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若点a(-2,n)在轴上,则点b(n-1,n+1)在()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b.和等于180度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c.若两直线相交,则它们互相垂直
d.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四个角都相等,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4.下列实数中是无理数的是()
a.b.c.d.3.14
5.下列调查中,调查方式选择合理的是()
a.为了了解某一品牌家具的甲醛含量,选择全面调查
b.为了了解某公园全年的游客流量,选择抽样调查
c.为了了解神舟飞船的设备零件的质量情况,选择抽样调查
d.为了了解一批袋装食品是否含有防腐剂,选择全面调查
6.如图,直线eo⊥cd,垂足为点o,ab平分∠eod,
则∠bod的度数为()
a.120°b.130°
c.135°d.140°
7.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形中,∠1和∠2不是同位角的是()
a.①b.②c.③d.④
8.如图所示,点e在ac的延长线上,下列条件中能判断
ab∥cd的是()
a.∠3=∠4b.∠1=∠2
c.∠d=∠dced.∠d+∠acd=180°
9.若的值为:()
a.2b.-3c.-1d.3
10.如果不等式组的解集是,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
a.b.c.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题共30分)
11.的平方根是,的相反数是;
12.一次考试考生有2万人,从中抽取500名考生的成绩进行分析,这个问题的样本
是。
13.当x时,式子的值是非正数。
14.由,用x表示y,y=。
15.某正数的平方根为和,则这个数为。
16.把“对顶角相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为。
17.线段cd是由线段ab平移得到的,点a(-1,4)的对应点为c(4,7),则点
b(-4,-1)的对应点d的坐标为。
18.如果两个角的两边两两互相平行,且一个角的等于另一个角的,则这两个角的度数
分别是。
19.已知是方程的解,则m的值为
2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1,1),b(-1,1),c(-1,-2),
d(1,-2)把一条长为2014个单位长度且没有**的细线(线的粗
细忽略不计)的一端固定在点a处,并按a-b-c-d-a…的规律绕在
四边形abcd的边上,则细线另一端所在位置的点的坐标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题共40分)
21、计算:(每小题5分,共10分)
(1)解方程组
(2)解不等式组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22.(10分)如图已知∠1=∠2,∠d=50°,求∠b的度数。
23.(10分)小锦和小丽购买了价格分别相同的中*笔和笔芯,小锦买了20支笔和2盒笔芯,用了56元,小丽买了2支笔和3盒笔芯,仅用了28元,求每支中*笔和每每盒笔芯的价格。
24.(10分)商店为了对某种商品促销,将定价为3元的商品,以下列方式优惠销售:若购买不超过5件,按原价付款;若一次*购买5件以上,超过部分打八折,现有27元钱,最多可以购买该商品多少件?
参考*
一、选择题
1.a2.b3.d4.a5.b6.c
7.c8.b9.b10.d
二、填空题
11.
12.抽取500名学生的成绩
13.
14.
15.1
16.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17.(1,2)
18.108°,72°
19.-3
20.(-1,-1)
三、解答题
21.(1)(2),数轴略
22.∠b=130°
23.解:设每支中*笔为x元,每盒笔芯为y元……(1分)
依题意得……(4分)
∴……(4分)
答:每支中*笔2元,每盒笔芯为8元……(1分)
24.解:设可购买该商品x件。……(1分)
∵5×3<27
∴购买的商品超过5件……(1分)
依题意,可列不等式
……(4分)
……(3分)
答:最多可购买10件……(1分)
一、积累整合:(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哺(bǔ)育攒(cuán)成候(hu)鸟鲜(xiǎn)为人知
b、泯(mǐn)然伫(zhù)立踌(chóu)躇气冲斗(dǒu)牛
c、炽(zhì)痛谰(lán)语重荷(hé)妇孺(rú)皆知
d、哽咽(yè)磐(pán)石深邃(suì)迥(jiǒng)乎不同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来势凶凶锲而不舍荒草萋萋家喻户晓
b、九曲连环一泻千里奇趣横声亦复如是
c、锋芒必露人声顶沸炯炯有神秩序井然
d、当之无愧杂乱无章义愤填膺鞠躬尽瘁
3.下列句子无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同学们对自己能否取得好成绩,充满了信心。
b、夏季的安顺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c、通过这次社区劳动,使她更喜欢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
d、我们要引导青少年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
4.下列各项中说话得体的一项是()(2分)
a、医院口号:愿君身无病,哪怕*生虫。
b、昨天是小明的十四岁寿辰。
c、监狱门口的标语:谢谢您的合作,欢迎您再来。
d、教师对小明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是人就懂,你怎么不会?
