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云南野生动物园里的骂人鹦鹉小灰爆红了!起因是游客在跟它打招呼时,小灰直接“口吐芬芳”,一句“傻”让游客惊掉下巴,更是引得十万网友都跑到动物园直播间求骂。
其实,这并非是小灰第一次说脏话,园方也多次对其进行“素质教育”,但小灰至今仍是屡教不改……
难道,鹦鹉真的能理解脏话吗?是动物园私下教的,还是鹦鹉本身就有超乎寻常的智商?
鹦鹉的智力有多高?竟堪比5岁孩童?
鹦鹉具备卓越的智力,这让它们成为了鸟类中的佼佼者,具备超群的学习和理解能力。
虽然智商作为一种评估智力的指标,在鸟类中难以精准测定,但科学家们通过一些测试和观察发现,鹦鹉的智商大致相当于3到5岁的人类儿童。
它们能够模仿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声音,并学习使用一些单词和短语。
在短视频平台上不乏看到一些聪明、记录的小鹦鹉,一位博主就饲养了一只叫作“毛毛”的虎皮鹦鹉,当博主念到“落霞与孤鹜齐飞”时,毛毛能流利地接“秋水共长天一色”,随后还会夸自己一句:“哎呀妈呀,我真聪明,考清华去了!”
一些研究发现,鹦鹉甚至能够展示出惊人的数学和逻辑能力——它们能够数数、理解“0”的概念,甚至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而非洲灰鹦鹉则是世界上最聪明,且词汇掌握最多的鸟,它们能学会800多个单词。
云南野生动物园中这只“口吐芬芳”小灰正是聪明的非洲灰鹦鹉,去年夏天已经因为一口标准国骂而走红过一阵,没想到今年又以同样的方式翻红了!看来保育员的教育并不奏效。
鹦鹉骂人并不是新鲜事儿。2020年,英国东部著名的林肯郡野生动物园刚刚重新开放,引入的5只非洲灰鹦鹉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吸引了游客的注意。
这群鹦鹉竟然在集体接待游客时爆粗口,用诸如“滚蛋”和“肥”等不雅言辞跟游客们对骂得有来有回。
考虑到动物园是一个文明友好的场所,为了避免教坏小朋友,动物园紧急关闭了鹦鹉笼,让这群调皮的灰鹦鹉进行停业整顿。
经过调查,原来,这些鹦鹉是在同一周内由5个不同的饲养员捐赠给动物园,因为空间有限,它们就被安排在同一间屋子里,这可给它们彼此之间的“友好交流”提高了一个大空间。
这5只鹦鹉就是在隔离期间内部培训时,形成了“脏话学习小组”,也不知道是哪一只开的头儿,相互之间叫骂声不绝于耳,大大提升了祖安能力。
虽然园方决定对这群“祖安鹦鹉”进行整顿并隔离起来,毕竟鹦鹉园内可不仅仅只有5只鹦鹉,要是都学会这些粗鄙之语可就要出大问题了!
园方希望这5只鹦鹉能够矫正好再重新“接客”,可看后续,让它们变文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说脏话问题出现“鸟传鸟现象”,这说明鹦鹉具备一定的社交智慧,它们试图通过模仿和重复来传授特定的词汇给彼此,在这期间,它们就能自主学习并使用人类的词汇。
就在这几天,又一个关于鹦鹉说话的视频爆发了超高的点击率。
画面中,一只鹦鹉似乎是个热心的“老师”,一遍遍地教另一只鹦鹉说“恭喜发财”,可惜另一只鹦鹉怎么也不愿意开口,让这位鹦鹉老师急得大叫:“恭喜发财!说话啊!”最后竟被气得用鸟语骂骂咧咧。
鹦鹉学舌的本领从哪来:天生好嗓子
鹦鹉口吐人语对于我们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件新鲜事,早在唐朝时期,就有“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的宫词,可见人们豢养、观赏鹦鹉说话来消遣、解闷儿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不过,鸟类在动物界中向来能唱会跳,为何偏偏只有鹦鹉具有学舌的本领呢?
