是无因不会见的。那么明也是这样的,因缘具足的时候,光明有的,但是实际上这个因缘也是假立的。一切诸法当中没有一个不是因缘的法,一切诸法当中没有一个不是空性的法。
14、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
阿难尊者你所见到的这八种的见者、见境(有境),能见的这种明性,以什么来还呢?
下面从观察自己的心到底是有没有一个真实的本性去观察的。
15、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如果你说这个明心还要还于明当中,那盲人就连见黑暗的这种有境也不存在了,有这个过失。
虽然我们有明和暗八种外境的差别,能见的心识也是有暗见的、明见的八种,但是这些种种差别,在我们真正的见上面没有什么差别的,因为见性是没有差别的。
16、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
如果有还灭的话,那自然不是你的这种明心。如果没有还灭的话,那不是你的真心还会是谁的?这不是你的本来面目,还是谁的本来面目?如果不是还灭的话,那这是你的真正的本来面目。
你知道你的这种心呐,就是本来的明净的这颗心,这就是真心、觉心,通澈的心,那这就是本来的、美妙的、光明的、清净的这颗心。
17、汝自迷闷,丧本受沦,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你没有认识它的话,就你自己依靠自己的这种迷乱的显现,然后才丧失自己本来有的这种本性,然后受于三界轮回当中,那这样的生死当中常常都在漂泊。
三、再听梦先生聊聊:
1、你的真心是广大的、是普遍的、是包罗万象的,不是色法,不是你阿难色身之内的那个心。那是不是离了这个妄心,另外还有个真心所在呢?这也是错误的。我们不认识自己的真心,而把我们眼耳鼻舌身的这个心当成真心了,等于认大海中一个水泡,说这就是全部的大海,这是错误的,迷了又迷。
2、我悟得明白佛所说的音声,那这缘心的功德是不是也很大呀?佛说它是妄,那就是我们第六意识,是妄识,有缘虑,有分别。可我不假它,我又怎么来闻法、怎么来修道呢?这指的是阿难不舍他的妄心,不肯承认真心,它对我有很大的利益。阿难把他一切的功德,所有闻法修行的功德都归功于这个缘心。
3、我们总认为我们现在这个心就是我们的心了,把它舍掉,我不成傻子了、成个呆子了?就是不肯舍妄。妄既不舍,真是得不到的,道是成不了的。
我们把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根,对着外边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我们中间产生一个识,那就是我们认为的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三六一十八,我们经常说的十八界,各有各的界限,有候常用是相通的。我们看见辣椒,眼睛见的辣椒,还没用舌头去尝,我们就知道辣椒是辣的,见着盐巴知道盐巴是咸的,见着醋知道是酸的,这个知是惯例。这个见是眼睛,眼睛不能知道,因为习惯的作用,说这叫缘心。突然间把这个舍掉,说醋不是酸的,盐巴不是咸的,辣椒不是辣的,你听见你就不理解了,这超出常情的。
4、你用的是以攀缘来的心,所以你学了很多经,闻到很多法,还是不能开悟,原因就是你不舍缘心,那你的法也变成是缘了,不是法性。
你不用你那个真正求知的心来求法,而以攀缘的心来求法,那你闻到法而得不到利益,法已成攀缘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用能缘的心来听我说法,我那个法不是也变成尘了吗?法尘嘛!能攀缘的心缘于法尘,而这个法尘却不是法性的真理。因为你知道我说的法是离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都是假的,不是真的。
5、如果你把他的手指头当成月亮了,这就犯了三种错误,一种是月亮没有看到,给失掉了;二种是手指不是月亮而当成了月亮,那么手指就也失掉了;三种月亮是明的,手指是暗的,把暗当成明,不是把明、暗都失掉了吗?
