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奇门冷兵器非常多,可以说浩如烟海、不胜枚举。
我今天为大家例举一个历史上既冷门,杀伤力又非常恐怖的奇门冷兵器——连枷。
说起连枷,正如它的名字一样,估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为了让大家非常形象地了解这一兵器,咱们先来看看下图这个物品,它的原理与连枷相同。
下图这名庄稼汉手中拿着的东西名叫——连盖。相信八、九十年代生活在川渝一带农村的人应该都见过。
连盖的结构如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用于拿握的竹杆或木棍,另一端则是一块细木棍排列成的“板子”。
板子与木棍之间,是用一根木头固定,但板子与木头的连接则可以旋转。使用方法则是手持木棍,用力一荡,板子便可以作旋转运动,击打出去。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经常见长辈们用“连盖”击打铺在地上的黄豆荚或是高梁穗。一阵噼里啪啦地击打,黄豆便会从豆荚中脱离出来。
那么,农民使用的农具连盖,与我要说的重点——连枷,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前文已经说过,它们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若是把连盖上的“板子”换成一棍短木棍或是一个铁锤,那击打的力度和威力便可瞬间得到提升。见下图:
看完图之后,咱们可以试想一下,在冷兵器时代,这个武器的威力如何?是不是有一种令人后背发凉的感觉?
那么,连枷起源于何时何地?曾出现在我国历史上的哪些时期呢?
从一些外国文学中,我们发现,在中世纪的欧州,连枷已经作为一种兵器被运用于战争了。虽然当时所使用的连枷,在形状、样式及大小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基本原理则是一样的。
这与我国北宋初年,军队中所使用的“大扫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谓的“大扫子”,有些类似于今天的双节棍,不同的是,大扫子两根木棍不是一样长,而是一长一短。
骑兵在马上手握一端,用另一端攻击敌军的马腿,这是后世两节棍的最初形态,与欧洲中世纪的连枷原理相同。
在形状上,大扫子两端均是木棍,而连枷则有着本质的区别,一端是长木棍,用以持握,而另一端往往是一根铁链和一个铁锤。手握木棍,荡起铁锤,击打敌军,其力度和杀伤力可想而知。
在我国,连枷作为兵器,最早出现在唐朝。唐代《通典·兵典》和宋代《武经总要》中都有大量记载。将连枷大量装备部队并用于战斗,有证可考的应该是明朝,而且一直延用至清朝。
由于其制造成本低、便于携带、杀伤力强等优点,在冷兵器时代,并不局限于骑兵使用。特别是在明清时期,连枷是许多步卒随身携带的主战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