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说,古代的国家大事小事,犹如一个巨大的时代车轮,而文人们是推动它前进的主要力量。
文人是官员阶层的核心,当文人具有力量参与天下事之前,他们多半需要通过科举。在通往科举之路时,通常有行囊相伴;这个行囊一般称为书笈或负箧,古人说的负笈,正是此般。
黄花梨书笈
明代
H92cm
RMB:800,000-1,500,000
出版:《上林家所藏品札》,1936年
一种器物,之所以具有特性或功能,全靠与人和与其他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由文人和文人的行囊所创造的。一件书笈的背后,各种特殊价值隐含其中,这些价值包含了社会史和政治史。
二零二一年秋季拍卖会,古天一推出珍贵稀有的黄花梨书笈;它似乎带有神秘力量,再现一段段繁华的历史。
#1玄奘负笈
玄奘取经之路:从长安到那兰陀寺
出新意于法度,是这件古典家具给人的第一印象,着实是与众不同。
时移世易,古代的书笈早已是凤毛麟角了;对书笈印象,也多半是在古代绘画,譬如在敦煌的壁画里,偶尔能看到壁画上的行脚僧所负书笈。关于背笈行脚僧的塑造多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负笈形象,是玄奘大师。
玄奘负笈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西安兴教寺存玄奘像1933年刻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一幅《玄奘负笈图》,描绘的是僧人身负书笈,僧人耳朵上穿有大耳环,颈项上挂有由九个骷髅组成的串饰,腰悬戒刀,一手执佛尘,一手持经卷,举步前行,背景绘有绵延的山岭。
这样的图像,是表现玄奘游学经历的一种特征;玄奘所负之书笈,也就成为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象征。
行脚僧人负笈图法国卢浮宫旧藏
俄藏有宝胜如来榜题的行脚僧人负笈图
古格托林寺杜康殿西壁壁画
行脚僧人负笈图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行脚僧人负笈图法国集美博物馆藏
行脚僧人负笈图大英博物馆藏
明代达摩多罗尊者与天王唐卡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达摩多罗尊者与天王唐卡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达摩多罗尊者唐卡局部美国鲁宾博物馆藏
#2文人行囊
问君少年日,苦学将干禄。
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
古代中国,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如果希望过上优越的生活并且获得社会声望,惟一的出路是读书。读书以后,惟一目标就是企图能在科举中一举夺魁。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对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更是难如登天。对普通人来说,踏上功名这条道路,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做到。由是言之,一件寻常的书笈,可以看到许多不寻常的故事。
普通人若想心无旁骛的读书,这一过程常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当经济条件初步具备,子孙才能得到良好的受教育机会。还有科举考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到殿试获得成绩这个目标,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不可能达到。
科举兴起以来,文官施政就是治国的核心。当一个读书人背负书笈前行时,天下事也开始装在他的行囊里了。
北宋繁塔砖
国家博物馆藏
明代清明上河图局部仇英辽宁省博物馆藏
#3黄花梨书笈
示现历史,器美神完
僧人行游或书生赶考时,常背有一种箱子,称为“笈”,用以放置经卷、书籍、文具、衣巾等。从古代绘画以及典籍资料来看,多有书笈身影,但存世至今的,几乎没有。更遑论如本件拍品之精美者。
此笈以黄花梨为材,整体呈箱式,分为三层置物空间。
上层三面为直棂窗式,背面为麻布挡板,最顶上覆盖一竹编顶盖,顶盖里有纸本内衬。另外一处设计极为巧妙,顶盖中有一暗格,藏有一挡板,可抽出遮盖头部,起到遮阳的效果。
中间两面为几何图案花窗式,由几何线条构成规则而富于节奏韵律的花纹,背面部分留白,其余以整板封挡。正面一半呈敞开式,另一半设计成直棂式围挡,方便放置物品的同时,又起到了很好的防掉落效果。
下层为封闭式箱体,对开门,原镶长方形面页,安锁鼻,箱门关好后可加锁。下承四高足,底托处均嵌有云板。整器边缘嵌有四个铜环,用来穿系绳带。
设计合理,功能性强,充分考虑到了置物的多样性。上层适合放置大件行李或衣物,中间适合搁置随时取用的生活用具,最底层封闭且可以加锁,是存放贵重私密小件物品的绝佳之所。
古代书笈材料有皮革、木、竹等材质,有的制作简单,用竹片穿着麻绳编成;有的追求精巧耐用,竭尽心思,花样百出。这件黄花梨书笈,在彼时集时尚与实用于一体,是希望的产物;它见证了历史盛衰之运,释放出伟大的文化价值和美学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