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如电动滑板车、折叠电动车这样的轻型交通载具,真正上街骑行拉风吗?
答案是拉风,相当拉风。
我目前是生活在新一线城市的一名学生,同时也兼职为一家科技媒体供稿。平时,我除了在学校完成学业外,一周还有1~5次不等需要去位于公司的本地办公室(或是共享办公室)处理工作,周末则都会回家。
虽然整体通勤距离不算长,但从地铁站/公交站到出发地或目的地的距离却不算短,具体如下:
往复穿梭之下,从住所前往交通中转站的「最后两公里」实在耗人心神,这段距离天天打车是笔不小的开销,但对共享单车来说也绝对不是段轻松的距离。因此,用一辆代步载具来决定这最后一程的交通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幸而,这段需要脚动完成的路途算是中上等路况,因此购买一辆畅快拉风、能带上公交地铁的轻型载具成为了我的考虑项。
在一般的分类中,这种称得上「轻通勤载具」的,一般包括了电动滑板车、平衡轮、平衡车以及电助力车这几种分类,在敲定工具前我也颇做了一番功课,几位选手对我而言的优缺点主要如下:
就我看来,如果你是考虑正经上路,那么从生命安全考虑,请先将平衡车(尤其是不带把手的那种)和卡丁车组件排除在外,电助力车和电动滑板车尚可一战。
而我的具体考虑是:类似于折叠自行车的电助力车在长途骑行的舒适性上当然不错,但相比之下折叠步骤相对繁琐,折叠后的体积也较滑板车更大,不能满足我「必要时能搭配公共交通」的需求(之后的事实证明快速折叠易携带简直是赶公交必备)。
因此,我的最终选择是——电动滑板车。
在这款产品早期批次经历过爆胎等问题之后,在后期品质也逐渐趋于稳定;在海外的共享单车如BIRD等服务也采用了这款车型,足以证明它的可靠质量。
在购入这辆滑板车后,我就带着他开始了我的交通征程。而在它服役的过程中,我感觉它确实符合能够满足我预想的通勤情形,甚至还有一些超出预想的意外之喜。
如前所述,有了它之后,我的通勤路径大概是:从家骑滑板车出门→抵达地铁站/公交站→将滑板车折叠收拢→搭乘公交/地铁→展开滑板车,完成剩下的路程。
电动滑板车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可以带上地铁公交,在我从老家的四线城市到上学所在的新一线城市,两年以来,它都没受到过工作人员的阻拦。
虽然带着电动滑板车上地铁的使用流程听起来望而生畏:将12.5kg的铁坨坨提进地铁站再提出来?但实际上在我确实是这样做的。尽管提着并不省力,但在地铁站还有升降梯可以选择嘛。
在熟悉了操作之后,从完全折叠状态展开为开机可以骑行的状态整个过程的四个步骤,只需要2秒就可以完成,在下了公交或是出了地铁站之后,周围的人还在匆匆寻觅一辆合适的共享单车,我就已经展开骑行踏上下一段路程了。而且它还时不时被我拿来赶公交:在离公交站百米远处看到公交刚刚停稳,跑步是肯定赶不上了,但用滑板车就还来得及滑行到公交车前门,然后迅速完成折叠之后直接提溜上车刷卡。对于经常经常要重复通勤路程的我来讲,真是想不到比这个过程更加适合用「轻快」来形容的骑行体验了。
这是电动车或摩托车做梦都实现不了的使用场景,倒更像是共享单车一开始想要解决的城市通勤痛点——但毫无疑问,电动可比脚动来的省力多了(当然前提是在平原城市,如重庆那样的特殊地理环境会让骑行体验大打折扣)。
此外,如果是需要经常在早晚高峰提着它上地铁,我建议买一只收纳袋收起来提行,除了可以避免蹭到其他乘客、也能更加省力且不那么惹人注意;而且有部分第三方收纳袋通过调整设计的方式,抵消了这款滑板车部分批次前后重心不平衡的小问题。
除了上面提到过的整车收纳包,线上的官方配件商城还提供不少周边配件,虽然在品质上与第三方并无太大差异,但胜在售价低廉且售后相对靠谱。当然,既然买了Ninebot/小米系列的滑板车,在第三方配件选择范围上比其他品牌要多不少,也这也是购买Ninebot产品相较于其他品牌的便利之处。