5.选出下列句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描写了童年阿廖沙*格的形成过程,再现了当时俄罗斯下层*悲苦的生活状况。
b、《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法国作家都德所写,主要通过肖像、语言、行动等描写,刻画了莫泊桑、屠格涅夫、福楼拜和左拉的*格特点。
c、《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d、《社戏》选自鲁迅的《呐喊》,描写“我”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6.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2分)
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清风,;如果我是春雨,。
7.综合*学习。(6分)
父爱是一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是一双手,搀扶我们走过春夏秋冬。
6月19日是父亲节,为了感激父亲的养育之恩及父亲对家庭、社会的贡献,七年级一班开展“我终于读懂了父亲”的专题实践活动。请你参与以下活动。
(1)活动一: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2分)
(2)活动二:请你设计两个调查题,了解大家过“父亲节”的情况。(2分)
(3)活动三:用上一种修辞方法给你父亲发一条短信,表示自己的感恩之情,不超过50字。(2分)
8.“腹有诗书气自华”,考考你能默写出多少诗文。(6分)
(1)而那过去了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鸟向檐上飞,(《山中杂诗》)
(3)《论论诗》中道出诗歌创作应求新求变,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人的句子是:,。
(4)《木兰诗》中形容北方苦寒,极言*旅生活艰辛的诗句是:
,。
二、阅读理解:(共36分)
(一)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回答9——12题(13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9.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蒙辞以*中多务()(2)即更刮目相待()
(3)父异焉()(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0.翻译以下两个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11.甲文中哪句话表明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乙文中哪句话点明方仲永由于不学习导致天赋消失?(2分)
12.【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然而吕蒙跟方仲永的求学结果有什么区别,谈谈你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所受到的启示。(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2分)
①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②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我捡起小青石榴。
④“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⑤我把小学毕业*,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⑥爸爸的花儿落了。
⑦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3.第②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4分)
14.本文着力表现“我”的成熟与长大,但为什么还写弟弟妹妹的年幼无知,竟然还在家里嬉戏,好像压根父亲病重与之毫无关系?(2分)
15.试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第⑥⑦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16.文中写“我是小小的大人”,感到自己长大了。你在家中感到自己长大了吗?请写出某段情景。(不超过60字)(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1分)
风雪中的一课
①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被冻住了。一屋的跺脚声。
②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这时走进教室。
③“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场上去。”
④“我要求同学们到*场上站立五分钟。”
⑤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块,脚像是踩在带*碴的水里。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场半步。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脱下羽绒衣,绒衣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到*场上去。站好。”老师脸*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⑥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场排好了队。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五分钟过去了,老师费力地说:“解散。”
⑦就在我还未能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的这一课时,仅有“中师”*的他,考取了*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⑧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起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
18.第①段中“读书的心思似乎被冻住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9.欧阳老师在*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的用意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三、写作实践:(40分)
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22.社会是一所学校,生活是我们的良师。在受挫折时我们学会了坚强;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学会了生存;在怒火燃烧时,我们学会了忍耐;在受到别人犯忌时,我们学会了理解;在别人伤害了自己时,我们学会了宽容;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学会了关心……
请以“学会”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并抄写在作文纸上。(2)记事真实,感情真挚。(3)字数不少于500字。
一、基础整合:(共24分)
1.c2.d3.d4..a5.b(每小题2分)
6.示例:吹绿田野里的庄稼(吹走世间的尘埃)滋润人们的心田(滋润干涸的土地)
7.综合*学习。(6分,每小题2分)
(1)示例:开展感恩活动,播撒爱心种子。
(2)比如:你知道父亲节吗?父亲节时,你陪父亲过节了吗?你怎样陪父亲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日的?……
(3)示例:爸爸,是你使我拥有了更广阔的天空,是你给我注入无限的精神力量,是你让我看得更高更远。谢谢你,我永远感谢你!
8.(每句1分,共6分)
(1)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云从窗里出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一)(13分)
9.(每小题1分,共4分)
(1)推脱(2)重新(3)对感到诧异(4)通“攀”,牵,拉
10.(每小题2分,共4分)
(1)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开始宴请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仲永提诗。
(2)只要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11.(对一问得1分,共2分)
①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泯然众人矣
