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海口日报以《海口一小区出现“虐宠狂”?》、国际旅游岛商报以《“他拿钢管往狗狗头上猛砸!”》为题报道了在海口市某小区有一名独居男子多次对多只狗施虐,引起了小区业主和爱心人士的强烈不满。看到报道后,城警琼山大队于当晚8时,将虐犬违法人员吉某带回公安机关调查处理。吉某,男,今年25岁,海南海口市人,现独自一人居住在琼山区某小区。据吉某交代,其从今年7月中旬以来,先后从58同城上网购了三只泰迪犬回来,分别在其住处楼顶、附近的草丛、废弃的房屋,对购买的犬只进行捆绑,使用铁棍、铁榔头等进行殴打虐杀,直至其认为犬只死亡后才住手,并丢弃在现场。三只被虐的犬只,有两只被爱心人士救助领养,一只死亡。
两只被虐得遍体鳞伤的小狗
对于8月11日有人在吉某所住那栋楼的楼顶天台发现一把带有血迹的长刀后来又不见了的事情,警方8月12日也搜查了吉某住处,未发现管制刀具!
8月11日有人在吉某所住那栋楼楼顶天台发现这把长刀
根据《海口市城市养犬管理条例》第26条、43条之规定,公安机关对吉某处以罚款500元人民币的处罚。
海口市公安机关对虐犬违法人员吉某处以罚款500元人民币的处罚
《海口市城市养犬管理条例》
第二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虐待犬只。养犬人不得遗弃其所饲养的犬只。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虐待、遗弃犬只的,由公安部门予以警告或处500元的罚款。
海南当地动物保护组织发声谴责呼吁
对于出现在海口市的这起恶性虐狗事件,海南当地动物保护组织也纷纷发声谴责,并呼吁尽快出台反虐待动物法。市民纷纷转发呼吁,表达了“今日虐狗,明日是否会杀人”的恐慌和不安。3万多人阅读了动保组织的发声帖。
@海南省众善关爱小动物协会:
但虐犬违法人员吉某面对爱心人士的当面谴责毫不在乎
观察虐犬违法人员吉某反常的的种种行为语言,不排除此人有精神病人的症状。(有待精神科专业医生的进一步鉴定)
小编提醒:
如果被处于发病期间的精神病人伤害
精神病人免于刑罚
所以,大家要远离这些虐待动物的疑似精神病人群
国外大量研究证明,虐待动物与对人类的暴力犯罪有直接联系。
//美国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犯、食人狂JeffreyDahmer从小就开始对小动物展现出“特别”的兴趣,从昆虫到猫狗,从肢解尸体到活体虐杀,JeffreyDahmer从小就积累了杀害动物的经验。
//杀害了13名妇女的“波士顿扼杀者”AlbertDeSalvo,童年时就喜欢把猫狗囚禁在盒子里,再用箭射杀它们。
//美国连环杀手,兼窃贼、绑架、强奸及恋尸狂TedBundy,身兼30余起命案,在采访中他对自己热爱家暴、虐待宠物的祖父表示了高度尊敬和认同,并从虐待动物开始走上自己的犯罪道路。
//高智商连环杀手EdmundKemper从10岁就开始“偷偷”杀猫,并从对家人隐瞒自己杀猫的过程中获得快乐。13岁时,他还因家里的猫更喜欢自己妹妹而杀死了它,并把它的尸体碎片保存在自己的衣橱里。
在美国联邦调查局用计算机分析连环强奸犯和连环杀人犯时,发现这些人通常都会具备一个共同点:童年时曾虐待动物。于是,故意虐待动物被作为衡量严重心理问题的重要指标,被《标准精神疾病诊断治疗手册》作为判断精神疾病和情绪控制失调的诊断标准之一。
为什么连环变态杀人犯儿时都喜欢虐待动物?
除了从中学习剥夺生命的基本技巧、积累经验外,虐待动物会给这些人带来快乐。幼年养成虐待动物这种不良习性,后天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形成习惯甚至成瘾,慢慢地就会变成对虐待行为的“着魔”,严重了就是不可自控。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也随之增长,虐待的目标转移到数量更为庞大的人类群体,即便不发展成连环凶手,演变成对伴侣、子女的家暴,也不是不合情理的事。
虐待动物背后隐藏了哪些心理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虐待动物是心理障碍的行为表现。但是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却是多方面,有的是因为缺少爱,也有的是为了发泄心中郁闷和缓解紧张,或者为了突显自己的强大,掩盖脆弱等等,绝不能简单归结于一种心理因素。
虐待动物现象背后反映了人的攻击性。一般人会以升华的方式去表达攻击,社会竞争,体育竞赛等便是升化的满足攻击能量的方式。而有些人无法充分地升华或压抑攻击性,往往以直接的方式表达攻击,比如那些以拳脚来解决问题的人,或者残留着虐待动物习惯的人。
为人父母,警惕孩子青少年时期虐待小动物的行为
成人的很多能力和人格,大都形成在幼儿时期,这是心理学上一个不争的事实。
人感受爱的能力,敏感期也是在童年。所以,如果在童年时期没有感受到爱,或者没有加强这种感受的机会,有可能就失去了这种能力。如果在后来的成长环境中,没有好的人际交往,失去了调整的机会,可能形成人格的偏离。
现在有的孩子精神压力过大,然而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毕竟有限,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渠道进行缓解。这时,有些孩子就会做出虐待小动物的行为。
经常对小动物施虐者,成人后也易形成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对社会对他人冷酷、缺乏好感及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顾社会道德法律准则和一般公认的行为规范。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或社会性病态。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
专家呼吁保护动物并加强心理救助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孙大强表示:“在谴责残忍虐待动物的同时还需要加大心理救助,挖掘虐待动物背后的隐情,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其做出改变。”
他建议,从小孩开始,培养与动物的亲近感情,让保护动物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同时,人们也应改变教育观念。孙大强建议在基础层面引导人们改变教育理念,更多倡导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
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罗国安认为,虐待动物需要入法,他建议提高民众保护动物的意识,应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宣泄不满。
虐待动物的重点不是受害者是动物!
而是把“虐待当做快乐”!
因为这是一种危险的变态心理!
《精神卫生法》第二十八条中有规定:
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
《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中有规定:
诊断结论、病情评估表明,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其实施住院治疗。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