佛说,我跟你说法的时候,跟你说得很清楚,真心是光明的,妄心是黑暗的,你却什么都不明了,把真心给迷掉了;真心迷掉了,就连妄也失掉了。
佛一切的声音言教都是让你明白,佛所说的法只是个方法,你从方法当中去认识你的真心,你别把佛的言教当成真心,这是错误的;就像把手指头当成月亮是错误的一样,你不但把心迷了,把我所教悔的法也迷了,两者俱失。
这个道理就是说,我们把所有经书上佛的语言、佛的教诲,把这些当成真的是错误的,这些只是告诉我们一些修学的方法,你依照这个方法去做,你才能得到。“说食不饱”,并不是人一说你一听,你就饱了,你得去吃才能饱,就是这个含义。
6、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你光分别我说的法音法声,以为这个是你的心,这是绝对错误的,凡我说的语言、文字,这不是真实的,只是告诉你个方法而已,你必须离开这些分别才能见到你真心。
你以分别心来听我讲经,那我这个话跟你说完了,我不说了,你心还有没有?你那个真心就是主人,分别我那个音声就是临时的客人,拿这个比喻来叫阿难明白。明白什么?那个我所说的,你所缘念的,那叫因缘法,所缘的音声,所缘我的法音,不是真的。如果把你能缘的、所缘的心再离开,那就叫你的真心。
你的真心,这一辈子跟你这个肉体在一起,你这肉体完了,你的真心又离开了,肉体不是真的,你领会了,现在这个身就是法身;你不领会,永远你也开不了悟,以假为真。这个肉体失掉了,你这个神识就又去再换个肉体,又把假的当真的,永远是客尘,你变不了主人,总是作为客人。
7、二祖就拔出他自己的戒刀,把自己的膀子砍下了,就把这膀子丢在达摩祖师面前,心想我这总该是真心吧?他把膀子砍下后就痛得不得了。断个膀臂痛不痛啊?这个时候他就跟达摩祖师说:请祖师给我安心,我这心不安,痛得不得了。达摩祖师就跟他说:将心来,我与汝安。拿来吧!把你心拿来,我给你安上。二祖就找心,心在哪里呢?他拿不出来,觅心了不可得,我心找不到了。达摩祖师跟他说:我与汝安心已竟。大家想想看,怎么安的?二祖当下就开大悟,一悟就什么也不痛了,因为膀臂痛不是他呀。二祖怎么悟的,大家去参吧!修道修到无我了,这个肉体就是假相,不是我。
8、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
但是这个无分别性不起念头可不是外道,佛又恐怕他堕入外道,佛举了个外道的例子,有一种外道叫冥谛,这个冥就是昏暗不清,迷了就叫冥;谛是真理,谛是讲求理的。他把这个冥当成真的,也离开一切缘了,也能达到无分别性。他提倡一种冥性,是无分别性,说修炼到心什么分别都没有了,认为就成道了。他不是佛教讲真性的那个性,佛教讲那个自性不是这样理解的,
佛教说我们离开一切诸法的缘起性,不去攀缘,离开诸法的缘,那个就叫无分别性,不分别一切的法。我们要分别才有,不分别则无。说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都能懂得的,人类,这是笼统说的,人类包括很多,男人、女人、黑人、白人,约皮肤说是黄人、红人,这是种性的问题,这就是分别。不分别呢?人。人是总号,分别开来,人跟人不一样,是约分别来说的。
第19场前部
1、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
我们能见的是心,能见是一,而这变化相可就多了,所见的是一切诸相,这无量的所见相都在此能见当中。
所以佛对阿难说,你看见这一切诸变化相,各有所因,这些变化相它是怎么变化的?这就是要说缘的意思了。本来没有,而现的这些诸变化相,你能见的见有变化没有?没有,能见是一。所见的不是实的,能见的才是实的,所见的都是变化相,变化的意思就告诉我们不是真实的,一切诸相皆是虚妄,但是各有所因。各有所因,就是因缘而显现它的因,就是一切事物它从何处来的,还将归于何处;就是这些个变化相,它所有的本身因相。
2、见性无还,能见的性体是无还的,就是主人,那些客尘各还所有,明还于日,暗还于暗,就是这样子。
3、“眼耳鼻舌身意”是从“色声香味触法”缘而有的,然后再还之于缘,有缘则现,缘无则无,六识是因尘而有的,这是随因缘的,所以它有可还之处。
那你的见性、你的真心,常住的真性它是不动的,它是没有变化的,还能把它还之于何处?那个不还的才是你,让你认识真我。那不是你是谁呢?
在起信论上讲,就是最初的一念不觉生三细,叫业识、转识、现识,现在这个不还的就是你的本识,转、现就是本来的现。说一念不觉,等一念觉了就还本还原了。因此就知道你的心,妙明元净的心体。只是你迷了,把迷惘除掉,仍然能够显现。虽然在你生死流转当中、漂流当中,它并没有失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