这其实源于鹦鹉独特的生理结构,特别是与哺乳动物不同的发声器官——鸣管,以及发达的舌头。我们人类以及其他哺乳动物的发声依赖于声带,而鸟类则采用鸣管进行发声。
鸣管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由几个气管环膨大变形构成。在鸣管的分叉部分,鸣膜能够进行震动发声。
此外,鸣管中的鸣骨和半月膜等结构,以及鸣肌的调控,使得鹦鹉可以发出富有颤音和多变音调的声音。这种复杂的发声系统如同一个完整的琴箱,使得鹦鹉在模仿人类语言时具备了相当的灵活性。
如果一个人吐字不清,我们就会叫他“大舌头”,偏偏鹦鹉有一把天生好嗓子还不够,它们还长了一条灵活的舌头。
鹦鹉的舌头在结构上与人类相似,非常发达,富于肉质且相当圆滑,舌头的前端呈细长月状,转动起来柔韧灵活。这种舌头结构让鹦鹉能够准确地模仿人类说话,并发出非常清晰的音节。
人的发声器官从喉门的声带一直延伸到舌端,形成一个前后总长度约20厘米的结构,并与体轴形成直角,这种直角构造赋予了人类语音的分节性和多样性。
而一些中、大型鹦鹉的鸣管长度大致为15厘米,与体轴形成近似直角的角度,要知道,其他动物的发声结构只是钝角。
这样近似于人类的语音器官结构使得鹦鹉也能够发出多样化的声音,再有一条灵活的舌头进行辅佐,这鹦鹉说话的能力可不是无限趋近于人类吗?
鹦鹉骂人未必是有坏心思!
鹦鹉这么聪明,既能模仿人类说话,还能够通过语言和行为表达情感。它们能够展现出对自己和他人情感的理解,有时甚至表现出一些像人类一样的社交行为,如安慰或捉弄他人。
然而,这并不代表它们能够完全理解人类的语言的意图。
观察云南动物园的鹦鹉小灰骂人行为,很有可能是因为它从游客嘴中学会说脏话,说过几次后发现游客对此表现出强烈的兴奋和反应,因而保持了这种模仿行为。
这主要是因为鹦鹉在学舌的过程中,通常会模仿引起注意的声音,当它们发现说一些能够引起特别反应的词汇,就有可能坚持这种行为。
因此,小灰一直说脏话有可能是因为它认为自己在尝试与人类建立一种有趣的互动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它屡教不改,如果鹦鹉真的聪明到能够理解骂人是一种不良行为,那么它可能就不会再说了。
遗憾的是,小灰并不能完全理解,当它骂人的时候,偏偏游客们还因为猎奇而纷纷起哄,这让小灰的“脏话事业”更起劲儿了。
学会“脏口”的鸟儿不值钱!
现在的年轻人看到会骂人的鹦鹉,直接表示:爱了爱了!这波流量也给众多直播小灰骂人的博主带去了泼天的富贵。
要知道,放在过去,会骂人的鹦鹉或八哥简直是一文不值,甚至还要被主人做无害化处理!
老北京人一直有养鸟的闲情雅致,尤其喜爱声音婉转动听的百灵鸟、画眉一类。养鸟人对百灵鸟的培养不仅仅要求它们有美妙的鸣叫,还要按照特定的顺序和内容鸣叫,绝不可胡叫瞎叫。
一旦百灵鸟的叫声打乱了鸟主人规范的套路,或是学会了一些不应该学的叫声,就会被认为“脏口”而失去价值。
而对于学会骂人的鹦鹉和八哥,那更是一点儿也容忍不了,碰到脾气大的养鸟人,甚至可能会将鸟儿无害化处理——烈火烹油,炸了吃掉!
毕竟,如果不把会说脏话的鹦鹉处理掉,那养鸟人养的下一只鹦鹉很可能沾染上同伴的恶劣习性。
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一些残忍的现象。有一些养鸟人为了满足个别的兴趣或特定目的,竟采取残忍的手段,对手中鹦鹉或八哥实施剪舌或是捻舌等行为,以追求更“纯粹”的言语表达。
剪舌这种行为无疑是对鹦鹉天然生理结构的摧残,不仅伤害了这些智慧生物的基本权益,更是一种对动物福利的极端忽视,绝对是中国民间训鸟的败笔。
鹦鹉之所以能够发出如此多变的语言,正是依赖于其复杂而精巧的发声系统——发达的鸣管和灵活的舌头。通过这些生理结构,鹦鹉不仅能够模仿人类的语言,还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然而,剪舌行为的实施破坏了这一天然机制,会对鹦鹉等鸟类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很可能会让它们呛血而死。
这不仅是对动物权益的侵犯,更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尊重。我们不能将鹦鹉简单地视为人类喜好和欲望的娱乐工具,而应该认识到它们作为生命体的价值和尊严。
与鹦鹉的互动,不仅是一场人与自然的奇妙之旅,更是对于人类文化、社会观念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更加理性、尊重和和谐的人与自然相处之道。
与鹦鹉的对话,也让我们思考自身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迎接这位能与我们对话的鸟类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