在使用中途,这款滑板车本身爆出了早期批次电机发热导致轮胎爆胎的问题,为了安全考虑,我选择了自己手动更换一套第三方实心轮胎。但由于这款滑板车的减震完全是依赖减震轮胎来实现,实心轮胎也让滑板车在道路上行驶每一次震动都更加明显。不过总的来说,这次小小的改装算是利大于弊(这个问题也在后期的版本更换设计被解决,新用户无需担心)。
目前无论是在官方配件商城还是淘宝,关于这款滑板车的配件也相当齐全,除了必须的护膝与护肘套装与头盔之外,还有前面提过的整车收纳包。
当然,这样一款轻型载具,也有着可以劝退大家的众多缺点,让我在这里一一列举。
正如看上去的那样,电动滑板车的一个最大缺点是安全性偏低。
由于设备的重心高、避震差、轮胎小,如果遇到急刹,或是道路上有一个对普通电动车来说无关紧要的路坑,在使用滑板车时就有很大概率会出现剧烈颠簸。因此我一般都在节能模式下以20km/h骑行,除了前述对电池问题的考量,还因为极速模式的30km/h对滑板车来说实在是太危险了。
这种问题的唯一应对方案,就是你在上路时做好安全措施(戴头盔和全套护具)并集中精神。而在这种精神高度集中的情况下的骑行,往往会导致快速疲劳,而且,如果应对复杂的非机动车道状况,自然也会消耗更多的精力。对我而言,单次骑行10km以上时,我需要担心除了车子的电池是否够用之外,更重要的是体力问题能否跟得上。
依照现行法律,这种载具也面临着路权不明确的问题,例如上海明确立法禁止电动滑板车上路行驶。而在大多数没有明确禁止的城市,电动滑板车这种载具也是没有路权的:这也就意味着一旦电动滑板车发生了伤害他人的事故,骑滑板车的用户往往会被认定为全责或承担主要责任,即使自己在道路上被撞,也要负次要责任。
不同城市对于这种电动滑板车的法律界定也不尽相同,在实际购买时,最好还是先了解下当地的政策法规以及实际的执法口径。
与电动车相比,相对「轻巧」的重量与体积也让它事实上可以被别有用心之人做出「滑板车被提走/滑走」的事;这让我感觉在骑行两年中没有真正遇到这种事情,还要多亏了我国偷车贼的知识储备还没有与时俱进……(国外针对共享电动滑板车的盗窃案例已经很多)不过这种属性,这也就决定了你在骑着它出去时不能真的扔下它自己去做别的事情(至少你不能跑太远)。
它也注定了使用场景受限:由于防盗属性的弱鸡,你的通勤距离两端最好都有泊车处,让它始终处于「眼皮子底下」。另外,拿它去小区某个门口的快递柜取快递也会很方便。
电动滑板车在设计之初就没有为载客/载物预留任何空间,淘宝上有针对滑板车而设计的小型载物包,不过我并不推荐在已经安全系数很低的滑板车上再增加任何额外物件。
因此无论是前往办公室还是学校,我一般都会在背上背一个背包来解决装东西的需要(说起来我这两年买了五个大小不同的包也可能有它的原因)。
尽管它有种种缺点,但其实每天骑着这款滑板车在路上驰骋十公里的路程,往往都是我一天中心情的高光时刻。不管是穿过密密的树荫,还是幽静的居民区,滑板车一加速,风扑面而来的时候总让我感到非常愉快。
但总的来说,在两年的高频使用下,这款电动滑板车也算是超额完成了任务。在两年之后的今年,在我终于可以选择更高端安全的电动摩托时,仍然选择了Ninebot这个品牌于去年年末推出的九号电动摩托E,直接完成30km+的直线通勤。
前文中也有提到,在目前市场,对于这种问题,我能给出的唯一建议是:买值得信赖的品牌。这条准则几乎适用在所有消费领域,但对电动滑板车这种本身从概念上就安全性偏低的载具来讲就更加重要。
对于我来说,小米的品牌背书加上Ninebot/赛格威在平衡车领域的技术实力,也是我当初选择时的一个前提;虽然米家电动滑板车在这两年也爆出过不同的软硬件问题,但实际上也得益于市场旺盛的需求,小米/Ninebot也一直在对其升级更新换代。我所购买的初代米家电动滑板车,至今正常售价还是¥1999,与两年前一模一样,同时还推出了不同的后续升级款式满足更多细分需求。
同时,为了保证基础的安全性,尽管在道路上我偶尔遇到的和我同样滑着滑板车的用户中,我从未见到有相应的防护措施,我仍然建议你在上路时带好一只轻便的半盔以及护膝护肘,在米家App的配对流程中,厂家也设计了强制观看安全视频的流程,同时在长期的驾驶之后,我也逐渐认为电动滑板车站立驾驶比摩托更加需要护具,因而更不能在安全问题上大意。