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对于勺子的历史,你又了解多少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好好了解一下勺子的发展史。
古代勺子被称为“匕”或者“匙”,汉代时开始称匕为匙,东汉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匙,匕也”,也就是说匙指的就是匕。
中国人使用勺子进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圆雕鸟形象牙匕
(新石器时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古代中国人发明勺子进食,与农耕文化的出现密不可分。中国新石器时代农作物品种主要是水稻和粟,这两种谷物的烹饪都比较简单,加上水煮成粥饭就可以食用。热腾腾的粥饭,特别是半流质的粥食,用手来抓食就会很不方便,需要借用中介器具,于是最简单的勺子便被发明出来了。早期的勺子很多都是骨头做的,造型也比较简单。
玉勺(新石器时代凌家滩遗址出土)
进入青铜时代以后,中原地区仍然保留着新石器时代使用勺子进食的传统。
这时,勺子不仅有骨质勺子,还出现了铜质勺子。不过,骨质勺子在青铜时代还是常见的进食器具,到了西周时期,骨质勺子的使用才不如过去那样普遍了。
商代羊首勺(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把商代羊首勺,1977年出土于陕西省清涧县解家沟商代墓葬。通高28.5厘米,勺径9.5厘米。此勺勺柄修长,扁柄,勺体为半球状。古代舀水、舀汤、舀酒都用勺。一般说来舀水的勺柄短、斗大,舀汤和酒的勺柄长、斗小。商代羊首勺出土时和酒器伴出,因此学者们推断它应该是舀酒器。羊首勺的柄端为大角羊首形,作瞠目张口状,这便是这件文物得名的由来。
到战国时出现了一种长柄舌形的勺子,它的柄部较细,勺体已改为椭圆状的舌形。
战国勺子还采用了漆木工艺,出现了秀美的漆木餐勺。漆木餐勺为窄柄舌形勺的样式,整体髹(xiū)漆,通常还描绘有精美的几何纹饰。
彩绘云凤纹漆匕(秦湖北省博物馆藏)
这把彩绘云凤纹漆匕的匕长20.5厘米,匕宽4.4厘米,木胎,削制。匕背面有烙印文字“亭”。1977年于云梦睡虎地33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从战国时代开始,窄柄舌形勺子成为了中国古代餐勺的主流形态,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隋唐时期的勺子也大多为窄柄舌形勺。
鎏金錾(zàn)花九曲银勺
(唐河南偃师杏园唐墓出土)
鎏金錾花九曲银勺全长24.4厘米,勺柄扁方修长,弯柄的末端做成凫头形,勺面为九曲花瓣状。器表以鱼子纹为地,錾刻尖瓣宝相花及雀绕花枝图案。枝蔓回转绚丽,结构细密流畅,鎏金工艺精湛。勺的内壁打磨抛光,明亮照人。
在宋元时代,除了大量制作铜质勺子以外,也有不少白银打造的勺子。在这段时期,勺子的造型基本上承继了唐代细柄舌形勺的传统,区别仅是在柄尾略为加宽而已。
“宣七郎”铭镂花银勺(宋德安博物馆藏)
勺子,不光吃饭的时候用得上,在古代喝酒的时候也会用到勺子。古代酿酒,往往是酒液和酒糟混合在一起,没有过滤,喝这种酒的时候,往往能看到酒面上浮有一层糟沫,用带漏眼的小勺撇去浮沫口感会好些。宋“宣七郎”铭镂花银勺,应该就是撇去酒沫专用的酒勺,“宣七郎”应是金器主人的名字。
明清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饮食的多样化需求,勺子的制作工艺水平也逐渐提高,变得更加实用、更加精致。
黄地墨彩花蝶纹羹匙
(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光绪时期的黄地墨彩花蝶纹羹匙,长16.8厘米,宽5.3厘米。羹匙里施黄地墨彩花蝶纹,中心红彩书“大雅斋”3字楷书款,旁钤(qián)椭圆形红彩印章,印章内双龙环绕“天地一家春”5字篆书款。外白地粉彩绘勾莲纹。底白釉红彩书“永庆长春”4字楷书款。这把羹匙的外表十分华美,做工也非常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