12.(3)①一个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年幼不学,泯然众人(1分)。②启示围绕课文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来谈。(2分)
(二)(12分)
13.(4分)答:自然环境描写(2分)。侧面烘托爸爸身体不好,不久将要离开人世(2分)。
14.(2分)答: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用弟弟妹妹的年幼无知反衬“我”的长大与成熟,应当挑起家庭的重担。
15.(3分)答:在结构上是末尾点题,总结全文(1分);在内容上是“一语双关”:既写天*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又暗示“我”长大*,理应挑起家庭的重担(2分)。
16.(3分)略(意对即可)
(三)(11分)
17.(2分)欧阳老师在风雪交加的一天带领全班同学到*场上站立五分钟,上了一堂令人难忘的课。
18.(4分)比喻。形象地表明了天气异常寒冷;渲染了严峻、冷酷的氛围;衬托了欧阳老师让同学们在暴风雪中经受困难的考验,锻炼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的良苦用心。
19.(2分)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
20.(3分)“略”。(意对即可)
三、写作实践(40分)
a等(30—40分):主题明确,内容能比较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句通顺,标点使用正确,基本上没有错别字,书写认真,卷面整洁。符合习作要求。
b等(20—29分):主题明确,内容能比较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中心较明确,内容比较具体,层次较清楚,语句通顺,标点使用比较正确,错别字少,卷面整洁。符合习作要求。
c等(15—19分):基本切题,中心基本明确,内容欠具体,层次不够清楚,语句基本通顺,标点使用大体正确,错别字多,基本符合习作要求。
d等(14分):不合题意,内容不具体,层次不清,语句不通,标点错误,错别字多,不符合习作要求。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共26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步lǚ()蹒跚dàn()生qiáo()首以待氤yūn()
2、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4分)
姹紫嫣红自愿自艾奈人寻味异曲同工
扑溯迷离人声鼎沸沧海桑田金碧辉皇
错别字
改正
3、默写。(10分)
(1),关山度若飞。
(2)妇姑荷箪食,。
(3)无情有恨何人觉?。
(4)了却君王天下事,。
(5),寒光照铁衣。
(6)足蒸暑土气,。
(7)____________,金石为开。
(8)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响出疏桐。
(9)“荷花”的别称有______________(两个)
4、下面是盐城市某报的一则新闻,请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2分)
5、阅读下面的诗,完成21~22题。(共4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里白沙堤。
(1)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2分)
(2)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2分)
6、下面是学生习作中的一段话,请修改病句、变换句式。(2分)
①在晨曦与晚霞的交替中,青春女孩明白了时光的匆匆;在痛苦与欢笑的轮换中,青春女孩明白了学习的艰辛。②成绩优异时,对于青春女孩会一脸笑意;成绩下降时,对于青春女孩会自我安慰。③面对中考,认真思考过努力过拼搏过的青春女孩坚信成功总有一天会向她招手。
(1)第②句有语病,请作修改。
(2)第③句是个长句,请把它改成几个短句。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44分)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7~11题。(16分)
迎接*能时代的到来
江河
能源是人类的一个大问题。目前,在世界上的一次*能源中,有40%是由石油提供的。科学家预测,到了21世纪中期,人类就将面临石油危机。
19世纪以前,人们使用的燃料都是固体的燃料,一部分是天然的木材,一部分是从不深的地壳里挖掘出来的煤炭,这样的时代叫固体燃料时代。20世纪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地下挖掘技术发达起来,煤和石油更容易开采了,尤其是大型油井开采技术十分成熟;另一方面,新的交通工具和大型工厂的出现,使得人类对石油的需求量大増。这两方面相互促进,使得人类对石油的开采越来越厉害,石油的产量越来越高,人类进入了液体燃料时代。煤和石油虽然在地下经历了亿万年的积累,然而终将有消耗殆尽的时候。因此科学家提出,21世纪将是燃气时代。一方面,天然气的资源暂时还比较丰富;另一方面,天然气也比石油和煤更环保一些。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仅为石油的70﹪。天然气的储藏量也相当大。
然而比起*气来,天然气的环保效果就差远了。纯净的*气不仅发热量高,而且燃烧后一点也不污染环境,不仅不会产生有毒废气,而且不会产生导致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它的惟一产物是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水。*气是可再生的燃气资源,它可以通过分解水来获得,它的产物又是水,所以*气简直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既然这样,我们以前怎么就没有想到使用它呢?这是个成本问题,由于现在分解水获得*气的技术还不是很完善,故燃烧*气的成本比石化燃料要高得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气的成本会越来越低。德国目前已经开始进行液体和气体*供给基本建设项目的准备,计划到2010年将建成约3000个*气气站。
(摘自《今晚报》,有删改)
7.能源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代?(3分)
答:
8、*气作为新能源有哪些优点?(用原句作答)(3分)
9、划线句①“这两方面相互促进”中“这”指代什么?(3分)
10、划线句②“它的唯一产物是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水”中“唯一”能删吗?为什么?(3分)
11、本文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选一种简析其效果。(4分)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2~16题。(12分)
爱,从来不卑微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选自《小品文选刊》,作者杨进,有改动)
12﹒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2分)
(1)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是
(2)为什么说老人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的血脉”?
15﹒老人的善举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敬意”,甚至在他远去之后“我”仍然“呆呆地站着”。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2分)
16﹒有人常常抱怨这个世道的势利和冷漠,但人*的光辉却在汶川大地震中熠熠闪耀,每时每刻都有令人感动的爱心故事发生。请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爱,从来不卑微”的理解。(3分)
〔链接〕
材料一:报道称:企业家们一掷千金,出资亿元,为灾区孩子建“震不垮的学校”;明星大腕成龙、李连杰慷慨解囊,捐赠千万,并亲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
材料二:爱心传递中的感人画面:一位残疾姑娘坐在轮椅上高举善款投向捐款箱;
一个头发花白的乞丐将讨来的零*换成大票捐给灾区。(二)(12分)
(三)文言文阅读(16分)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④莫能肖也
18.《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2分)
a.强迫b.接近,迫近c.狭窄d.威胁
19.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1.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22.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23.(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的品*。(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